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在被明军纠缠的同时,完成了点将出战的步骤,他走出营帐,浑浊的双眼看向自己手下的士兵,站在自己身边不远的将士都能够叫得出名字,大部分人还记得他们是哪个部的族人,甚至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着自己的,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当年年轻英武的战士已然褪去了青涩,变成了百战老兵,当然也有很多人早已战死沙场,相貌和面孔都一点点的模糊了下去。
青色的光芒从代善穿戴多年的战甲上反射而出,老将军对此战已然心存死志,想着自己还是下辈子再卧病在床吧,这一辈子实现一个马革裹尸的结局也不错,为了自己的国家献出生命,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元化的西洋火器在后不停地喷射,曹变蛟的足轻大军向着前往清军大营靠近,到了合适的位置后,手中的弓箭也开始了倾泻,清军论箭术其实是在明军之上的,只不过明军的阵型更为科学,清军比起二三十年前的宁远、宁锦大战时期,心力和勇气都有所下滑,逐渐地在向一个农耕文明所转变,就像当年的金朝一样,后期已经汉化成了中原文明,而此时的清军在明军眼里,尽管还有很强的冲击力,但已经不是不可战胜的了。
就在明军的火炮不停地轰击清军大营的时候,代善身先士卒,带着骑兵直冲孙元化中阵,在冲锋的过程中遭到了集火,火枪、火炮集中起来向着冲锋而来的骑兵们射去,漫天火光和弥漫的烟雾覆盖了整个战场,众多的骑兵纷纷前仆后继的死在冲锋的路上,一时间就连代善都失踪了,但是清军的冲锋不会停歇。
在众将士的拼杀下,清军和明军陷入了肉搏,在草地上、泥泞中,到处都是双方士兵扭打在一起的场面,为了个人的生存以及军队的生死存亡,在升官发财荣归故里的思想刺激下,双方将士死战不退,若是在往日,见不到胜利希望的明军可能已然溃退,但今日所有明军都明白,一旦后退,那么就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正午一直杀到日落,这片战场的厮杀声一直没有停止,一个人倒下了总有另一个人继续战斗,地面上到处是尸体和血水,火器在这时已经没有操作的空间了,就连葡萄牙人也用起了腰上的火绳枪和冷兵器,甚至还有挥动着大戟作战的,整个战场乱成了一团,而在曹变蛟的大军靠过来之后,这一部清军就被合围了,大概有着数千人,近十比一的兵力优势对包围圈内的清军展开了清剿,而大批在外的清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指挥,只得四散奔逃。
战斗结束后,明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已经被火炮炸的几乎无法辨认的代善,能够找到他的尸体还多亏了他那身铠甲和独一无二的战马,随即在孙元化的命令下,众人将代善的头颅割下,装在木质箱子中送往济南,交给皇帝这一份最大战果。
待到数据统计出来后,众人发现包围圈内的清军因为不被接收投降,这几千人竟给全军造成了近两万人的伤亡,明军的军械储备在这一战中已是十不存一,催促补给的信使已经快马加鞭地奔向黄河南岸,只是孙元化深知明廷的补充效率,短时间内只能靠自己现有的兵力来作战了,曹变蛟对此十分无奈,因为他的部队老兵已经不足一半了,军队战斗力不断的下降,他提出了撤回黄河南岸再做修整的想法,却被孙元化劝说后打消了,皇帝此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是在黄河以北有一个长期坚守的据点,从而方便后续的北伐大军。
虽然孙元化名义上和曹变蛟是各自指挥,但实际上从资历上和从实际指挥的角度,都是孙元化在整体安排军事统筹事务。而清军在代善死后,北京派出了王朴带着一批汉军来对抗,王朴的军队大约三万人左右,和此时的明军数量差不多,但王朴仍旧缩在保定府,一再拖延南下的步伐。
这一阶段的明军通过掳掠等手段保证了各自的军粮补给,也保障了黄河北岸的探头阵地,和保定府的王朴有默契的保持对峙,这样如意的局面直到一件事的发生。
圣禄皇帝在济南收到了代善的首级后,当即龙颜大悦,重赏了孙元化和曹变蛟,为其家人送去了丹书铁券以及黄金一百两,这十分经济节约的赏赐也是典型的大明风格,既没有钱来赏赐又不得不封赏,因而要做到两全其美往往就反而变得两头不讨好。
而皇帝在新的皇后郑丽华的鼓动下,决定让孙、曹二人北上,拿下保定府,只不过在圣旨发出去的那一刻就后悔了,但是君无戏言,为了保持皇权的尊贵,也只有让将士们将生命付出在一个错误的目标上了,比起这个,圣禄皇帝更关心的是郑丽华的肚皮,多年没有子嗣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自身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而郑皇后的想尝试一下用蛊术来刺激怀孕,为大明产下一个太子。
只是这件事非同小可,皇帝始终拿不定主意,还是希望在不借助外力完成孕育后代的任务,对自己还是有着比较强的执念之心,但是大明不能没有继承人,郑丽华的建议已经得到了近乎所有人的支持,这个支持度似乎是史无前例的高,而皇帝,恐怕在不久之后也就只能任命,乖乖任郑丽华为所欲为了。
在前线,保定府城下,大军的试探性攻城被王朴坚决的防守了下来,于是孙元化、曹变蛟二人也只有硬着头皮围城,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多尔衮此时已经亲率大军来解保定之围了。
就在保定府被为了半个月之久后,多尔衮的大军终于赶到了,粮草都有些不济的明军面对这群虎狼之势也只能仓促应战,眼见有全军覆没的风险,孙元化下令全军分散突围,于是大明军队当即开始了绝望的逃命。
最终,逃回南岸的明军只有千余人,孙元化、曹变蛟全部死于乱军之中,二人的部下也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后,大明和日本方面的联系也减弱了不少,十年内日本很难在凑出这样一支渡海兵团了。与之相比更重要的则是孙元化的练兵战略被打断,多年练兵的最重要成果在此刻烟消云散,西式火器大量丢失和损坏,本以为是一场拉锯战可没想到却败得这么惨,大明朝的国运仿佛又降低了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