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拿你没办法。”
主编叮嘱着“我只帮这次而已喔”继续说道:“你去一趟下北泽的‘legend’看看吧。”
“‘legend’……吗?”
我听过这个名字,但不曾造访过。
“是很有名的live house吗?”
“算是有名吧。不过那里只能容纳三百个观众,不是当红乐团会办表演的场地,要说历史也只有十年而已。但是呢……”
主编漆黑的瞳孔突然一亮。
“legend老板看上的乐团,大部分都会走红喔。”
我吞了吞口水。待在音乐业界,偶尔会耳闻这类奇人异士的风声。
“事不宜迟,我今晚就去拜访他。”
“legend老板个性有点古怪,但只要报上我的名字,他就不会太为难你。毕竟我们在他开live house时就认识了。总而言之,新专栏就交给你了。”
我装作没听到大久保最后又加上的那句“是‘新专栏’,可不是‘青江菜’喔!”直接回到自己的办公桌。我坐上椅子,手抚着胸口。
我要负责连载专栏了,还是在《rq》杂志上!
我浑身兴奋得就像感冒发烧似的,刚听到消息时的满心怯弱早已烟消云散。
2
我的姓氏一直以来都受到取笑。
我从懂事以来就很喜欢音乐,不只是听而已,也在音乐教室学过钢琴。但是一起学音乐的朋友总是拿我的姓氏开玩笑。
因为我姓“没有声音”的“音无”。 每当提到自己喜欢音乐时,总有人反问“你叫‘音无’却喜欢音乐?”。 由于太常发生这种事,正经八百地解释“ 兴趣和姓氏一点关系也没有”显得自己很一板一眼,后来我一律用“山梨县也有山啊!(注1:山梨的日文发音和“没有山”相同。)”来反呛回去。不过我倒是相当满意自己的名字“多摩子”,有种古典的韵味。
“人如其名”这句谚语不适用在自己身上,我依旧热爱着音乐,尤其独钟摇滚,不但大学加入热音社,更在乐团以主唱兼贝斯手的身分积极参与表演。当时我在ktv打工的薪水,大部分都花在器材、唱片和数位音乐作品上了。我内心某处期待着将来能迈向音乐人的璀璨道路,而就算梦想无法成真,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也好,于是下定决心要成为音乐杂志的编辑。
然而,不少喜欢音乐的新鲜人也都抱持着相同想法,再加上音乐杂志编辑部的职缺相当稀少,一般来说录取率仅有数千分之一。看到这样的录取率,即使再怎么有自信、为此累积了多少努力,也无法相信自己会是那打败其他数千人的佼佼者。我在投出履历时,也仅抱持着像是买彩券般的淡淡期待而已。
那么,为什么我在不知不觉间录取为正职员工呢?或许可以看做是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也可能只是走运吧?但是,当我从数千人中脱颖而出、与数十位面试者竞争最后关卡时,我说的这句话肯定让面试官有了共鸣。
“缺水的人会求水,没有家的人当然就想要有家。我的姓氏意思是“没有声音”,所以我对音乐的渴望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人!”
会是这么单纯的理由吗?但如果这就是录取关键的话……或许我会愿意爱上这个一直以来让我备受嘲笑的姓氏。
3
legend位在下北泽南边较为偏远的地方。
说到下北泽,不难联想到这是个独立乐团的圣地。对于就读乡下大学、在乡下玩乐团的我来说,光听到“下北”两个字就全身兴奋不已。以前每当听闻某某乐团是从下北发扬光大的时候,我都会后悔为什么自己不去东京的大学念书。
接下新专栏任务的当天,我从《rq》编辑部所在的涩谷搭上京王井之头线的电车,出发前往下北泽。
下北泽站位在下北泽地区中心,属于东京都世田谷区北泽,要从京王井之头线转乘小田急线才能抵达。根据我前往下北泽前的预习,“下北泽”不是正式地名,而是泛指这一地带,据说是明治时代以前这里有个下北泽村,称呼便沿用到了现在。
下北泽站周围近几年来似乎一直在整修,同事曾说过“每次去下北泽不一样”。好像也有不少人对于堪称“下北泽玄关”的南口消失感到惋惜,但是我才刚来东京不久,难以理解他们的心情。
我穿越闸口往南走,七月的平日,天空还残留着些许明亮,但手表显示的时间经是晚上了。狭窄的道路挤满行人,尤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