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16.第16章 钱荒惊魂,梦游的影子狂欢(2)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在财政部拍卖国债的竞购中,每一笔申购的规模动辄数亿美元,也只有一级交易商有实力吃得下来,也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渠道卖得出去。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规模,常常是自有资金的数十倍,可谓艺高人胆大。当拿到国债后,一级交易商立刻在回购市场中将国债进行抵押融资,放贷者们蜂拥而至,争抢回购大饼。这些有闲钱的大户主要包括:货币基金、共同基金、跨国企业、保险公司、州与地方政府、主权财富基金、外国央行和其他重量级投资者。有钱的大户们为什么不直接购买国债呢?因为隔夜回购的利息,有时比三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更高,其他尚有数月到期的债券产品的收益率与回购相比,也都黯然失色。同时,回购的时间超短,资金高度灵活,抵押品安全,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一级交易商们拿国债做回购融资,资金到手后,又再次杀入回购市场,这回他们做的却是放贷者,又叫逆回购(Reverse Repo),在市场中借回一模一样的国债品种和数量。有人会问,这不是瞎折腾吗?先压券借钱,再压钱借券,完全没有意义嘛。不过,一级交易商们的算盘打得更精,持有上千亿美元的债券库存,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买卖,因为利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变化。利率一变,债券价格就会随之而变,而周转如此规模的债券库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吞吐,而利率却出现大幅上扬,那么赚来的辛苦费就可能全部泡汤,甚至吐血赔本。先压券借钱,再压钱借券,前者的利息成本与后者的利息收益可以完全对冲。假如此时利率突然飙升,前者抵押出去的国债贬值,回购时承诺赎回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肯定是赔了;而后者持有别人抵押的国债也同等贬值,对方回购时也得出高价赎回,又肯定是赚了,这样输赢相抵,从而完全避免了利率上扬对债券库存的威胁。这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匹配对冲”(Matched Books)。没有了利率风险,一级承销商就可以踏踏实实地挣批发和零售债券之间的价差了。

当然,这样操作保险是保险,但是国债批发和零售之间的利润实在有点寒酸,100万美元才赚几十块钱,1亿美元的买卖也就挣几千,连卖白菜的利润率都比其高得多。当然,一级交易商走的是量,美国每年新增上万亿美元的国债,利润还是有一些的。

有没有办法赚得更多呢?当然有。如果一级交易商们“看准”了利率不会大幅飙升,那就可以减少后者压钱借券的量,而把多余的钱用于扩大国债库存,增加生意总量就可以了。2011年之后,一级交易商国债库存大幅超越公司债库存,就是因为他们“赌定”了美联储将继续扩大QE规模,如此一来,国债收益率显然是持续走低的趋势,继续搞“匹配对冲”,就显然没必要了。不过,国债库存不匹配对冲的程度越高,利率飙升的危险就越大。

由于一级交易商对美联储政策有无形而关键的影响力,他们往往都“赌”对了。

利率的大方向不能看错,而小擒拿的法子就更多。为什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频频传出利率被操纵的丑闻?因为操纵利率市场能够扩大一级交易商们的利润空间,这些人不仅在美国金融市场呼风唤雨,很多也是欧洲市场的巨无霸。回购市场仅仅是利率操纵获益的一个小案例,更大的利润则在利率掉期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级交易商将竞购得来的数亿美元国债的大单,拆分成数百万美元的小单子,于是市场中较小的交易商们趋之若鹜。他们的做法与大交易商们如出一辙,融资用回购,对冲用逆回购,胆子大的根本不用风险对冲,直接“裸”持国债,然后给债券市场上的新朋故旧狂打电话,很快将国债分销至更细的市场,最终趴在了千家万户的资产负债表上。

回购市场的6月惊魂

5月,伯南克声言退出QE的一声炮响,惊醒了债券市场链条上的所有参与者,“裸”持国债的人赶紧四下找“内裤”,债券库存太大而缺乏匹配对冲的交易商急得想跳墙。

6月,中国、日本等美国国债大国开始“胜利大逃亡”,国债收益率陡然变脸,这又惊着了回购市场上众多“压券借钱”的对冲基金,国债价格下跌,抵押品高台跳水,放贷人立马不干了,纷纷向借款人发出最后通牒,限时追加保证金,而高倍杠杆的对冲基金根本没有现金储备。

对冲基金只能卖资产套现金,几家这样干还可以,但所有人同时卖,市场就会出现流动性枯竭,资产价格暴跌。

5月底至7月初,3年和10年国债的回购利率居然变为负值,6月当中国、日本狂抛美国国债之时,10年期国债的回购利率竟然达到-3%,堪称是极端罕见的奇观。

本来有闲钱想投资的放贷人,居然因为对方的抵押品是10年期国债,而导致放贷倒贴3%!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还是用当铺的例子来解释,你拿着家传的古董来当铺抵押借钱,当铺伙计横挑鼻子竖挑眼地说只能打5折放贷,你立刻火冒三丈声称低于9折就不当了,最后就看谁耗得过谁,结果双方妥协在7折,这是正常的情况。

现在行情突然变了,市场传言这种古董正在被几个大收藏家狂抛,越来越不值钱了,这可吓坏了手中有存货的其他收藏家,他们也纷纷向市场抛售。除了收藏家,市场上更多的是投机商,专干买空卖空的生意,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宣称自己有货,跳楼甩卖,吐血清仓。其实,投机商手中并没有货。市场上总是有卖就有买,于是买家们涌向卖空的投机商,付了现金等待提货。投机商知道当铺老板手中有货,于是跑来借,数量多多益善,他们愿意出溢价。

为什么投机商愿意冒险出溢价借古董呢?原来投机商认为古董的价格还会下跌,先借当铺的古董来交货,等过几天价格更低时,再买回来归还当铺老板,吃中间的差价就赚翻了。

本来古董暴跌,市场卖多买少,古董应该供过于求,但投机商参与进来,大肆卖空,却导致交割困难,他们不得不出溢价向当铺借货以满足交割,结果当铺的古董反而金贵起来。这时,手中持有古董的人,可以向当铺抵押而赚取部分投机商的溢价。

回购利率变为负值也是同样的道理。国债被抛售导致收益率急升,吓坏了手持巨额国债资产的银行、货币基金、保险公司、跨国公司以及外国投资机构,为了减少国债贬值的重大损失,他们不得不加入抛售国债的行列,这又加剧了国债下跌的恐怖。作为卖空的专业大户,某些对冲基金更是看准了机会痛下杀手。国债市场的抛售数量虽然庞大,但卖空国债的规模更是惊人。

手中持有国债的人只是抛售存货,不存在借券的问题,但纯粹卖空的人,就必须借到国债才能完成交割。如果同时卖空的规模达到临界点,那么借券交割时就必然会遭遇瓶颈,导致很多人因借不到国债而无法完成交割。这时,交割违约率就会大幅上升。

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6月5日,国债交割违约率达到了1300亿美元的惊人规模!

卖空美国国债的风潮之烈,足以让伯南克目瞪口呆。

回购利率逆转为负数,与国债交割违约的持续攀升,说明回购市场已处于一种极端不正常的状态,而这将严重影响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供应与货币创造的功能,进而诱发数百万亿的衍生品市场发生更猛烈的内爆。

传统的货币创造

究其本质而言,银行体系就是一个服务提供商,其主要功能就是向经济活动提供货币服务。这与电信部门提供通信服务,交通部门提供运输服务并无本质区别,银行系统的收益源于社会为其货币服务所支付的服务费。

银行系统的货币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银行货币源于银行系统的自我创造。

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使用货币,但却并不了解货币的产生机制,他们误以为政府造币厂印刷的钞票就是社会的全部货币。其实,在现代国家,钞票只占货币的极小部分,绝大部分的货币是由银行创造出来的银行货币。

银行究竟是如何创造货币的呢?

先看一张最简单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假如在初始状态,一家银行既无资产也无负债,也没有所有者权益,它的状态可以简化为: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该银行在某一时刻的经营状态,这就如同一张快照,如果将银行经营的每一个瞬间都拍成快照,连续看下来,就能知道银行业务的发展状态。其中,左边的总资产永远等于右边的负债加权益,这是一个恒等式。

现金是银行的一种资产,而储蓄则是一种负债,这是因为当人们将现金存入银行后,可能随时来取钱,银行必须无条件满足储户的取款要求,这是银行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此时,一名客户A来到银行,存入了100元钱的现金,如果再拍一张快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变成:

很简单,左边的资产与右边的负债+权益仍然相等。银行给客户A提供一个纸质的储蓄本,一张塑料的银行卡,或者一个网上交易的U盾,无论哪种形式,客户A都获得了随时到银行提取现金的权力,银行储蓄的本质就是储户索取现金的权力。

这时又来了一名客户B,他不是来存钱的,而是来贷款的,银行对客户B进行了认真调查,对贷款需求也反复审核,决定可以贷款。但是受中央银行的规定制约,比如100元存款中,最多只能拿出90元来贷款,剩下的10元必须留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一般人觉得银行肯定是将资产中的现金90元贷给客户B,所以现金资产应该只剩下10元,银行的作用不就是将储户的钱借给需要资金的人吗?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那就说明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搞懂现代银行的赚钱奥秘。其实,银行并没有动用100元的现金,而是“无中生有”地创造了新的储蓄,如果再拍一张快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将变成:

没看明白?那就对了。

银行确实好比魔术师,居然真的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新的储蓄!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很难理解这样记账的合理性和逻辑性。但不管怎样,自从19世纪欧洲的金融家族们定下了这样的记账规矩,并且获得了英美法系的承认,现在部分准备金制度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标准,无论它是否合理,是否公平,都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普通人必须深刻理解这种制度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公平待遇。注意,除了银行享有这样“无中生有”的记账特权,其他任何公司如果敢照此办理,必然被视作欺诈罪,法人会被关进大牢。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银行系统自19世纪以来,获得了经济活动中的某种特权。

为什么客户B的贷款会被银行视作资产呢?客户B的欠条是能够产生利息收益的。对于银行而言,凡是能够带来现金流的东西都是资产。因此,银行的资产,就是社会其他部门欠银行的债务。现在银行的总资产是190元,而总负债也是190元,两者依然相等。右边负债增加了90元,这是银行为客户B开设的新的储蓄账户,客户B可以通过支票转账,或提取现金来花掉这笔钱。

注意,当客户B的储蓄账户被激活的同时,整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就新增加了90元。

无论客户B怎样花钱,这90元迟早会流入银行体系中另一家银行的账户上。于是,这家银行将新增90元储蓄,同时增加了90元的现金资产,而它同样可以放贷其中的81元,并创造新的81元储蓄。这一循环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直到整个银行体系的总货币量增加10倍为止,100元的新增储蓄,最终将创造出1000元的货币供应。

这就是银行进行的货币创造。在正常情况下,新增货币并不是以钞票的方式流通于市面,而是以账本上的数字形式存在于银行系统,这些数字在各个银行的账本上加加减减,此消彼长,货币就在银行账本数字的变化之中悄然无息地流动着。

当客户B向银行贷款时,这种需求相当于实体经济增长所产生的货币需求,银行系统创造货币来满足这种需求,利息收入就是银行向社会收取的服务费。当实体经济对货币创造没有新增需求,但银行体系能够自我创造出新的货币需求,此时,社会向银行支付的服务费,就变成了银行向社会强行摊派的“管理费”。

既然实体经济不景气,那么银行也就难以发放贷款,这个“管理费”怎么收呢?

在当今的金融市场中,银行创造传统储蓄货币的能力已经萎缩,代之而起的是影子银行创造影子货币的新机制。贷款创造储蓄负债,已让位于抵押创造回购负债。回购市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货币创造中心。

货币在进化,而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却没有跟上。当今的货币金融学理论,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这种陈旧落伍的知识,已经完全无法理解新的货币创造现象,致使目前许多对于货币、物价、汇率、利率和金融市场的解读出现了重大误差。

不懂部分准备金制度,就不能理解20世纪的金融本质;不懂回购抵押创造货币,就无法看清21世纪的金融核心。

影子货币:全新的货币创造规律

要理解当今金融市场的货币创造的精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一家对冲基金如何创造类似银行储蓄的负债。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