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已至,驻军粮草紧缺,恰逢雪灾,驻城将士多有冻疮,战力大减。”
“高句丽屡次进犯,屠我边境村庄部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城池尚在,子民却流离失所,饿殍遍地,望陛下增派骑兵以击之,还我大唐边境安稳。”
话音刚落,唐王勃然大怒,喝道。
“这弹丸之国,猖狂至极,竟敢趁国丧之际,扰我边境子民!”
愤怒的咆哮声震响大殿,群臣为之一凛。
长孙无忌缓缓出列,瞥了眼大殿上,虎目圆睁,怒咬牙关的唐王,道。
“陛下息怒。”
“如今东突厥已灭,大唐将士神勇余威尚在,那高句丽定是惧怕大唐锐士不敢大举来犯。”
“依臣之见,这高句丽多半只是试探,并未有大肆攻伐的意图。”
“只需将游荡的子民们迁至关内即可,并无多大担忧。”
程知节摸着下巴,沉思片刻,猜测到。
“陛下,我方守将多为步卒,高句丽故意以骑兵掠夺百姓及其粮草。”
“或许是因为这场雪灾,导致国内粮草不济,才不得已出手。”
“这,或许是一个征伐的好机会。”
对于高句丽的征伐,尚在前朝便有战例。
隋炀帝曾三征高丽,但均以失败告终。
对于这个远在东北的小国,唐王也不敢掉以轻心。
或者说,唐王和诸将都在等一个一举拿下高句丽的机会。
震怒的唐王缓缓坐了下来,面对两种策略,静心沉思。
高士廉见状,走上殿堂,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平定西南之地。”
“西南诸地,属国颇多,吐蕃强势攻伐,无意中会使这些属国沦陷。”
“践踏大唐国威,只会让大唐诸国更加蠢蠢欲动。”
说罢,高士廉缓缓转身,看向程知节,道。
“眼下,高句丽虽有躁动迹象,但并未发出一兵一卒,多半仍在观望。”
“若是这吐蕃一战,大震大唐声威,想必高句丽的威胁也会土崩瓦解。”
三位大臣,三个观点,有理有据。
一时间朝堂众臣齐刷刷的看望唐王,等待唐王定夺。
大殿之上,一片宁静。
大唐皇后殡天,太子断腿,大唐国内弥漫着一股悲凉气息。
现如今,吐蕃异动,高句丽趁机扰境。
无疑于雪上加霜。
让这个本就阴霾笼罩的大唐又添上几抹不安。
高坐龙座上的唐王,放眼四望面色凝重的大臣们,心中波涛涌动。
良久。
唐王缓缓站了起来,眼眸之中流光闪动。
“新兵尚在操练,诸国蠢蠢欲动。”
“朕的大唐内忧外患。”
“此番,朕要御驾亲征,宣扬国威,震慑四方蛮夷!”
一语既出,群臣骚动。
御驾亲征。
听闻这个词语,所有人的目光不觉间惊愕起来。
长孙无忌跨前一步,急呼道。
“陛下!万万不可!”
“如今朝臣大半未从国丧之中恢复,朝堂之上一片阴郁,整个朝堂需要陛下啊!”
闻言,高士廉眉头紧锁,拱手道。
“陛下,御驾亲征滋事重大,还望陛下从长计议!”
身为唐王身边的股肱之臣,他们又何尝看不出唐王心中所想。
皇后殡天本已使大唐的天空阴沉不堪,街坊间流传的储君陨落更是让整个大唐阴霾浓厚。
接踵而来的遭遇,让整个朝堂,乃至军营,都一片低沉。
御驾亲征,乃是唐王断腕之举。
一则震大唐国中士气,二来震慑接壤诸国!
殿上的侯君集看着负手立于殿首的唐王,眼中闪过一抹异色,道。
“陛下,西南之地与长安相隔千里,此去时日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