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明日方舟,硬核狠人征程 > 特别篇 泰拉军迷故事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这一章真的可以跳了,没意思的列数据和做介绍)

一如既往,众所周知。写明日方舟同人,只要稍微偏向现实系,它就离不了电子斗蛐蛐。你看,这才几章我就开始遇上这种蛋疼情况了。

接下来我会分两部分来介绍我对这类问题的态度和想法。

上篇:yj你是一个一个一个军盲玩意啊啊啊!

虽然我断断续续听过看过这个四不像世界观的很多讨论和问题,但真要下笔整合成一篇东西,一时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开头。

我这种情况,还是因为舟游在设定和世界观中的成堆问题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了一座有大量视觉效果元素,对于创作者而言取用十分方便,但把考据党和硬核流二创人活活淹死的——

bug山。

作为一个军盲加嗯抄某社会变革史的二创人,我在开书前曾尝试理顺这堆玩意。所以就有了诸位看得囧囧有神的形容:明日方舟的世界观总是能把我脑中各种乱七八糟的知识(比如军事学)雷普成地牢里叫得最大声的女骑士。

说实话,我没法判断泰拉世界的年代和文明水平。

这里可以拉出别的作品世界观对比一下。我们不会觉得少前的21世纪60年代无法理解,虽然打了很多补丁和设定,但是无论战争形态,战斗模式还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民间百态,他们都是跟现实丝毫未变或者原型一望而知的。

问题在“一致性”——战斗模式、武器装备,角色的经济地位思维模式,都要与世界观里的设定相匹配。土著法师和战士绝不会想着星辰大海,也不会把突击步枪混在板甲骑士中。而在明日方舟里,相隔几个世纪的事物(来自相差几个世界的生产力与科技水平),在我们的泰拉世界却同时出现。

弓弩(既有使用天然材料的古代弩,也有以类玻纤和发泡材料、偏心轮等结构能减少能量损失,大幅增加箭矢动能的现代弩),弩炮,长刀,手里剑,迅捷剑搭配短剑,一手长剑一手盾牌的肉搏步兵,蒸汽朋克风格,古典时期、中世纪还和文艺复兴。与这些东西同时出现的,却是魔法、丝袜、无人机、直升机、小型智能设备、人工智能、光学/反射/全息瞄准镜、有机高分子材料、机器小车、超巨型地面载具、生物科学、机器人、导弹、无线电台、“铝热”剑、现代自动轻武器、近代公司组织形式、现代药品与战场急救、消防设备、战术背心装具与“俺寻思”出来的巨大双足机器人……

“这片大地”上的军队和泰拉世界的设定充满了矛盾,在小型无人机、直升机和高能爆炸物已经在泰拉普遍使用的时候,各路政治实体在组织大批士兵手持刀剑弓弩进行毫无章法的肉搏混战(就不点名批评某个动画了);在罗德岛干员里面,无甲剑盾手和现代自动武器射手并肩作战。

泰拉世界一方面是这样发达,化纤、集成电路、机动车、防化服、无人机和近代化学药品样样俱全;一方面又滑天下之大稽——整合运动、罗德岛与龙门近卫局的战斗员们明明是弩手、术士甚至片刀仔,却个个穿着战术背心,那背心上甚至全他妈是鼓鼓囊囊的弹匣包……这些极端矛盾的事实,在其他世界内,可能彼此相隔几个世纪甚至十几个世纪,而在我们的“这片大地”,它们在同一片战场上同时出现。

这些东西不是孤立的发明或概念,每一个都带有它那个时代的烙印,来自那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舟游把从神话到未来的概念毫无主次地混合在一起,所以结果就是连主创者的钦定都毫无意义——刀剑和法杖跟无人机、直升机、电脑、触摸屏、大规模集成电路摆在一起,化纤放在弓弩旁边,一群阿兹特克人簇拥着的祭司开出巨型双足机器人用无线电指挥部队扬了西班牙人。没有一批作为基调的东西可以让人确信“嗯,这是个魔改的中世纪”。

这种想啥来啥的拼凑足够让最浅薄的社会学爱好者望而却步。例如丝袜不仅代表纸片人舔舔,还代表着化工产业和类似于石油的某种原料。源石可以当能源——那源石能做弓弩和丝袜上的高分子材料吗?这些东西没有类似于石油的原料,他们拿什么搞出来?法术?雪山圣女还是萨科塔光环佬祈求的神迹?

没有火药也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会有“化学元素不同”,“基础物理规律不同”这类奇谈怪论?穿越而来的彩虹小队四个地球人还活得好好的,带来的家伙事打得哗哗响打得萨卡兹佣兵们满地找牙。泰拉大地上多处有火山,塞雷娅会玩钙元素,芙兰卡有铝热剑,临光形容塔露拉是“钢铁和硫磺的气息”,博士兔兔煌猫猫和灰喉给霜星送终时灰喉说罗德岛的箭杆是“碳纤维复合铝”。整了半天碳硝硫都三个凑齐俩了,战车档案里的可露希尔却蹦出了名场面“硝化棉是什么”。我们不得不怀疑源石尘行动里列维先生的文凭含金量——或许还可以怀疑真实性。

至于“源石如此便利,所以泰拉人民对点其他科技树没有兴趣”,相对合理一些,但还不够合理。类似的事情的确存在,比如英国因为吃殖民红利太多,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没那么上心,比美德慢了一步。然而我们不要忘了源石的最基本设定——无比锋利的双刃剑。

水,啊不,源石是剧毒的。明日方舟里那么拼命地渲染源石病的危害,感染者的悲惨,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难道泰拉人不应该拼命发展替代技术以求摆脱这种阴影?如果泰拉的科技工作者连这点动力都没有,他们当初是如何在防护措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开发源石为己所用的?

我之所以写这么多在前面,是想说明这么一个道理:方舟在某种意义上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这个世界是混沌的,是模糊的。绝大多数问题没有解释,只能靠玩家脑补,比如说我到现在还弄不清干员的身体素质相比地球究竟如何——有人“奔跑时发出巨大的声响,体表会因为高温而无法触摸”,那她到底是超音速了还是背后那面双人床床单那么大的披风在响?至于有人砍塌山洞,有人力能扛两层楼,有人剑劈弩弹,有人炸一条街,弩手一个个用手上弦而不是腿蹬或绞盘我想就不必多说了。

这种力气从哪里来呢?外观和生理结构上,泰拉人民与我们的区别似乎仅存在于动物特征,这个世界的各种参数——光照、重力加速度、气温等等也看不出有什么与地球天差地别的地方。那这种怪力从哪里来的呢?他们体内供能不是靠atp而是燃气轮机核反应堆吗?

这些细节不得而知,因为方舟的世界实在是混沌得看不见东西,而在混沌中就必定有无穷的解释。

下篇“it’samachinegun!”

术业有专攻。我个人正在知识的汪洋里狗刨。出于个人兴趣,我对军事上的一小部分知识有了些许了解。

然后这些东西就被方舟文案雷普了。

方舟里面翻来覆去掂不清陆军编制的班排连营团师军集团军,搁那“小队”“师团”“集团军”瞎比划,好像小队就是一小群人,师团就是一大堆人,集团军是特别多的人。整了半天我也没看出雪怪小队幻影弩手是排还是连,爱国者的游击队是营还是团,整个整合运动到底是师还是军。

至于电子斗蛐蛐大战里部分人用城防炮既能射程五十公里扬了陆行舰又能锁无人机论证现实里的空军对方舟作用有限。我却不想反驳了,只是奇怪让155榴300远火一类的远程曲射对地火力去打飞行中的小摩托无人机到底是什么行为艺术。

在现实中,陆军的火力打击体系为了应对层出不穷极度复杂的各种目标,自身也发展成了庞杂的体系。以我军目前的陆军地面炮兵为例,临时火力点需要60迫/82迫解决,小片软目标/轻装甲目标需要82迫/120迫榴解决,经过加固的火力点需要120迫榴解决,半永固工事需要122榴解决,山谷/山脊锋线后的敌方集群目标需要120迫榴/107火解决,敌军突击中的装甲集群/临时构筑的连级以上阵地需要122火/122榴解决,敌深远纵深里的大规模集群需要155加榴/远火解决。

60迫射程一两公里,基本是跟着连排走随时架起来打敌军火力点;82迫五公里左右射程,在一个连靠后一些的位置能照顾住一两个连的阵地;120迫榴打10km左右,在营阵地后方5km处能照顾住整个营阵地,或者在重型/中型合成营的战斗队形后部对已经发现但并未进入主战坦克/轻型坦克/轮式装甲突击车这些直射火力射程的目标进行打击;122榴/122火打20km左右,正好是旅级侦察力量的延伸极限,这时候就要配专门的炮侦车和中型无人机了;155榴则是50km(最远70km)射程,用来打击集团军级别的目标,这就已经拉得很远了,需要集团军下辖的侦察力量作为眼睛,炮侦车要跑出去几十公里;300远火更是打老弹都能打到70km,新弹能打150km以上,这已经是集团军侦查能力的极限了。新式370远火射程可达300-400公里外,但那已经是依托战区侦察力量的远程火力了。

综上,部队的火力需求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东西。而它的目标们也是会随着武器技术和防护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反例就是方舟方舟里的武器装备火力体系极度简化。迫击炮和相当于要塞炮的城防炮之间,还应该有着使用身管火炮、火箭炮的野战炮兵。然而他们迄今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能通过炮火中枢先兆者一类的玩意略知一二。

再比如文案里提到乌萨斯时曾无数次使用“方阵”这个词。但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当年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用前装滑膛黑火药3磅炮和比拿破仑那票燧发枪还落后许多的火绳枪,这个技术水平就足够让西班牙大方阵满地找牙?

轻武器也是类似的道理,只是它相对简单一些。

但也没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说弩。各位,对于泰拉的弓弩“史诗级加强”这一点,我长期以来一直有个很好奇的问题:

这弓弩到底用啥加强的?

《源石尘行动》里,亚历山大·约维纳耶夫同志能拉开萨卡兹人的弩,被张泰玩……啊不,巡林者老爷子评价为一把好手。而机枪哥则说这玩意百米以内杀伤力不会比枪械差——

这其实是有可能的。按照油管主demolitionranch的测试,200磅现代蹶张弩,配上现代箭,十几米外还能射穿可防9mm子弹的nijiiia防弹插板,效果拔群。

但我想稍微有些轻武器相关知识的人都不会认为这能跟转盘机枪的7.62x54r全威力步枪弹相比。

w=fs,做功距离s减小导致输出的w减小。若想保持w不变甚至想增加w,增加f是理所当然的——具体到弓弩上,那就是加厚加粗弓臂弩臂,从而增大拉力。即使在科技不算发达的古代,增加f也不是非常困难的事。磅数是很容易加的,只要你有办法拉得开。

但另一个拦路虎做功距离s,在弓弩里是拉距,却不可能克服。弓弩拉距如果做长的话,必须把弓臂弩臂也做长。而如果作为结构主体的弓臂弩臂过长,那么武器的整体尺寸就会过于庞大,弩还会呈现出一种方形的几何形状极不利于携带。各位老公老婆酷爷爷奶奶就算迫真嗯设定力大无穷,又不是个个体型阿斯塔特,设定集里他们的身高大部分都还在正常人的水平。所以,实际上这些弓弩再怎么加强也是有限的。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需要强调的东西——弩几乎没有像小人动画那样用手开的。那种玩意叫“臂张弩”,东方在汉代就抛弃了这种东西,西方更是基本没用过这玩意。弩的主流,在东方是脚蹬弩臂双手上弦的“蹶张弩”,躺在地上全身发力的“腰引弩”;西方的单兵弩则在中世纪中叶铺开蹶张弩和用齿轮、杠杆、绞盘上弦的机械上弦。

哪怕黑、安德切尔、克洛丝的弩都有脚踏环,他们的小人动作还都他妈是一只手上弦?

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请回忆一下前面那个公式。问题出在拉距上。单兵弩相比弓,最大的缺憾就是拉距太小导致做功距离太小(拉距还要减去弩把到弩弦的距离才是做功距离),比如汉弩一般四五十厘米的拉距,欧洲弩和明代弩还要更小,只有三四十,而弓的拉距一般都有七十多厘米,甚至采用大拉距拉法可达八十厘米!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15世纪的600磅弩发射90g的箭,初速46m/s,传递给箭的动能是95.22j;可区区66磅的土耳其弓发射100g箭初速已经是41m/s,动能84j。而土耳其弓中接近上限的130磅的弓,同样100g箭,初速55m/s,动能达150j,这已经是千磅以上绞盘弩的动能水准!

在这种情况下,弓的极限如英国长弓不过160磅,这个级别的弩却根本没什么实战价值,换句话说,臂张弩没什么实战价值。这与泰拉人们到底多叼无关,只与弓弩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有关。

再换句话说,尽管文案和世界观策划们想方设法抬高弓弩的逼格,什么“连发弩”、“半自动弩炮”、“电磁加速弩”,但他们甚至并不知道关于弩的最基本知识。而临近的轻武器,他们的了解水平也不敢让人恭维。不然怎么会用“单发威力”去跟能从800米外以每分钟100发(战斗射速)的速度持续发射火力的dp28比拼呢?

而且本位面的弩炮是特么这种玩意:

用来跟扛在肩头的轻机枪比较?

当然,yj文案组脑子里想的肯定不是这么大的玩意。方舟世界观下的“弩炮”应该跟本宇宙有着区别——那文案倒是明说啊。这样我只能认为文案只是隐隐约约听过“弩炮”这个词就拿来用。甚至没百度一下……

在《源石尘行动》里,yj是想营造一种“势均力敌”的感觉。所以彩虹小队被萨卡兹的防御水平震惊,而萨卡兹佣兵们也感觉战友两枪就倒实在不对劲(“萨卡兹没有这么脆弱”)。但是,在轻武器知识上的欠缺,使得方舟文案组在自己涉及到的,应该处理好的军事知识上整了个狗屁不通。

进一步说,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yj没能完全跨出那一步,没能彻底的和我们认知中的现实切割开来,导致部分借鉴现实的世界观和其余部分起冲突了,最终造成极为尴尬的缝合感和无法逻辑自洽。比如直接跟现实对标的《源石尘行动》,比如海猫钦定“方舟的发展水平和现在差不多”。所以虚构世界观和现实接轨是还是要小心,免得两头不讨好。对于这本历史军事区的同人而言,用这种含混不清,为了突出人物而存在的战斗模式和军事逻辑来构建战争是不可行的。

所以本书里,乌萨斯军人们的主要武器从刀剑和战弩变成了类似夏斯波1866、毛瑟1871和马蒂尼-亨利步枪的伯丹步枪:旋转后拉枪机、无弹仓单发、黑火药作为枪弹发射药、弹药为纸壳或金属弹壳的无被甲大口径铅弹,差不多就是这个技术水平。

而整合运动拿的是打7.62全威力弹的全自动或半自动版ak……

最后,拿个笑话出来整活吧:

“老规矩,跨世界观斗兽两边作者出来单挑。”

“你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来,对面的写手作家工作室们你们好,介绍一下,你们的对手是我方制片厂群演和道具:

(暴论一下,星神和古圣祂们也打不过拿破仑法军……)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