“第一题,下列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逢迎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实际是十三年。当然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
东晋以前的朝代觉得其实林夏只念诗词他们也不介意的,他们干嘛欠了吧唧的非要做什么题啊!???
好好的诗词因为解题韵味意境都没了,后世出题人简直罪孽深重啊!
东晋
陶渊明有点能理解苏轼的诗词被解析时的心情了,虽然意思都差不多,但理解的也都差了那么一点。
而且这么解析完归隐田园的情趣都丢了一大半,最后只能勉勉强强选了个差距最远的d。
唐
唐朝诗人一边听着对词句的解析答题,一边想着自己的诗词会被后世解析成什么样子。
宋
苏轼看着陶公的诗直接被直译成这样,比做自己的题还要不满,后世出题人会不会出题啊!
苏轼默默想着如果以后能和林夏交换了,他非要出一本《苏轼题集》给林夏发过去,让后世那些学者好好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出题!!!
元
元代诗坛对陶渊明的崇慕不弱于宋,甚至出现大量题陶画诗。这些诗或以画为题,或借用陶诗引申画意。
追求诗画合一相互补充,以诗写画,以诗补画,以诗衬画。成为元代题陶画诗的特点。
而他们看到后世对陶公的诗解析的如此直白浅显,恨不得再多写多画一下咏陶诗画,让后世人也看看正确的“阅诗理解”的方式!!!
……
林夏看着有不少崇拜陶渊明的,因不满诗句直白的理解,在弹幕里又重新用古诗词的方式又解读了一遍。也是很闲了……
“正确答案是d,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咳,下面是第二题,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田园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
不少古代学渣两眼一黑,他们从没有这么思念他们的床过。他们看完西游直接睡了不好么?非要凑热闹,结果这大晚上的被父母抓来做题。
上一道题出于经验选了答案最长的c,结果就错了……
后世怎么知道陶渊明一定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呢,万一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三十年里还包括他求学进取的过程呢!!
要是没有求取仕途的过程自然要就不会有后面十三年的经历,没准早就得自然了呢!
不过他们再不服,该挨得打是一顿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