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望着宗涛和李师师消失的背影大声吼道:“乱臣贼子朕绝对饶不了你们”。然后瘫坐在龙椅上。
不久侍卫来禀道:“陛下大事不好天牢遭到袭击,我禁军损失惨重”。
“攻击天牢的有多少人?可有捉到凶手?”赵佶听到禀报后急切的问道。
“只有数十人,但我们一个凶手都没捉到”侍卫低声支支吾吾道,他不敢对视赵佶愤怒的目光。
“都是饭桶,朕白养你们了,几百禁军竟然没捉住一个凶手,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赵佶愤怒道。
今天对他来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彻底失去了李师师的爱将她推向宗涛那一方,更损失了100多名禁军让宗涛潇洒的的从自己眼皮底下消失,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更可恶的是王杰这个笨蛋,居然告诉朕宗涛是孤身一人来京的,让朕疏于防范,宗涛能聚集数十人且各个战斗力惊人在京城掀起惊涛骇浪可见其实力强悍,朕何不借机将其一网打尽,永绝后患呀。
赵佶在心里打定主意道。突然赵佶愤怒道道:“宗涛如此嚣张,竟然令人攻打天牢,在京师兴风作浪,传朕旨意,京城四门严密把守,只准进不准出,对京城各个地方严密盘查,即使掘地三尺也要宗涛给朕找出来,凡有人提供宗涛等人线索者,赏银1000两,凡藏匿犯人者和宗涛同罪”。
侍卫如获大赦,慌忙的起身去执行圣旨。很快赵佶的圣旨就下来了,普通老百姓一头雾水,毕竟刚刚赵佶下旨将自己的女儿赵婷公主嫁给宗涛,没想到很快就下旨活捉宗涛,真是上心难测呀。
原本王杰因为没能活捉宗涛而闷闷不乐,赵佶的圣旨令他打了鸡血顿时兴奋了起来,有了这道圣旨可以光明正大的捉拿宗涛再也不会受到赵构等人的干涉了。
其实王杰内心有着自己的算盘,那就是借机大捞一把,现在赵佶已经下旨,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向百姓,富商要钱,否则就诬陷他们勾结宗涛。
一时间整个汴京城人心惶惶,怨声载道,民怨沸腾。百姓和富商迫于无奈花费大量的金钱以证明自身的清白,这些金钱都落到王杰的腰包,百姓和富商对皇帝却无比的痛恨,一些正直的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他们纷纷对目前朝局的动荡感到深深的不安。
一连数月过去,赵佶不仅没捉到宗涛反而等来了金军的南下。
历史终于到了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冬,金军酝酿了很久,利用冬季严寒气候适合来自东北的女真人活动这一有利时间,发动了南侵大宋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金人此番南下的战略目标是东西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东路大军在取幽州休整,厉兵秣马以后,乘胜南下,与西路军会合在大宋东京汴梁开封府;西路军南下雁门关攻占河东路和西京洛阳河南府。
两路大军包抄南下,西路军任务相对较重。西路军除了要攻占太原和洛阳,还要阻止大宋驻屯陕西的精锐部队——西军的东下救援。
当然,西路军战役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宋廷经由陕西进入关中和四川地区固守。按照金人既定的战略目标,两路大军最后合围大宋首都东京汴梁开封府。
金军两路大军的统帅分别是东路军完颜无术不和西路军完颜粘罕。此二人都是女真起兵以后攻城略地而身经百战的名将。
相比此二人,宋廷在前线的最高统帅确是宦官童贯。童贯是宋徽宗统治期间最有名的“六贼”之一。他本是个宦官,因为有一点文化,长得也比较潇洒一点而因得到徽宗欢喜。
童贯是中国古代难得的有胡子的宦官,这跟他净身入宫的年龄较大有一定关系。童贯在徽宗年间就一直主持西北军政,打过几次胜仗,加之他又是“六贼”之一,因此不论是宣和四年两次北伐的最高统帅,还是此番金军南下,金军西路军前的宋军的最高统帅都是童贯。
童贯也是宋金之间和议的积极推动者,这也就注定了童贯在宋朝朝中有这其他大臣所无可比拟的优势——他比其他任何人都要了解金国人和金国军队。
因此,此番金军经过周密准备大举南侵,当西路军完颜粘罕的部队前锋前出至童贯的辖区时,童贯竟选择了逃跑。
童贯准备逃跑的消息几乎是第一时间传遍了军营。童贯所率领的是宋军驻屯西北的最精锐部队—————西军。当他准备逃离其宣抚司所在的真定城的时候,真定知州张孝纯将他拦住。
童贯告诉张知州,他要回朝廷报告情况。张孝纯则告诉童贯,身为大军主将,双方尚未开战便逃离前线将会影响士气,导致战争失败。
可是童贯丝毫没有调头的意思,他对张孝纯说:“我受命宣抚,怎么能停留在前线呢?”说完二话不说便策马逃离真定城。
金军侵入宋朝疆域,如入无人之境,两路大军很快逼近了东京汴梁。赵佶受到金兵南下的消息后能想到的应对之策,一个是跑,一个是和。
所以,他就派了给事中李邺到金营去讲和。这位李给事是一位文官贪生怕死到了金营,被金军的气势所震慑,不敢正面直视金人更不敢回答金人的挑衅,几乎吓瘫在地。
回到东京汴梁,他上奏宋徽宗赵佶,说金国人“人如龙,马如虎,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然后做了一个结论,说“中国如累卵”。
赵佶听后内心感到十分忧虑:“勇猛的辽国在短短数年间被金国所灭,大宋远不是辽国的对手,拿什么抵御金兵呢”?
“他突然想到宗涛的话,大宋将葬送在他手里,他将被金人所俘虏,受尽屈辱而死,想到这些他感到不寒而栗,既然和谈不行那只有逃跑了”,赵佶在心里下定决心道。
于是赵佶召集大臣商议国事徽宗皇帝听了李邺的话告诉了诸大臣道:“金国势大,无法战胜,朕不想置身于战火中,宰相快想办法。”
张邦昌揣摩赵佶的心思道“皇上您不能跑,您一跑,宋朝人心就离散了。皇上都跑了,还想指望军民为他守住疆土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徽宗皇帝想了想说:“要不由宰相领兵?”张邦昌心想,这不就是让我去送死吗?这事儿我不干,我才不替你顶缸呢。于是说,宰相不足以号令天下。
徽宗又说,要不让开封知府来组织开封保卫战?张邦昌说,知府官太小,指挥不了枢密使。徽宗又想了想,说那索性让太子做开封牧,监国摄政如何张邦昌说,让太子监国还不如传位给太子。
徽宗略有犹疑,说容朕三思吧。
当时,开封军民听到李邺这些话,都气愤不已,心想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于是给这位李给事起了个外号,叫“六如给事”。
金人南下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汴京,汴京城的百姓人心惶惶,他们知道金人乃蛮夷之邦,好无礼仪可言,如果落在金人手上,势必生不如死。
金人南下的消息宗涛事先得到了消息,他等这一刻的到来已经很久了,他现在正在酝酿在哪里和金人决一死战,一战而定天下。
现在金人只是南下,距离攻破汴京城还有2年时间,按历史的发展不久赵佶将传位给赵桓,只要赵桓重用他组织京师保卫战一定能大败金人的入侵的。
汴京城高坚固,护城河又深,城门众多,城中有大宋20万禁军,数十万百姓只要同仇敌忾纵然金人三头六臂也攻不破汴京城的。
金军推进速度很快,沿途驻守的宋军简直用望风而逃来形容,金国大军已经打到黄河边上,徽宗赵佶没有多想的时间了。在最后一次朝臣会议上,太常少卿李纲提议,与其让太子监国,名不正言不顺,不如干脆传位给太子。
赵佶不甘心失去皇位道:“李爱卿你这是什么意思呀?”
李纲解释道:“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我们想,如果是太子监国,太子上面还有皇帝,太子的号令要经过皇帝批准才奏效。将士们会觉得,为太子卖命跟为皇帝卖命不一样,太子无权封官赏爵,因此,要想让将士们卖命打仗,就应传位给太子,让太子做皇帝,才可以号令三军,抵御外敌”。
李纲的话刚说完,一个叫吴敏的大臣就问,难道非得传位?让太子监国为什么不行?李纲说,你们忘了唐肃宗的故事了吗?李纲所说的唐肃宗的故事,就是指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出逃四川,太子李亨走到半路不辞而别,到灵武继了皇帝位,就是唐肃宗。
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召集四方志士起兵勤王,八年平定了安史之乱。
但是,唐肃宗做皇帝不是唐玄宗传位,而是他自立的,玄宗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安史之乱平息后,李亨把玄宗迎回长安,父子失和,玄宗被软禁,最后凄凉死去。
李纲说,你们不让皇帝传位,是不是也想让皇帝跟太子父子失和,也想让皇帝落得唐玄宗那样的下场?
吴敏觉得李纲言之有理,就进宫去见徽宗皇帝,把这番话禀明圣上。
徽宗于是把李纲召来,说爱卿所言极是,朕绝无留恋皇位之心。宋徽宗的确对皇位不感兴趣,他留恋的是书画、蹴鞠、名妓、好酒和美景。
再说大敌当前,他逃跑还来不及,又怎么会留恋皇位呢?于是,徽宗皇帝就下诏,要传位给太子赵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