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朔疯了,他接受不了双重打击,他疯了。
消息传出来,威远将军府夫人直接晕了过去,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当年亲手送进宫的大女儿,会是这样一个结局。
当年满京城谁不知道将军府大女儿知书达理,大家闺秀,琴棋诗画,样样精通,一点不像字面意义上将军府出来的孩子。
若是重来一次,哪怕被扣上抗旨的帽子,也断然不会将她送去那吃人的深宫磋磨,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
威远将军特地去向昭梓求了个恩典,许他们将白凄凄的尸体带回家安葬。
对于这个要求,昭梓直接允了,本来就是昭家对不起人家,并且一并同意将小桃也接走,忠心耿耿的小桃应该和自己的主子待在一起,断没道理一个在宫中一个在宫外。
老将军看着自己的女儿瘦成那副模样,老泪纵横,一瞬间似乎苍老了十岁:“凄凄,爹爹来带你回家了,咱们回家。”
“大姐……”
威远将军一生只有夫人一个妻子,夫人给他生了一儿两女,儿女双全,他戎马一生,无愧他人,唯独对不起这个大女儿,他没有尽到一丝父亲的责任,缺乏了她的童年,每每回来她都是一副懂事的样子。
“爹爹辛苦了,女儿给爹爹揉揉肩捶捶背。”
“爹爹好久没回来了,是战事繁忙吗?要注意身体,不可太过劳累。”
就连选秀圣旨下来的时候,也是坦然接受,从不给家中添负担。
是父亲对不住你,父亲没用。
其他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觉得十分惋惜。
而疯了的昭朔,则没有太多人关注,就算不疯,也是要废的。没什么区别。
出了这么大的事,昭梓抽空去了趟宫中,将宫里好好整顿了一下,昭朔既然疯了,就幽禁在了冷宫吧。
宠幸过的妃子全部送进了尼姑庵,还未宠幸的全部遣散出宫,并给各个家中一些恩典抚恤了一下,但回去的女子嫁不嫁的出去将来是否会受磋磨就不归她管了。
她不是圣母,做不到事事考虑具备。
帝位空悬,各个亲王都开始活动了起来。
“殿下,恒王妃求见。”
“哦?”
恒王,这是个与世无争的主,自从昭朔登基后,就安安分分的做起臣子的本分,平时闲下来就爱和读书人一起吟诗作对,娶的王妃也是老实本分的。
恒王妃走了进来,肚子稍稍显怀,一进来拉着昭梓的手亲热道:“皇姐,因着身子不便,是好久没见着你了。近来可好?”
“挺好的。几个月了?”
恒王妃低头摸着肚子说道:“已经六个月了,但是看着不太明显,太医说这胎极有可能是个男孩,以后让他孝敬你这个姑姑。”
昭梓笑了笑没有说话,这个时候登上门来,必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起天来,眼看天色渐晚,恒王妃终于说出了此行的来意,她家王爷希望能够获得长公主的支持,他若登基,昭梓以前怎么样,以后就怎么样,甚至会慢慢的帮她削弱摄政王的权利,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才是一家人。
条件很诱人,昭梓有些心动,而且她和恒王没有什么过节,但是这个心动只是一刹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终究不如那个位置。
现在机会来了,她没有道理不争。
随后,悲痛了三日的威远将军上朝后直接开始拥立昭梓为帝,众人哗然。
“不可,自古以来,哪朝哪代都没有女子登帝的说法,长公主殿下揽大权,已经是特例,切不可再行一步啊。”
“本王也觉得皇姐不适合。”
停职在家的宁王也开始活动起来了。
昭梓冷眼望去,有超过半数的大臣都不同意,再看自己一派的大臣,全部都安静起来。
不推举她也不反驳那些人。
“那你们觉得谁适合?宁王,还是摄政王,又或是本宫哪位皇弟?”
“臣以为,恒王最合适。”
没想到恒王也拉拢了一些大臣,恒王还没来得及说话,便听到:“本王不这么认为。”
转头一看,是顾阎。
顾阎一开口,那些人又改口:“微臣觉得摄政王更合适,当年是王爷的父亲和先帝共同打下的江山,说起来也有顾家的一份功劳。”
真是墙头草,风吹哪边往哪倒。
丝毫不提摄政王面容一事。
大有一种长公主你都能推举,我推举摄政王怎么了的架势。
场面僵持不下。
昭梓看了眼在队尾的钟涌,后者悄悄退了出去。
随后,一队御林军冲进来将大殿围了个水泄不通,其中带头反驳昭梓的老臣梗着脖子道:“长公主这是要逼宫吗?”
“笑话,本宫乃皇室正统,何来逼宫一说。本宫最好劝你们好好想清楚,也不用撞柱子了,谁活够了说一声,本宫成全他。”
全场顿时没了声音,而有望竞争的摄政王却始终保持着不咸不淡的样子,也不知道是对皇位没有想法还是胜券在握。
恒王一副意料之中的模样,他知道自己几乎没有胜算,但至少努力过,他还有妻子还有未出世的孩子,犯不着。
宁王后槽牙都要咬烂了,这些年,昭梓几乎独揽大权,他们这些亲王连发展自己的势力都不敢,生怕被抓住把柄。
昭朔那个废物当皇上他认了,昭梓当陛下,他不认,他是不会屈居于一个女人之下的,然而他好像忘了昭梓在长公主的位置上时,他也是照样屈居人下的。
宁王脖子一梗硬气道:“昭梓我告诉你,就算你杀了我,我还是要说,你不配!”
“怎么,昭屿,本宫不配,你配?你以为本宫不敢杀你?”
“有种你杀啊,将来史书记载的将会是你为了夺位不惜杀掉自己亲弟弟的暴行!你将遗臭万年!”
正剑拔弩张的时候,太傅缓缓走进殿中。
昭梓却有去信太傅,话里话外希望他能来朝上支持自己,毕竟太傅在朝中的影响力很大,两朝元老,还是先帝的老师,在读书人心中影响力也是极高的。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