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货币战争5:山雨欲来 > 10.第10章 真相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间(1)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本章导读

在“四·一二”黄金暴跌的理由中,华尔街媒体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美国股市的极度繁荣。公司利润大增,股指屡创新高,意味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一片光明,美元走强将势不可当。持有黄金的目的,无非是对冲美国经济衰退和美元贬值的风险,既然股市表现亮丽夺目,黄金的价值必然就会暗淡无光。

其实,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乐观预期可不算什么新鲜事。华尔街媒体曾预测美国经济将于2009年下半年强劲复苏,结果是后劲不继,第二年改口说2010年经济必定大幅增长,等来的却是增长乏力,然后是2011、2012、2013年,年年的乐观憧憬,岁岁的差强人意。5年下来,3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近5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美国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如此疯狂地印钱和花钱,换来的竟是不死不活的经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货币手段和财政政策的效果之差,堪称史无前例。到2013年,美国经济戴着QE的“呼吸机”已经喘息了5年,居然仍不敢摘下来。

股市屡创新高与经济复苏乏力之间,究竟哪一个是现实,哪一个是幻觉?

本章将引导你通过真相的隧道,穿越泡沫的空间!

股市中的黑色秃鹫

2009年12月的一天,哈姆·博德克来到纽约参加一家电子交易商举办的聚会,在这里他发现了困扰自己数月之久的重大秘密。

哈姆曾是高盛和瑞银(UBS)的股票交易员,2007年创建了一家高频交易公司。所谓高频交易,就是以电脑的速度取代人脑的反应,在毫秒间完成仓位转换,并从中赢利。最初,公司利润很不错,可是后来生意越做越艰难,他们的股票订单总是抢不到好价格,利润被交易费蚕食殆尽。

最初,他怀疑公司交易代码有毛病,检查数月之久,仍然找不出问题。这天赶来参加聚会,就是想向这家电子交易平台的销售代表了解情况,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终于,哈姆在酒吧旁边截住了一个销售经理,再三追问之下,销售经理不得不认真起来。他问哈姆的公司使用什么类型的交易订单,哈姆回答:限价订单(Limit Order)。销售经理嘿嘿一笑说:你不能用限价订单。哈姆大惑不解,限价订单不是最普通的订单方式吗?大到基金经理,小到普通散户,几乎人人都用。简单地说,如果你看中了一只股票的价格是10元,那限价订单将帮助你在10元以内完成交易。

但是,问题就出在电子交易平台的撮合系统,这种最普通的交易订单被埋了“木马”。

销售经理的解释让哈姆如梦初醒,原来撮合系统的电脑程序中,将所有买单进行排序,本来价格最高的应该排在订单队列的最前面,价格完全相同的应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列,即价格优先和时间优先的原则,但许多交易平台却在订单排序上留了“后门”,高频交易的特殊订单将被“隐藏”在买单队列的最前面,而普通的限价订单则被向后挤。在交易时,特殊订单总是能够以最优价格最先成交,而且不管价格如何变动,特殊订单的优先级永远高于限价订单。当价格上扬后,高频交易的特殊订单转身又排在卖单队列的最前面,以最优价格首先卖出,从而实现了“每单只赚不赔”的梦想。[1]

如果市场行情突变,原来的订单看错了方向,高频交易的特殊订单会亏损吗?答案是:不会!

高频交易的算法将在几毫秒内判断卖单队列的优势,确认价格趋势即将逆转,在价格还没来得及变化之前,特殊订单就把股票以原价卖给了排在身后的买单,电光石火之间完成了撤单。

哈姆的本行就是做高频交易,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交易系统内部的撮合机制还藏着猫腻。销售经理建议哈姆不要将这个秘密告诉别人,在股票交易的食物链上,限价订单就是最底层的猎物,它们专供顶端的高频交易员享用。

尽管并非每个交易所都存在这样的“漏洞”,但是它反映了高频交易的核心理念就是“抢跑”,在发令枪扳机扣动后,子弹尚未出膛,枪响还没听见,所有选手还在等待,抢跑之人就已经冲到了所有人前面。

为了实现“抢跑”,高频交易商可谓不惜代价。

纽约和芝加哥两大金融中心相隔700英里,在光缆中,数据传输速度仅需7毫秒,但对于高频交易员而言,7毫秒太过漫长。一家高频交易公司不惜斥资3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横贯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光缆隧道,这条光缆距离更短,数据传输时间可缩短到6毫秒。在高频交易的世界中,1毫秒的价值超过了3亿美元。

从前,美国的股票交易所都是会员制的非营利机构,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公开是其主要职责。然而,自从改制成营利组织之后,赚钱成了各个交易所的头号任务,“三公”俨然变成了交易所的寻租手段。哪家公司的服务器离交易所的数据中心距离更近,这家公司就更容易抢跑,交易所居然将自己数据中心的机房位置当成生财之道,允许高频交易公司将服务器集群安置在旁边。作为回报,高频交易公司将自己海量的订单流导入交易所。

自高频交易诞生以来,它占美国全部股票成交量的比例已高达30%~50%,没有哪家交易所敢怠慢这些手握海量订单的新客户。为了让新客户更加满意,交易所还提供更大的带宽,让他们能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扩大已有的优势。一些贪婪的交易平台,为了迎合高频交易商的需求,甚至在其撮合系统中植入“木马”,让他们在市场上肆意碾压普通订单的股民。

当高频交易商的服务器占据了交易所机房的最佳位置之后,他们实际上就占据了市场交易数据流的上游。这样一来,他们不仅能够抢跑,而且还可以“抢道”。

20世纪90年代在IT泡沫的顶峰时期,交易所的处理速度是每秒1000个报价,而2013年已达到令人晕眩的每秒200万个报价,高频交易占全部市场报价的90%~95%!制造海量报价“噪音”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成交,而是延缓交易所数据处理的速度,挤占普通股民的信道,推迟市场获得真实交易信息的时间,这相当于互联网的“阻塞攻击”。

无论是哪种“抢跑”的途径,高频交易都制造了严重的不公,它就像一只黑色的秃鹫,盘旋在市场的上空,随时猎杀毫无抵抗能力的猎物。在市场稳定时,它盘剥全体股民,效果相当于变相征税;而在市场需要流动性时,它又迅速消失,导致市场的激烈动荡。

高频交易只是股票市场的一个细节,但窥一斑可知全豹。

贪婪当道,必会扭曲市场,损害公平;而在廉价货币的刺激之下,贪婪的欲望开始恶性膨胀,它不仅扭曲了整个经济,而且制造出更大的财富不公。

伯南克的惊吓

2013年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放出话来,如果经济继续好转,“下半年适度缩减购债规模将是合适的”。什么叫经济好转呢?伯南克第一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失业率降到7%,届时,持续了5年之久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将逐步终止。

或许伯南克的心中充满了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心,也可能是他意识到了QE持续下去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他很想在2014年年初卸任之前,向世界证明他的印钞政策获得了成功,即便没有QE的维持,美国经济也能正常发展。他将成为人类经济史上第一个用货币成功拯救世界的英雄。

出乎伯南克的预料,退出QE的表态,吓了市场一大跳,同时,他也被市场吓了一大跳。伯南克话音刚落,全球金融市场立刻陷入一片恐慌,黄金市场下跌了5.4%。这本不足怪,QE缩减意味着伯南克是对的,美国经济已经复苏,黄金避险功能变得多余,为什么还要持有黄金呢?不过,原本对经济复苏信心满满的股票市场也发生了暴跌,美国S&;P500股票指数暴跌了2.5%,这是20个月来最大的单日跌幅。欧洲和日本的股市也难逃厄运,连中国股市也未能幸免,其他新兴市场无不摔得满地找牙。

这就奇怪了,QE退出不是说明经济复苏了吗?股票市场信心应该更足啊,怎么会出现暴跌呢?

华尔街媒体啦啦队的解释是:过早退出QE可能导致经济复苏夭折,进而打击股市信心。可是,QE政策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2013年退出如果还算过早,那猴年马月才算不早呢?

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国金融体系就像是一个危重的病人,命垂一线,气若游丝。紧接着就是美联储组织抢救,国会紧急动员,财政部出手治疗,纳税人被迫输血,利率吗啡,赤字起搏,货币电击,各种治疗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吊住了华尔街病人的这口气。戴上QE的“呼吸机”之后,华尔街大佬们逐渐缓过劲来,股市绝地反弹,几年下来,大佬们又赚得脑满肠肥,大腹便便。

怎奈华尔街老是戴着QE的呼吸机上蹿下跳,看着总是不雅。每当市场风传QE呼吸机要拔管子时,华尔街就满地打滚,寻死觅活,看得全世界都揪着心。如果当真拔掉输气管,华尔街到底是会继续梦游,还是再回重症监护病房?

在华尔街媒体啦啦队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里,人们的生活每天都被好消息所萦绕:失业率越来越低,消费信心越来越高;房产价格反弹强劲,银行利润日进斗金;页岩油气一片光明,制造业回流比肩接踵;廉价货币印到美联储手软,通胀却低得使伯南克发愁;公司盈利前所未有,CEO们回购股票争先恐后;资本市场屡创新高,经济繁荣已经来到。

既然如此,伯南克退出QE到底怕什么?华尔街撒泼打滚究竟又为何来?美国股市屡创新高,被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复苏的“铁证”,如果从这个铁证开刀,就可以看清美国经济体的内脏是否健康。

股市繁荣,还是股市浮肿?

如果看热闹,道琼斯指数是美国股市的晴雨表;但要看门道,S&;P500指数则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S&;P500涵盖了美国经济各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500家公司,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它们的总市值为13.8万亿美元,与S&;P500指数挂钩的总资产多达5.14万亿美元。

S&;P500指数在2013年3月28日创下了1569点的历史新高,2008年的金融危机似乎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至少股票市场已展现出一个新的大牛市的轮廓。2009年3月,S&;P500指数最低曾跌到667点,至此已飙升了135%。

股票上涨的理由看起来非常充分,因为S&;P500公司的每股收益(EPS,Earning Per Share)从2007年的85美元,急剧攀升到2013年预估的110美元,上涨幅度为29.4%。如果将S&;P500的所有公司当作一家,那么该公司每股的赚钱能力正在大幅提升,整个公司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每股收益正是决定股票价值的关键因素!

虽然股指的上涨幅度超过了每股收益,但股市的PE值却从2007年10月的15.2倍下降到了13.8倍。换句话说,2013年的股票比2007年的股票更便宜。投资100美元买股票,2013年将获得7%的价值回报,远远超过了银行存款和国债的利息,这样好的市场难道不该大涨特涨吗?

所有的奥秘就隐藏在每股收益的提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要经营好一家公司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增加销售收入,节流就是压缩内部开支,双管齐下则效果更佳。

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企业销售业绩大幅跳水,到2009年第三季度,S&;P500的销售增幅恶化到-15.81%。面对生死存亡的严酷考验,各大公司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大规模裁员,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儿,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也正是同期美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原因。

美联储此时推出了6000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1),挽救了即将崩溃的银行系统,也为股票市场带来了强烈的信心和资金的双重刺激。美联储将短期利率压低到0~0.25%的超低水平,同时,大规模购买国债和MBS(按揭抵押证券)的操作压低了长期利率,使得公司的财务成本得以大幅下降。

QE政策导致美元汇率大幅贬值,S&;P500公司都是美国经济各领域中的领导性企业,它们的业绩中有30%~50%的销售收入直接来自海外市场,美元贬值使得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直接刺激了海外销售增长;另外,当海外收入折算成美元出现在公司的财报上时,还能获得“汇率红利”的财富增加效应。于是,海外销售增长和“汇率红利”同时提升了公司的利润水平。

因此,2009年以来,导致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的原因包括:大幅裁员压缩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财务成本降低、美元贬值刺激海外销售、汇率红利带来账面利润上涨这五大因素。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之下,S&;P500的每股收益从2009年到2010年劲升了39.4%。尽管如此,到2010年第一季度,S&;P500的总销售仍然处于负增长状态,负增长高达-8.35%。

开源上不去,节流却有极限!

当QE1一旦终止,美国经济数据很快再度恶化,股票市场在大幅反弹之后又出现了暴跌。

这就是2010年11月美联储不得不推出QE2的背景。在新一轮6000亿美元印钞的刺激下,S&;P500的销售增幅终于开始由负转正,从3%爬升到QE2结束时的6%,每股收益从2010年到2011年上升了14%。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