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公孙冉的威逼利诱,王善终于答应归顺大金,在他看来这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事业,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后台,这样在也不需要怕任何人了,而公孙冉在完成一些列任务后启程返回经过金国。
“什么?康履遇刺身亡了,这是谁干的?竟然杀害朕的亲信,朕一定要将他碎尸万段”赵构得知康履遇害的消息后既感到愤怒又感到震惊,究竟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把他这个天子放在眼里,擅杀朝廷钦差,简直是罪大恶极。
“启奏皇帝康公公是在山西遇长治害的,这里是宗涛的地盘,不会是他干的吧?”黄潜善开口道,他这个唯恐天下不乱的家伙,恨不得将一切屎盆子扣在宗涛头上,只因为报当日宗涛对他的轻视之仇。
“难道真是宗涛所为吗?他会这样愚蠢在自己的地盘上擅杀钦差吗?”赵构阴阳怪气道,内心却是十分高兴的,虽然宗涛势力强大,但只要给他扣一个擅杀钦差的罪名,他将面对无数舆论给他的压力,这样民心就站在他赵构这一边。
“皇上这正是宗涛的高明之处,无论谁都料不到宗涛竟然在自己的地盘上擅杀钦差”黄潜善添油加醋道。
“黄相公你这样说未免太牵强附会了,的确长治离太原最近,但这并不能说明康公公就是宗侯爷所杀”李纲反驳道。
黄潜善主和李纲主战,这二人简直成水火之势,当初赵构刚刚登基为帝,害怕群臣不服,所以请出李纲。
当初赵构请李纲时,黄潜善一直在暗中掣肘,阻止李纲还朝,要不是黄潜善有拥立之功,赵构早就把他撵走。
李纲这位历史名人,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李纲字伯纪,福建人,政和二年进士,任检监察御史,为人十分正直,忠君爱国,当金兵第二次围困汴京时,李纲临危受命,以尚书右仆射任亲征营使,负责京城防卫,他建议赵佶退位,扶持赵桓登基,因为反对向金人割据城池再次被罢官,后因太学生游行示威,赵桓不得不启用李纲。
当金兵再次攻打汴京时,李纲指挥京城和西路军救援失败,被迫辞职,后来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第四次被干赶出朝廷,当金兵再次来袭时,赵桓想到;李纲可惜为时已晚,当李纲接到诏书时,汴京已经沦陷,赵桓和赵佶已经成为俘虏。
这是李纲的经历,他是经过大方大浪,见过大世面的人,当赵构第一眼见到李纲时心里非常喜欢,因为此时的李纲虽然有45岁,但相貌威严,须发怒张,有他在一定能镇住群臣,整顿吏治,这是赵构请李纲的最初目的。
赵构封李纲为宰相,但是李刚一出现就给赵构一个下马威,他效法大唐名相姚崇向皇帝提了10条建议,而且以此作为要挟如果皇帝不答应,他就不当官。
第一条:对金策略,先以守为主,在势力变大后再对金发动战争,迎回二帝,当赵构听到迎回二帝这几个字眼时显得格外刺耳,但此时毕竟有求于人,他耐着性子接着听。
第二条定都东京若不可防守,以定都关中为上,襄邓为中,江宁为下,李纲选择定都位置是有利于收复失地。
第三条严惩那些曾经向金国投降的奸臣,以鼓舞士气。这一条令赵构陷入了万难,满朝文武十有八九都曾经向金国投降过若是将他们全部诛杀,岂不朝廷没有了人。
第四条如何防守?金兵骑兵敏捷,却江河相隔,大军应沿黄河、淮河、长江,分梯此部署兵力,将金兵阻止在北方,然后趁机发展生产,壮大自己。。。
李纲的建议赵构只听到第四条,接下来他说的话赵构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因为他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李纲真令人烦。
李纲的建议虽然好,但不利于内部团结,容易激发矛盾引起党政,这是赵构最不想看到的,而今日李纲又在朝堂上公然为宗涛说话,难道他们两暗中早有勾结,此时的赵构心乱如麻。
“李相公长治离太原府最近,那里是宗涛的势力范围,难道宗涛没有义务保护康公公吗?何况康公公是为他传旨,敕封他的”黄潜善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赵构继续说道。
赵构听完黄潜善的分析果然脸色大变,当初赵构曾私下里令康履暗中查探宗涛在伏击金兵时是否救出太子或王子,莫非康履已经查明宗涛隐匿王子的事情所以才招致杀身之祸,想到这些赵构的脸色剧变,由白变成红再变成黑。
“黄大人此言差矣,宗大人执掌大同、太原长治可不归他管,他没有理由派兵沿途护送在,如果这样做违背了大宋的律法”李纲解释道。
“以李相公之见,这件事是何人所为?谁有那胆量敢杀害朝廷的钦差?”黄潜善反问道。
“自从靖康之变后,二帝被俘,天下大乱,盗匪四起,残害无辜百姓,会不会是他们所为?毕竟这些盗匪也许是你觊觎康公公的财物所以谋财害命”李纲分析道。
“够了,李纲,难道你以为在朕统治下到处都是盗匪吗?难道朕的天下真的很乱吗?盗匪在哪里?”赵构连续反问道。
“河北张迪乱匪5万,河东王善号称70万乱匪,济南孙列叛军10余万,沂州张仙叛军10余万,皲城李太子叛军数万,全反了在,中原大乱,难道陛下能视而不见吗?”李纲毫不畏惧的看着赵构,赵构顿时感觉一股凉气袭来。
李纲接着道:“放今天下能战者唯有宗将军,如果他因此模棱两可的原因获刑,还有谁为陛下御敌平叛,还有谁为陛下守护山河收复失地”。
赵构一时被李纲说的语塞,心里憋着一肚子怒气无法发泄出来,李纲接着道:“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宗将军守大同、太原,宗帅守汴京,这样皇上在能在南京高枕无忧,否则一旦有闪失南京不保,陛下将无立身之地”。
赵构气的脸红红的,宗氏父子都手握兵权,而且善于收买人心,这样下去朕的天下必被他们所取代,朕就不信离开他们我大宋就会灭亡。
为了铲除宗氏父子,赵构想起了一条奸计,他强颜欢笑道:若非李相公谏言,朕几乎冤枉了一员良将,朕刚登上皇位亟需要贤臣良将的辅佐,犹如久旱的禾苗需要甘霖的滋味,然而朕想返回故都(汴京)并将它作做为内地叛乱,外御金兵的军事重镇,奈何河南北盗匪横行,军队反叛猖獗,亟需良将征讨,众位爱卿以为何人最适合?”
赵构能如此想令李纲格外的欣慰,李纲谏言道:“河南北离汴京最近,现如今宗帅身为东京留守由他率兵征讨,定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陛下荡平河南北的”。
赵构一听李纲中计,喜上门梢,去年赵构逃跑途径磁州时和宗泽相识,说实话他对宗泽并没有多少好感,一是户部尚书刘枫在宗泽面前遇害。
当时刘枫因为建议烧毁城外百姓的房屋,坚壁清野,遭到磁州百姓强烈反对,加上刘枫不同意留在磁州,竟然莫名其妙的当着赵构的面被百姓杀害,而宗泽作为磁州知州,又有兵在身旁,竟然毫无反应,这件事给赵构留下很深的阴影,以至于后来经常做噩梦梦道刘枫惨死的景象。。。
第二件事赵构认为宗泽动机不纯,宗泽利用当地的寺庙进行迷信活动,蛊惑百姓,牵制赵构,赵构不堪忍受其苦,二人分道扬镳。现在宗泽自从转战汴京后,收复汴京,修缮城池,安抚百姓,把守城池,消灭盘桓在京城的乱军,声名远播,这令赵构需要重新申视宗泽和评价宗泽。
宗泽现如今已经69岁,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但十分有精神,内心对收复失地,迎回二圣充满了希望,宗泽在得到圣旨后马不停蹄的和岳飞众兄弟一起赶到南京面圣。在大殿上,宗泽跪在赵构面前,朱胜非、赵鼎、张浚都敬佩的看着宗泽,而黄潜善不停抽着鼻子,转着他那双对鸡眼,如林强敌,在黄潜善心里赵构重用宗泽意味着自己的权利得到了削弱,地位不保。
李纲近来经常听到宗泽的大名,主动向前示好,宗泽回礼道:“李丞相力主抗金,宗泽一向敬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宗老相公古稀之年尚能弃文从武,收复故都,令人敬仰”李纲还礼道。李纲才45岁,而宗泽69岁,且二人都是文官出身,所以李纲在宗泽面前自称学生。。。
赵构让大家都坐下,请宗泽介绍汴京周围的贼情,据宗泽介绍,如今山东、河南、河北、溃败的军队变成盗匪,叛军横行,流寇肆虐,三者相加,不下百万之众。赵构听罢表情变得十分严峻,他深深的意识到现在还不是和这群武将决裂的时候,否则自己的江山都保不住,他反问道:“宗相公有什么良策,可以快速评叛?”
宗泽强调以目前的实力对金兵只能以放为主,对付叛军流寇则应该以招降纳判为上,毕竟他们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只要他们愿意归顺朝廷就多一股强大的力量。
赵构以为招降纳叛不是长久之计,正在犹豫不决,李纲认为评定叛乱非宗泽不可,这和赵构的计划不谋而合,赵构当即下旨令东京所有抗金事宜,一律归宗泽调度,圈圈负责,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的叛乱。
在太原府的宗涛,这几日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宗武的调查毫无进展,这也意味着康履之死到现在还没有头绪,据宗武所提供的消息,这群人悄无声息的隐藏起来,至于隐藏哪里山西那么大,一时片刻也找不到。
西夏的消息已经确认,太子李孝仁被软禁起来,李士凤正在聚集20万大军攻打大同府,说实话单单李士凤的20万大军宗涛并没有在意,他认为后面一定有金国在捣鬼,否则李士凤不会轻易而举的执掌军权,更没那胆量攻打大同府。
更令他捉摸不定的是南京,赵构得到康履死的消息后,竟然对他没有丝毫的责备,只是反复叮嘱他守护好太原府。
据宗涛得到的最新消息他的老爹宗泽以东京为根据地奉旨平叛,宗涛对此非常心疼,毕竟宗泽年近古稀,更应该在家颐养天年,而不是上阵杀敌。。。
南京朝堂,赵构和李纲注定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李纲所提出的十议尤其是处罚那些曾经向金投降的人,没想到赵构居然把他们全部赦免,这令李纲颜面尽失。
李纲恼羞成怒道:“陛下想用那些人,臣誓死不敢就职,老夫绝对不会和那些人同流合污,同朝为官”李纲越说越恼怒,走到一位大臣身边,逮着那名大臣就打,那位大臣慌张的高喊救命,瞬间整个朝堂都乱成一锅粥。
赵构吃了一惊,猛然起身,黄潜善拉住李纲:“李相公在陛下面前大打出手,这成何体统,难道你心里没有皇上吗?”
李纲指责赵构为什么要单独赦免那些投降金国的人,皇上既然答应十议,就要全部执行,李纲的态度十分强硬,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
张浚、赵鼎这才领会到李纲凌厉的性格,他的眼里揉不进半粒沙子。
黄潜善连连冷笑,李纲和赵构发生激烈冲突这是他看过最精彩的好戏,于是决定坐山观虎斗。
赵构面带愠色,强忍不满,缓缓坐下道:“因为…因为打击面过大,如果全部论罪,朝廷无人可用”。
“泱泱大宋,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和谈无人可用”?站在朝堂上那些曾经向金国投降的大臣瑟瑟发抖,李纲这是要吃人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