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了两个孩子,两个大人的脚程也不由的放慢了许多。
主要是依着两个孩子的脚步,怕自己走的太快了,他们跟不上。
所以这一走便走了半个时辰。
而这一次选择打水草的地方,却在小河道的深处了。
缘由也是这秋日里,附近打水草喂家里禽畜牲口的人很多。
自然这附近的地儿,就没有多少鲜嫩可口的水草了。
便也只能往深处走走,那里人迹罕至,又常年无人踏足。
所以那里的水草长得也比村里的水草茂盛、肥厚许多。
等到了地方,两大人早已经把身后的背篓给放下了。
李翠花还特意捡了一根长长的木枝,四处探查了一下周围的情况。
见打了好几下都没有东西从里面窜出来,便也安了心。
笑着对旁边跟过来看的苗采荷说道:“放心吧,这处地儿还是安全的,可以让孩子们在这里玩。”
“咱俩就到那头去割水草,离得近,也能随时抬头看着他们。”
听到婶子都这样说了,苗采荷还有哪里不放心的。
再说李翠花所指的地方,她刚才也抬眼瞧了一下,确实离的不远。
只差不多10来步的距离。
如此近也不怕孩子们出事了。
她立马点头应下来,转头就开始叮嘱起不远处的两个孩子:“娇娇你和知秋就在这里玩,知道吗?不能跑远了。”
“不然娘看不见你们,会到处找的。”
“知道了娘,我会看好知秋的。”林娇娇赶忙应道。
虽距离有些受限制,但不管怎么样,总算是离开翠花婶婶家附近远了点。
而且这还是自己头一次来,自当是好奇心满满了。
见啥都觉得很新鲜。
旁的林知秋却更像是个猴窜子一样,只他娘忙着割水草去了,无暇顾及他。
他便连忙拉过林娇娇跑到了水洼处,一脸兴奋神秘的说道:“二姐姐你瞧,我发现了什么。”
说完也不等人给出个反应,他像是迫不及待的把盖着的水草给拨开了。
露出了里面一个挖好的坑洞,上面还用细片的竹篾子给垒了一个幅度。
应当是用来做陷阱,或者是挡什么东西用的。
林娇娇仔细的瞧了片刻,便看到坑底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动,不时的拨动着流水。
她一时有些紧张起来,立马就抓住了小弟想要伸手触摸的冲动。
小声的和他说道:“知秋你先别急着去摸。”
“万一里头是啥会伤人的东西,等一下你被夹了,娘肯定会来找我问的。”
见林知秋摇晃着小脑袋,像是把她的话听了进去。
便又提着话茬儿说:“我们还是先找一根枯枝丫,去试探试探吧。”
听了二姐姐的话,林知秋也不再一味的想要用手去摸了。
反而扭身去一旁的草丛里,拖了一根长长的有手指那么粗的木棍出来。
噌的一下又跑了回去,蹲在了林娇娇旁边。
一脸兴味的看着她说:“二姐姐,你瞧这个棍子可以吗?”
“这个水坑看着也不大,应该是足够了。”林娇娇瞧了一眼,便点了头。
还伸手接了过来,在小弟的注视下,她把棍子搁了进去,又搅动了一下。
本来就有些看不清楚的坑底,顿时变得浑浊起来。
只不过在坑底的沙石泥土翻涌的时候,林娇娇恍然瞥见了一条乌黑带点鱼肚白的尾巴。
不知道是不是她瞧错了。
这坑底里的不是什么咬人的东西,而是一条鱼?
仿若为了证明她心中猜想,林娇娇便又加大了劲儿,搅和了好几圈。
才终于见着了沾着水珠子的鱼尾巴,而且看宽度大小,应该还是挺大的一条。
不仅林娇娇呆了,就连旁的林知秋也跟着傻愣了起来。
过了好半响的时间,姐弟俩才恢复心神。
紧接着欢笑声也跟着泄露出来。
特别是林知秋,已经高兴的没边儿了。
跳脱着小步子,一蹦三跳高的连声喊着娘,还有翠花婶婶。
只等着两人紧张的跑过来后,林知秋却拉着她们到二姐姐那处去了。
说是有惊喜给她们,让自己去瞧,却不提前告知到底是什么。
这整的两个大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反应了,便只能依言过去看看。
结果瞧倒是瞧着了,但就是一个浑浊的坑地,这有啥好看的呢?
正当她俩还有些不明状况的时候。
林娇娇却捂着嘴偷笑的,用棍子又重新给她们演示了一遍。
两人这才回过味儿来,还当是啥呢,原来是两孩子弄到了一条肚白的大胖鱼。
苗彩荷倒不知道这东西金贵着,而且也难得。
但李翠花可知道呀,她本就是这源溪村住惯了的人。
又常与四邻打交道,自然是知道府城那边的人喜欢这白鱼的多。
而这白鱼也是个好东西,一年到头也不见得能吃上一次。
机会跟吃着伏菌子差不多了。
另说市价也不便宜,起码在50文钱左右。
但眼下这大白鱼搁在坑底也不是个办法,得想个法子把它给弄出来。
不然要是给它狡猾的逃脱了,到时候就不好逮了。
所以李翠花便言简意赅的说道:“采荷我俩去那边弄点水草过来,把它揪成草绳,等下好绑这白鱼用。”
“不然这东西浑身滑不溜秋的,一个没抓稳肯定容易滑脱,那不是白可惜了吗。”
苗采荷一听这话,便立马点头应下了。
反正编草绳也不会碍多少事,几下就给编好了。
到时候除了窜鱼的那根,还可以再多编上几条。
用来绑在背篓后面,把打来的水草再压紧实些。
然后空的地方,就又可以打一些堆上了。
这样后院儿的禽畜牲口,也能吃上好些天。
是以作想,两人的动作也不免跟着快了起来。
几下功夫,草绳就编成了长长一条,旁的还搁着一条短的几条长的。
鱼儿套上草绳肯定是跑不了的。
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水的浇灌或者浸泡,那离死翘翘也不远了。
所以回去的路上,一行四人都脚步匆匆的。
两个大人背着打满水草的篓子,还提拎着一条鱼,连带着两个孩子。
花了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跑了回来。
进了院里放下背篓。
李翠花赶忙把手里已经有些开始翻眼白的鱼,给扔在了木盆里。
这是常日里,惯洗菜做饭用的。
又往里给添了一瓢子的清水,缓了好一会儿,盆里的鱼儿才又活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