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对金银的联合打击不可能最终成功,它的目的仅仅是为美联储赢得更多的时间,继续用印钞的办法来为联邦财政赤字买单,同时维持低利率,确保债券价格,以支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4]
美国政府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善用市场的手段,充分发挥媒体的影响力,借助华尔街的巨大能量,以操纵市场心理来改变对金银的预期,从而不露痕迹地完成政策目标。这远比采用限购、限号等行政手段要有效得多。
美国政府对金价预期的影响力,在历次黄金涨跌中都能发现许多“巧合”:
2008年3月,金价在历史上首破1000美元,达到1011美元。4月,IMF就开始讨论出售黄金融资,据说是为了更好地帮助贫穷国家。这样蹩脚的理由当然是为了影响金价的预期。果然,黄金闻讯下挫到9月的740美元,跌幅高达27%。
2009年2月,金价达到984美元,再次逼近1000美元大关。3月,在G20峰会上就安排讨论IMF的黄金出售计划,规模远超预料,竟然高达403吨。不出所料,4月金价闻声下挫到870美元,跌幅12%。
2009年11月,黄金价格突破1175美元,再次刷新历史新高。同月,IMF出于“燃眉之急”,宣布抛售黄金200吨给印度,结果金价下挫到3个月后的1058美元,跌幅10%。
2010年6月,金价达到1261美元,再创历史新高。7月7日《华尔街日报》突然透露出国际清算银行(BIS)与商业银行进行的黄金掉期(SWAP)交易:“如果(商业银行)向BIS抵押黄金而获得的贷款,出于一些原因而不能偿还,那么BIS可能选择在市场中抛售这些黄金,如此规模的黄金抛售将大大增加市场供应”。结果7月底金价下跌到1157美元,跌幅8.2%。
2011年9月5日,黄金创下192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从当年2月的1328美元,7个月飙升近600美元!紧接着黄金期货市场的砸盘行动就开始上演。9月21日,美国推出4000亿美元的扭曲操作,原本市场以为黄金会大涨,不料类似于“四·一二”的悲剧发生了,疯狂的期货抛售在22日和23日将金价接连砸破1800美元和1700美元的关口。特别是9月23日,在黄金暴跌后,COMEX来了个“釜底抽薪”,突然宣布大幅提高黄金的交易保证金达21%,白银16%。“恰巧”这又是一个星期五,第二天就是周末,黄金多头和“四·一二”时一模一样地崩溃了。结果一周黄金价格下跌9.7%。
如此之多的“巧合”和极小概率的事件频频发生在黄金市场之中,这个市场恐怕真的“闹鬼”了。
除了罗伯茨,另一位发现黄金市场“闹鬼”的就是前美国政府高官比帕·马格伦(Pippa Malmgren)。
比帕·马格伦,曾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经济政策特别助理,负责向总统汇报金融市场的动向,担任白宫与美联储、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美国证监会(SEC)等金融监管机构的总协调人。
2013年6月7日,比帕·马格伦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许多黄金内幕。
记者问:“如何看待4月12日的黄金暴跌?”
比帕·马格伦回答坦承:“(美国)政府厌恶黄金价格的暴涨,这的确是事实,特别是在他们进行历史上最大程度的货币贬值政策的时候……我们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发达的工业国都同时采用这种(货币贬值的)策略。所以各国政府感到紧张是自然的。某些最大的银行恶意做空(黄金),并向市场宣称:‘它(黄金)肯定会暴跌。’我不能肯定这种行为算不算令人惊讶。接着发生的就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抛售黄金)交易量,历史罕见的交易规模在星期五(4月12日)的短短半个小时内发生了。”
记者问:“这是一种明显的操纵行为,不是吗?”
比帕·马格伦答:“我明白你的意思。所有的人都在呼吁政府调查这一事件,这很有意思,看起来这不会有结果的。所以,最终是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真相)。”
记者问:“如果让CFTC以美国政府的名义展开调查,最后向政府报告:‘我们发现了犯罪,但嫌疑人是政府和美联储。’这怎么办?”
比帕·马格伦(笑):“是的,你必须立即逮捕你自己。”
记者问:“所以,实际上你不可能调查这种类型的事件,是吗?”
比帕·马格伦答:“不,你不能(调查)。我认为这就是我担任顾问的许多机构非常担心黄金投资的问题,因为他们确实感觉到它(黄金市场)被操纵着。这样(金价)的波动太过震撼人心,他们无法承受。”[15]
毫无疑问,无论是保罗·罗伯茨,还是比帕·马格伦,他们都曾经从美国政府的视角观察过黄金市场。特别是比帕·马格伦,监管美国期货市场正是她的分内工作,作为总统特别助理,她必须清楚地了解金融市场的各种异常动态,以备总统垂询。美国政府对黄金市场的高度关注应当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这自然与美元的地位息息相关。
有趣的是,比帕·马格伦在另一次采访中透露了她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他们(中国)希望人民币在世界上能成为一种坚挺的、由黄金支撑的货币,而其他国家正在选择通货膨胀和贬值本币。最近(中国)与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新加坡和许多其他国家的双边货币协议,反映出(人民币)一种取代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意愿。”
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黄金和白银还有未来吗?
有人将4月12日对黄金的打击称为是“心理战”(Psychological Oper-ation)的经典战例,对黄金的“心理战”旨在影响受众群体的价值系统、信仰系统、情绪、动机、逻辑和行为,特别是对行为的影响将直接诱发价格的波动。
黄金价格的剧烈下跌已成功地产生了“心理战”的预期效果,人们开始怀疑“乱世藏金”这一理念是否还有效,对黄金白银的投资价值的信心发生了严重的动摇,悲观情绪弥漫,唱衰之声大行其道,甚至超发货币终将导致通货膨胀的基本逻辑也变得含混不清。市场的感受与冷静的理性已脱节,价格的信号和财富的直觉相错乱,可以说,对黄金的看法已陷入了空前的混乱。
为此,全面和审慎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需要方面看,人们永远希望拥有黄金,这已经被5000年来的人类文明史所验证,关键是在什么价位上会将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从供应角度说,就要看什么样的金价是黄金生产商愿意持续提供的。
这就涉及黄金的生产成本问题。
关于黄金的生产成本,目前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叫“现金成本法”(Cash Costs),另一种就是“全成本法”(Total Costs)。前者仅仅计算了维持一个金矿正常运营的最基本的费用,例如,采矿、加工、精炼等,最后以金矿的总产量除以上述费用而得到每盎司黄金的开采成本。但是,该方法明显低估了黄金的综合成本。任何一个黄金生产企业为了维持公司利润,必须持续钻探新的金矿资源、深度挖掘已有的金矿储备,这些成本金额巨大且必须发生。另外,企业的财务成本(债务利息等)、税务成本等也应该计算在黄金生产成本之中,最后还需要剔除衍生品对冲、资产减记、其他投资盈亏(与黄金生产无关),这样的分析才能真实和全面地反映生产企业的财务状况。尽管这些成本并不与现有金矿的生产直接相关,但却是黄金企业真实发生的费用,没有这些必需的开销,黄金企业就不能持续生存。如果将上述成本综合考虑,就是黄金的“全成本法”。
根据现金成本法计算,有人认为黄金的成本为600美元~800美元/盎司,也有报告指出是1000美元~1100美元,这取决于不同金矿的不同情况。
赫巴投资公司(Hebba Alternative Investments)以“全成本法”对世界所有上市的黄金公司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公司2012年的黄金总产量为800吨,约占2012年全球黄金矿产金总量(2700吨)的1/3,具备足够的代表性。
经过测算,上市黄金企业的平均“全成本”为:
2011年,1168美元/盎司;
2012年,1287美元/盎司;
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的黄金成本已上升到1399美元/盎司!
由于发现新矿与挖掘现有矿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如南非矿井的深度达到了3200米,开采成本直线上升。除了开采成本之外,还有2009年以来货币严重超发导致的人力成本、能源成本、设备成本、运输成本、渠道成本的大幅飙升。常被人们忽略的还包括环保、法律和政策的隐性成本。例如,世界最大的金矿企业巴里克公司(Barrick)在南美帕斯瓜拉玛(Pascua Lama)的金矿项目,由于矿脉横跨了智利和阿根廷,结果在2013年4月被智利政府以环境保护的理由下令停止开发,巴里克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一下子打了水漂。这种黄金企业所遭遇的巨大的隐性成本并未被计入传统的“现金成本法”,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