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明日方舟,硬核狠人征程 > 第二十八章 接着忽悠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放稳呼吸,稳定视野......

萨米志愿师二团三营七连狙击手“守林人”稳定住狙击步枪的姿态,瞄准镜锁定住了那个正高挽裤腿,在泥沼里用木棍探路的家伙。

顿河的冬天虽然没有西北冻原那么恐怖。但在冬天踏进结着一层薄冰的泥潭里,对任何人而言都是苦差事。何况帝国军那紧巴巴的后勤,让这个倒霉蛋身上根本没有任何防水装具呢?

但守林人对这个家伙没有半分怜悯。

萨米王国作为整个泰拉大陆上地理位置最偏北的国家,长期以来与乌萨斯帝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和漫长的战争史。帝国作为封建专制的军国主义国家,周围还能延续的各国或多或少有些原因。而萨米还保持着独立,一半是因为这地方比乌萨斯还苦寒之地,连乌萨斯人都不想往那里移居;另一半则是萨米的猎兵们。

贫瘠的环境让打猎成了重要的生产手段。而神出鬼没,射术神准的萨米射手们成了萨米最具代表性的兵种。然后才是稀奇古怪的冰系巫师。

对帝国而言,硬要打的话,萨米肯定能打下来。然而问题是又穷又横的萨米人缩在他们那湖泊密布,森林密集的国土上,非得让乌萨斯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解决问题;然后在这块与西北冻原有的一比的贫瘠土地上得不偿失。再加上萨米与乌萨斯都是抗击极北邪魔的重要力量,所以,事情在几轮乌萨斯挑起的侵略和萨米挑起的边境冲突后陷入了僵持。

而异军突起的整合运动让事情产生了变化。整合运动很快取代了帝国,成为与萨米王国的主要接壤势力。但与帝国不同,红脑壳们的乌萨斯人们面对长期以来对乌萨斯“另眼以待”的萨米人,选择了更简单的办法:

“闭嘴,拿走我的钱,让阿特拉斯在你们那里招人!”

于是在高额薪水面前,从平民到退役甚至现役军人的萨米臣民们蜂拥而来,轻而易举地填满了“萨米志愿兵师”的编制——光是安家费就够大家把这条命卖出去了,还能杀乌萨斯人,哪有这种好事?

至于招募他们的也是乌萨斯人......看在金币的份上,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嘛!

然后萨米志愿兵们就再度陷入了痛苦的训练和学习中。比如传统艺能式的文盲猎户惨遭狙击课程折磨;以及令忠诚臣民们眼界大开的政治与时事新闻。

守林人与一些对政治颇有兴趣的人不同,只在意新到手的高精度狙击步枪。她对这支凌驾于一切火枪和弓弩的精确射击武器爱不释手。

即使那个在泥潭里跋涉的倒霉蛋距离自己的狙击阵地有六百余米,她也有把握首发命中。

装填弹药......装订射击诸元......平稳呼吸.......锁定目标......食指第二节扣扳机......扳机走完第一道火的行程......第二道火的界限到了——

“砰!”

枪响,人倒,心中有种淡淡的释然。

守林人缓缓向后,退出这段倒下的树干后方。乌萨斯帝国军的士兵正在用步枪和机枪开火,但他们只是在漫无目的地乱射。埃拉菲亚族射手低头、曲身,飞快地拉动枪栓,深吸一口气,跃起、瞄准、射击,瞄准镜中挥舞手枪的人影晃了晃,歪着倒下了。

守林人彻底退出对方的视野,跑离这处狙击阵地。多贪的那一枪似乎引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那些展开反狙击源石技艺的乌萨斯术士锁定了她的大致方位,帝国军的迫击炮弹随即呼啸而来。

上一次也是这样,乌萨斯人的炮火精确地在大家四周炸响......

不可抑制的回忆瞬间涌上少女的心头。但更响亮的轰鸣把少女惊醒了。

有着装甲履带底盘的保民军120mm自行迫击炮发出轰鸣,隐蔽在林线附近的bmp步兵战车也用机关炮射击。在泥沼对面建立的帝国军阵地淹没在翻腾的硝烟与尘土中。

守林人沉默着,品味起截然不同的结局来。

至于对面换了第n个攻击点,也依然被打得鸡飞狗跳。在顿河平原上用两条腿追赶摩托化敌军的乌萨斯帝国军,谁在乎呢?

**

集体农庄对整合运动治下的乌萨斯人而言,还算是个比较让人满意的词汇。

作为一个经济政治条件高度复杂的社会,整合运动治下的乌萨斯社会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而自然村则是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自然村绝大多数都不到五百人,很多只有一二百人,有些偏僻的地方甚至四五户人家,十几个甚至七八个人也算个村子。

这种情况对于基层行政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极度浪费行政资源,也不便管理。因此,整合运动在一开始就把“集村并寨”列入日程,也不只是为了社会治安。

这个工作早在康曼德时期,就已经开始在西北冻原解放区搞了,现在则已经向各根据地全面推行。

与隔壁的布尔什维克不同,整合运动的农村工作有着太多的有力条件——比如说“集体农庄”的布局都有条件进行仔细规划和考证,由人联的专业工作者甚至高性能计算机给出参考方案。在建设资源上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所远不能比的。

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不同,各集体农庄其人口下限至少不低于一千人,上限不超过一万人。各村除了农业公寓、农村别墅这些居住区,还都设有幼儿园、小学、卫生所、供销社、农技站、仓库、磨房、运动场、食堂、机电维修所、广播电影室等等公共设施,以及村委会、民兵、治安联防等机构。

“集村并寨”是个很大的工程,需要新建相当数量的建筑,所以现在整合运动解放区里的水泥厂、砂石厂和建材厂增加了数百个。整合运动高层中颇有一些声音,认为这项工程花费巨大。但是乌里扬诺夫反驳说,比起以后因为村镇布局不合理而浪费的各种资源,就省得太多了。

整合运动当前的确处于战争状态,但是,人联带来的技术力量和工业投资,乃至直接供给紧缺资源的支持,给了整合运动巨大的余裕。以至于当前的各解放区依然维持着经济中高速增长,青壮劳动力也主要用在了经济建设上。

所以,当正在家里休假,却听见外面传来“探亲休止,立刻返回!”的喊叫时,保民军西方面军第5集团军摩步第62师政委祖巴乔夫便匆匆地从自家小二层的楼梯上冲下来,跑出了院子。

他不仅看见了骑着摩托车的部队通信员,还遇上了刚从镇上水泥厂、砂石厂和建材厂下工,赶回村里来的人潮。

年轻人和中年人们好奇地看着就住自家隔壁的保民军首长看过通信员递来的文件后脸色大变,匆匆跑回屋里。而通信员则继续往该村的下一户军属家庭赶——这个集体农庄是个半军属居住区。

当天晚上,祖巴乔夫的情绪很不稳定。他将家里几个孩子挨个叫来轮流叮嘱一番,最后叫来了自己的妻子收拾行李。孩子们大多都不明白妈妈出房间时,为什么好像哭过的样子。

祖巴乔夫已经来不及注意这些细枝末节了。他只是一夜未眠,瞪着充满血丝的眼睛,在自己房间里的军事地图上标画着箭头和队标,然后捂着脑袋坐下来。

“他妈的,仗怎么打成了这样......”

整个村子里有许多灯光亮了彻夜。

**

康曼德觉得现在的红旗城,以及整合运动治下各城市里上演了很多过分熟悉的桥段:

“小开”们从列宁装换回了西装......不对,是翻出了之前收起来的燕尾服、西装背心、长裙等等,用那些华丽繁复,向贵族风尚看齐的衣服替换了代表新秩序的夹克、牛仔裤和商务西装等朴素玩意。

谣言让帝国军从在各种迟滞下艰难推进直接变成了势如破竹:电台刚刚播报敌人占领了顿河畔的罗斯托夫,谣言就发展成敌人的侦察兵已经能用望远镜看见红旗城的城墙;随着部分党政机关因为与军事因素无关,而且早就公布过的市政建设方案迁出红旗城,事情迅速发展成了大批市民试图拖家带口地逃离城市。直到乌里扬诺夫亲自上街视察民生工作,与市民朋友交谈;电台、电视台也放出最高统帅走基层专题报道,重点剪辑乌里扬诺夫“不论什么情况我都将留在这座城市”的讲话,情况才开始恢复正常。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转入正轨”了。泰拉人民保卫军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突然接到了一份投稿,这首歌的名字叫《神圣的战争》。

歌舞团团长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德罗夫深受感动。经过紧急排练,文艺兵们在三天之后,就于红旗城陆港送行新兵的仪式上第一次公开演出《神圣的战争》,效果极好。现在从红旗城到乌萨斯-萨米边境的边防哨所,都有这首歌的旋律回荡。

违背民意的代价是可怕的。但民意本身是能被引导的。现实环境会决定“1”,而宣传机器和政策能把效果增强到“10”甚至“100”。整合运动所领导的经济建设工作,以及人联地外兵团的大力协助,产生了绝大多数根据地公民切身感受到的巨大进步。乌萨斯帝国的余威,并不能让人们主动放弃当前的一切。

所以,当恐慌暂时消散后,原本帝国治下的麻木与痛苦回忆翻卷起来涌上心头,成为了人们接下来忍受战争的理由。但是广大群众并不明白“前线实际力量对比”这么复杂深奥的军事问题,“乌萨斯帝国强大无比”依然是前帝国臣民们刻入脑海的钢印,民间的氛围是悲壮而非狂热的。

——就像现在这样。

在红旗城的主干道两旁,路旁的每一栋建筑都打开了窗户,人群汇集成了五颜六色的彩带。但人群中没有鲜花彩旗和气球,也没有欢笑和欢呼,这成千上万人集体沉默着,用同一种严峻的表情目送着胸前带着红花的新兵们。

随着最高统帅部命令实施新一轮动员计划,保民军开始从社会人力池中大量吸纳人力。哪怕是红旗城这种主要由行政部门组成的政治中心,也有大量小伙子新穿上了军装。现在是他们离开家乡,走向军营的时刻。

数万人组成的人海鸦雀无声,这人海中的寂静是最沉重的寂静,让整条大道中只有新兵们的脚步声。直到气氛压抑到了不能再压抑的时刻时,嘹亮的乐声打破了寂静。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文艺兵们站在路边,一直等待着。直到亚历山德罗夫本人挥起指挥棒。

嘹亮的小号声就像是从半空的云端响起一般,嘹亮地吹出了一段前奏。而后,是整个大型乐团的乐器在小号的引导下,开始了合奏。

沉重的鼓点让人不由得汗毛倒竖,紧接着,嘹亮的歌声陡然响起:“起来,伟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

“要消灭压迫者恶棍,消灭万恶匪帮!”

康曼德淡定地关上自己办公室的窗子。嘹亮的歌声十分顽强,穿过隔音良好的办公室外设,隐隐在这处113师驻红旗城办事处的小楼里回荡。

看了看表情凝重的塔露拉,康曼德突然开口:“啊,不知道的还以为帝国军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这栋楼的尖顶了呢。”

塔露拉挑了挑眉头,对康曼德的轻佻有些不满:“你想说什么?”

“局势其实并没有危急到这个地步。”办公椅上的康曼德脚尖点地,原地旋转一圈,“说难听些,这种气氛一半是因为群众对帝国‘正统’的畏惧心理,一半是整合运动宣传力量的推波助澜。”

塔露拉稍稍偏头,又看了看窗外,回过头来时表情变成了纠结:“你这家伙......我还真开始感觉别扭了。”

“不是坏事,情绪这东西体验体验就算了。可谁叫咱们干的工作是观察呢?那就必须得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了。”

康曼德看看窗外:“我刚才讲说得难听些。可‘说得难听些’又有什么用?能挡住帝国军的兵锋吗?能给前线发挥半点作用吗?还是要靠那些最大多数的人。在他们眼里,帝国是可怕的强敌,但他们还是选择去抵抗帝国了。而那些冷眼旁观,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冷静明智的人,真的更高明吗?

“你看,塔露拉,热爱自己的家园、追求美好幸福的未来、保卫自己的尊严是人的本能,是每一个民族共通的情感。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那些朴素而真诚,身体力行做出选择的人们;而不是自认为高明的理中客。他们现在所凝聚的这份共识,将是新乌萨斯国家的基础。”

康曼德的目光锐利地注视着塔露拉:“人联确实强大,但我们干涉泰拉时选择支持这股潮流,而不是与它为敌。这,是我们在泰拉各国能进展顺利的最重要原因。

“在面对这些人类共通的伟大情感时,人应当是有同感的,而不是以轻佻和冷漠应对。这,也是我们支持你这样的人们,而不是去跟科西切、跟乌萨斯帝国合作的原因之一。”

塔露拉轻轻点头。

但康曼德耷拉一下肩膀,起身站在窗户边望向窗外,声音渐渐放缓了。正当塔露拉以为他不会再说下去时,她突然听见了康曼德的轻声哼唱:

“让高贵的怒火,像巨浪翻腾,

“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

**

与民间那复杂的情绪不同,保民军一直是心里有数的。在保民军联合参谋部的作战大厅里,不止一位参谋这样抱怨着:

——推进的太慢了。

听上去这应该是出自乌萨斯帝国的参谋军官之口,可实际上整个保民军联参都在抱怨帝国军迟缓的行动。

“罗斯托夫方向,帝国军出现师级规模的兵团行军。”

“梅德韦季河口方向,帝国军正在组织渡河。”

“预计敌人将在一个星期内抵达察里津要塞群。”

一条条信息汇聚到作战大厅里,文职人员们依照指示操作着机器设备。于是在足足两层楼高的作战大厅主显示屏上,几条粗大的蓝色箭头正在逼近已经被放弃的红色防线,开始向解放区纵深推进。

然而保民军的指挥员和参谋们却在抱怨“速度太慢了”。

“柏林计划”的要点是时间差。如果东方面军在北部战线的行动过快过早,而西方面军当面之敌的行动太慢,东方面军的突击集群就必然要兜更大的圈子来完成包抄,甚至直接冲进顿河流域的敌军集群中间。这显然容易把歼灭战打成击溃战,因此在诱敌阶段,保民军需要在保持接触的前提下稳步撤退,将帝国军一点点吸引到己方的纵深里。

但作为全泰拉机动能力第二强的军队,泰拉人民保卫军早已习惯了机械化突击和摩托化行军,突然让部队去迁就乌萨斯集团军眼下一天十公里的推进速度......

当然,这也不是乌萨斯人不能跑得更快。但问题是之前帝国军被打得满地找牙,心理阴影面积足够凑出半个泰拉大陆。对面的红脑壳连皮都没蹭破就呼啦一下跑得无影无踪,帝国军又不是人人皆脑残个个都弱智,当然会怀疑里面有圈套。

再说虽然也有不少人脑子没有勋章大,想要建立奇功。可也得后面的补给跟得上,就手头打一天都勉强的弹药储备,谁敢上去送死?

再加上保民军用狙击战、特战分队袭扰和机械化分队“磁性战术”的各种牵制。帝国军的脚步一时半会儿是快不起来的。

不过,前线总是比后方更清醒。在乌萨斯帝国,也是同样的道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