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5年切尼搞到环保局通行证时,天然气价格为每千立方英尺14美元;到2011年2月,价格已暴跌至3.88美元;2013年年初,天然气进一步跌到3.5美元。而页岩气的平均成本约8美元~9美元,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页岩气井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页岩气行业财务上的负循环,导致了资金的困境。到2013年,页岩气生产商为了维持现有产量,每年不得不继续开采7000口新井,耗资420亿美元,而2012年页岩气的产出价值仅为325亿美元。如果价格不涨,全行业每年亏损近100亿美元[9]。
赔本赚吆喝谁都吃不消,为什么页岩气生产商不减产抬价呢?
这与页岩气的产权有关。美国的页岩气井大都是在私有土地上开采,土地所有人与页岩商的合同期为3年~5年,如果这段时间内不开工,那开采权将被收回,定金和其他投入就全打了水漂。而生产商们也是从华尔街借的钱,早一天开采就早一天见到现金流,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还债的压力,同时还能提升股价。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页岩气产量越大,价格跌得越凶,企业赔得越惨。
众多公司已经很难支撑现金流的压力了,它们只能靠变卖含页岩气的土地来弥补现金流的不足,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被迫大规模减记资产,以反映实际的财务状况。在这场豪赌中,资本欠佳的公司将是率先被淘汰出局的殉葬品,即便是资本雄厚的大玩家,也感到力不从心了。
2013年10月6日,世界重量级的石油大佬壳牌公司,不得不宣布在页岩革命的豪赌中认赌服输。壳牌CEO在下台前的感言中,痛悔看错了美国的“页岩革命”,在北美投入了高达240亿美元用于页岩资源收购和开采,8月被迫进行了21亿美元的巨额资产减记。壳牌在北美的页岩大冒险中扭亏无望,CEO坦言“所以你得承认高达30亿美元的资产贬值,而这些资产却没有收入”。[10]
如果以壳牌在世界石油行业的地位和资本,尚且不能在页岩革命中盈利,奥巴马所指望的170万~300万个页岩行业的高薪就业机会,恐怕又是一场春梦。
其实,所有的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真正的革命在发生初期,没有人意识到它们是革命,而一开始就号称是革命的事情,最后往往是泡沫。20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一词早已被华尔街用滥了,什么“电动汽车革命”“风能革命”“太阳能—光伏革命”“乙醇燃料革命”,到今天的“页岩革命”,无非是金融市场圈钱的题材,这并不是说这些技术方向是错误的,而是被资本市场的极度贪婪所严重夸大了。
夸大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让少数人偷走多数人的财富。华尔街主要图财,而石油和军工复合体,不仅图财还要害命。当利益集团肆意绑架政策和法律,集团贪婪就异化成了制度性贪婪。
财富分裂折断了美国梦的翅膀
最能说明制度性贪婪的指标莫过于国民收入的分配,即少数富人与多数穷人分别占有一国收入的比例。
如果把美国1%最高收入的人群称为超级富人的话,那么也只有他们才能算是美国真正的统治集团。在他们之中,年收入(包括资本收益)最少也要在44.3万美元以上,而0.1%的顶级富豪的年收入至少为560万美元。超级富人集团的总人数约152万人,如果以一家4口计算,那么超级富人的总人口约610万人,在美国3.1亿人口中仅占2%。
美国的统治集团不仅占据着社会各领域的领导地位,而且享有巨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国家的财富分配大权就掌握在这一集团手中。如果说金融危机之后,谁是美国社会中最大的获益者,那么正是他们分享了货币宽松、资产升值、财政刺激、转移支付、美元铸币税等红利的绝大部分,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增加值中,他们独占了高达95%的份额!
注意,1%的统治集团席卷了全社会收入增量的95%,如果不是政策和法律的刻意设计,那就只能是上帝特殊眷顾这批人了。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合理的经济逻辑能解释这种极端的不平等现象。
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人们早该想到,有权有势者和富人们是按照自己的利益需求来做事的,这就叫资本主义。
除了吃肉的,还有喝汤的。
在1%以下和10%以上,就是美国的高收入阶层了,他们算是富人或精英集团,但并不属于统治集团,他们对社会的财富分配,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并没有决策权。虽然以金钱作为划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依据稍显武断,但些许误差并不影响结论。跟着统治集团喝汤的富人集团的年收入大致在12.7万~44.3万美元之间,他们有1360万之众,准确地说,富人集团的生活品质才算得上是人们向往的“美国梦”。
除了1%的统治集团和9%的富人阶层,剩下的90%都算美国的中下阶级。他们的人数高达1.37亿,他们之中很多都是双职工,算上家庭成员,总人口至少2.5亿。中下阶级的平均年收入仅3.1万美元,双职工的家庭总收入约6.2万美元,中位家庭收入约5万美元。中位收入是中下阶级家庭收入的中间值,而非平均值,因而更具代表性。
一个4口之家收入为5万美元的典型中下阶级家庭,在缴税和扣除社保、医保等强制性费用后,每月实际收入不到3000美元,房贷或租金去掉1200美元,两部汽车油费加保养至少500美元,4口之家的吃喝再去掉1000美元,上网、手机、有线电视、水电气、房屋维护等生活必须开支至少也要300美元,这些都属于强制性生活成本,基本没有节省的空间。5万美元的收入,仅仅能够保证4口之家最基本的生活开支,而几乎没有任何剩余。
很多家庭还有车贷、学生贷款、信用卡的还债压力,看电影、下馆子、买衣服、添置电器、旅游度假、过年过节的开销要是算上的话,家庭非但不可能有储蓄,而且很大可能是需要负债。这就是绝大多数美国家庭的银行储蓄很少,极度依赖工资支票的原因。
占总人口90%的美国中下阶级的实际收入,在1970年之后的40多年里,非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这是美国立国200多年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1%的人吃肉,9%的人喝汤,90%的人被吃,这就是金融危机以来,甚至是1971年美国废除金本位之后的长期趋势。2013年,美国400个最富有的人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1.5亿中下阶级的财富总和,后者是美国人口的一半!
什么叫“美国梦”?就业机会是梦的基础,收入增加是梦的翅膀,而对于90%的美国人来说,“美国梦”的基础严重动摇,翅膀早已折断,财富分裂使“美国梦”在过去的40年中逐步演变成一场噩梦。
2011年9月,美国爆发了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以来,半个世纪里最严重的阶级对立冲突,这就是持续时间之长,波及城市之多,参与人数之众都令人震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美国民众明确提出了99%的穷人要挑战1%富人的政治口号,这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美国人的抗议行动,在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中引起了强烈共鸣,从伦敦到巴黎,从法兰克福到罗马,从中国香港到悉尼,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城市没有被波及。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情绪之强烈,在冷战之后的世界里堪称是绝无仅有,这已经不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遍及世界各国的普遍问题。
贪婪与盗梦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财富分裂曾在1927年达到了第一个顶峰,10%的富人集团席卷了国民收入的50%,紧接着发生的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1929年危机爆发的原理与2008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货币的过度宽松,刺激了资产价格猛涨,社会财富随之出现了大洗牌,富人们获益最大,穷人们则被缘边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陷入长达4年的战火硝烟之中,而美国则变成了欧洲最大的军火供应商。战争的残酷与激烈远超欧洲人的预想,金钱的消耗达到了令各国财政破产的程度。英、法、俄等16个协约国被迫向美国大举借债以维持战争,结果,美国赊账搞生产,工业产能一飞冲天。战后,德国的天价赔款压垮了经济,俄国革命赖掉了欠债,法国拿不到德国赔款就拒绝偿还美国和英国,而英国收不回法、俄的欠款就还不了美国。1918年,军事上胜利的协约国,却变成了财政上失败的“次级贷款人”。
放贷的欠钱的纠缠不清,债务困境、赔款争议久拖不决,欧洲经济难以复苏,美国出口无法扩大,局面僵持到1922年,英国人想出了一个“货币宽松”的法子来,以英镑和美元的纸币为各国央行的货币储备,以外汇替代黄金进行货币创造,这就是金汇兑本位制的由来。美元、英镑与黄金等同,信用创造的基础大为扩张,货币泛滥,特别是美元泛滥,催生出一个“喧嚣的20年代”。
占总人口90%的美国中下阶级,在资产膨胀的20世纪20年代却没有分享到繁荣的红利,他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从1917年的60%,下降到1927年的50%,而10%的富人占有了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917年的40%,上升到1927年的50%[11]。美国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遭遇到“内需不振”的严重困扰,而不得不依赖面向欧洲市场的“出口导向”。
美国不仅向欧洲推销过剩的工业品,而且大量提供廉价的美元信贷,鼓励欧洲人购买美国货,以便继续扩张美国国内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美国却用高关税保护国内工业资本家的利益,阻挡欧洲产品的竞争,结果导致欧洲的美元负债越来越高,而却无法获得足够的美元来偿还债务的本息。同时,廉价美元在欧洲不是促进了经济复兴,而是压制了工业生产,刺激了资产泡沫。20世纪20年代德国获得的美元贷款,被大量用于地产项目,如到处兴建游泳池、电影院、体育馆,甚至是歌剧院,原因很简单,资产升值更快,赚钱更容易。
最终,廉价美元四处泛滥,美国与欧洲的资产泡沫齐飞,美元负债已高到无法偿还。1928年美联储大幅加息1.5个百分点,利率剧烈反转,债务违约一触即发,股市繁荣苟延残喘,1929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绝非偶然。
20世纪30年代初,美元债务违约了,英国的金本位崩溃了,欧洲市场塌方了。美国严重过剩的工业生产能力,既没有外需拉动,又缺乏内需支撑,只能发生大规模的内爆。成千上万的资本家破产了,数千家银行倒闭了,1300万人失业了。
一个让90%的人口丧失消费力的经济体,最终也将自我崩溃。贪婪导致财富分裂,财富分裂最终也将葬送贪婪!
美国在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也是从货币宽松入手。从1929年11月到1930年6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进行了第一轮QE,将利率从6%陡降到2.5%,向银行体系注入了5亿美元来挽救倒闭风潮,股票市场在1930年上半年强劲反弹了50%。
1932年2月,美联储游说国会,允许美国国债作为货币储备,第一次将国债与美元进行了彻底捆绑。在历史上,美国国会对美联储的货币大权深怀戒惧,担心有朝一日美联储可能将国债货币化,对财政赤字提供融资,用货币权力进行寻租,腐蚀和绑架政府,颠覆美元的价值。因此美国法律对美元发行有严格的规定,100美元纸币背后,必须有40美元的黄金抵押,剩下的60美元的抵押资产主要是短期商业票据。在法律上,国债被禁止作为美元的抵押资产,因此在1932年之前,国债在美元发行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商业票据。
美联储利用危机倒逼国会放权,国债货币化的大门洞开,美联储终于能够合法地进行大规模吃进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将美元与国债进行死锁。从此,美联储以及它代表的金融资本势力,利用货币权力进行政治权力的寻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1932年,美联储启动了QE2,狂买10亿美元的国债,向银行体系大举注入流动性,相对于1932年587亿美元的GDP总量而言,规模相当于当今2700亿美元的QE规模,在20世纪30年代堪称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美国股市应声暴涨了101%。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台,随即开始了QE3,将美元的法定黄金含量,从20.67美元对应1盎司黄金,大幅贬值到35美元,相当于一夜之间将基础货币扩大了近70%,与伯南克的QE3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实现“倍增”的规模相近。
货币宽松没能挽救美国经济,凯恩斯的赤字政策同样不能挽救经济。1937年,美国再度陷入严重衰退。1933年罗斯福上台时,美国失业人口1300万,到1941年美国参加“二战”时,失业人口仍高达1000万。30年代历经8年而无法解决就业的困境,与当今危机5年后就业难以复苏何其相似。
真正使美国经济彻底摆脱困境的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于战争的力量,使上千万美国劳动力转向战争机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