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季世华歌 >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孔子治鲁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书坊中,匠人们甚是繁忙,连林苏跨步进来,都没人在意。

斜眼看到,有几十个字印被特别放置在一个茶色案几上。

稍久,见林苏目光在巡视的蒋申忙笑着解释道:“林大哥,你看,有些字用得比较多,通篇里都要出现好几次呢,几乎就是必用的,某便教人将这些常用字弄好备用,如此这般,方便一点,印刷的话也快一点。”

林苏微笑着点点头。

走了过来,蒋申继续说着:“这要印书,就得制版,故而,某便教人按照当初林大哥说的印章那样,先将一块铁板摆好,再在上面撒上一层粘东西,如松脂、蜡之类的,对了,这得弄得均匀一些,之后便将它们放上一个铁框......”

蒋申像是想将所有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林苏,就好像怕初负大任的自己会被怀疑贪墨似的。

“好,不错。”

耳边听着,发现一些书匠反身回看,林苏仍是轻笑了下,眼儿却是继续往前看去。

一个匠人照着雅舍职员递来的待印文章,边瞧边拾来方块字印,再照着顺序,将它们排在铁框内,不一会儿便排满一框,也就成了所谓的一版。

如果一个看着文章口念,一个听着手拿,这样,匠人们互相协助,不是更快吗?呵,这些书匠也得认识字,才能提高效率呀,林苏感慨了下。

读书识字,读书识字,这用知识强大的科学技术,才能大为提高生产力呀。

但瞧,那些书匠把铁板放到火上加热,待到松脂、蜡熔化后,又用早已备好的一块平整木板将上面的字摆平,这样以便于印刷后,才再刷上墨,并铺上纸,然后,便拿去给专人印书。

“这书籍印完了,将铁板加热,等松脂等熔化了,便可将字印取下,待到下次印书时,还能再用,呵呵,这比以往那法子可捷多了。这不但节省了雕版的费用,还缩短了出书的时间呢,呵呵,实惠又方便啊。”蒋申笑了起来,似乎觉得挺了不起的了。

距离自己快速生产的目标还是欠了点,林苏笑了下,摇摇头道:“不,还需集思广益,这印刷术的一些细节,仍旧可以改进,例如,这些字印,可以按字的韵母分类,待拣字时,根据读音,就能很快地找到所需要的字印,便能很快地排版。”

“啊,林大哥这得匠人们都能读书识字呀,或说,干脆就找读书人来干这印书的活啊,不过,这士人不多,且还费钱......”说着,蒋申不由苦起脸来。

“不错,你说的,有道理,但还是要去做。说的总是比做的容易,要做,才会有新发现啊。不论教匠人们识字还是找些落魄士子做这活,都可尝试。呵呵......万事开头难,这事情嘛,刚开始总是有点难,得费钱的,这,你不必担忧,雅舍、圆社都会给予支持的,现今,你,但同各位书匠师傅去做便是......”

说罢,林苏再次瞧见那个几乎一动不动的老书匠。像是没有察觉林苏的到来,头发似乎又白了几根的他,正坐在角落里,纹样密布的手上面拿着字印,仍一直盯着工作着的匠人,口中喃喃个不停,似乎陷入在深思之中。

想来,用铜、锡之类金属做的字印,比较坚硬,不会轻易磨损,便是印刷千百次也不会坏,这般,就能更快地印书了,抬头看了天空一眼,老书匠不由想道。

也许,利人利己的教化大业做成了,哥也可以像毕昇、蔡伦那样名垂青史。

这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林苏顿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这字印,为何就要用陶瓷呢?用铜或锡不是更好?”

低语声传来,林苏迟滞了下,自己,居然忘了这点——金属!像那铅的熔点低,比较容易铸造和回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倒像是理想的造字印材料啊。

“不不,这不大行。”

不行?为何?

“闽中的矿冶不行。”几乎像是听到林苏要问似的,老书匠开口道。

闽中的矿冶不行!

猛地想到当初建州之战时,闽军对付吴军的陷坑里,尖刺不是用金属,而是用竹木,而且,在战后,他们尤其注意收集吴军的精良武器,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是说北人南下吗?这矿冶技术......”林苏不由脱口而出。

“林,林大哥,”蒋申僵笑了下,缓缓道:“流亡的北人,的确给闽中带来了不少技术,但是几百年来,其改进发展还是不如中州。而且,今日,这南下的移民,也不见得就能带来中原的这门技术啊。呵呵,林大哥可知,当初,这矿冶数并不多,连这大唐朝廷,这军队开边,很是需要矿产的,都几乎是不征收闽中的矿税的啊......”

不收税?

“因为,那么点产量,还不够塞牙缝的。当时的朝廷嘛,干脆将这点税收充作地方官府的费用了,莫要奇怪,这是某听匠人们说来的......”

重要的矿冶技术仍旧落后?

也就是说,实业仍有些落后。

实业,兴邦呀。

“不少北人南下入闽,不知带来了什么?”林苏自言自语似地笑道。

“至少,某晓得,淮南人带来的茶叶技术,使得建州的武夷岩茶颇为闻名。”笑了笑,蒋申难得回了句道。

几百年来,虽有移民,技术发展还是不如中州?只怕,也是少了这方面书籍的传承,以及闽地太少人读书识字以阅读或写就相关书籍的缘故吧。

技术,技术,书籍,书籍,识字,识字......

闽国的技术,严重落后于梁国、吴国啊。

科教强国,实业兴邦。科教需要实业的维持,实业需要科教的支撑。

林苏已是沉思起来。

詹仁独自在长安街上走着,回想着最近的传闻。

“听说闽王有些能耐,恐怕可以大开科举,教我辈一展才干了。”

虽然自己家还算殷实,但这金榜题名,仍是自唐以来文人想象中的无上荣耀,或许,自个可以与闽中各路饱学之士一较高低,这倒是个佳事啊。

“据说,今儿个,这条街改名叫长安街了。”

“长安街?呵,我等不过是平头百姓,朝廷愿意叫什么叫什么呗。”

“呃......贤弟说的倒也极是,这赋税才关我等的事啊。”

长安街?

詹仁自是知道长安——汉唐帝都,此时不由向这条街道看去。

道旁似是新植的高树和灌木丛随着笔直的大道延伸到远处,逐渐交集成一点。此外,还有无数的彩带交叉着联结在重大建筑物的上方,迎风摇摆。似是酒楼茶馆中的萧管等乐器飘出阵阵慷慨激昂之声,给人眼前以沙场上那恢弘雄壮的军阵画面。

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悬挂着春幡。春幡,其实便是绢帛制成的彩旗或彩联。换桃符、放爆竹、饮屠苏酒之后,邻里各家便互相拜年道贺。此外,更是人人佩戴着春花,进进出出的房屋里,还隐约可瞧见人们在吃春盘。

眼前,那是什么?

猛地,詹仁闭了下眼又睁开。

没看错!

面前,一个个身着橙色衣装的佣工热火朝天地干着活儿,或推着装满脏物的车子,或将一个大桶里的废物取出,或清扫着街道,而他们衣服的背后,都写着“环保”二字。

环保?此是何意?莫非,便是清扫街道?

那桶......垃圾桶?

走近看清了大桶上写的字,詹仁愣了下。

前方,一群群身着卫士衣装的汉子,腰间佩刀,手上提着棍棒,甚至紧拿着钱袋,像是在准备接收落入钱袋的钱似的,身上斜披着不同颜色的布帛,或指挥着交通,或在哨亭站岗,或四处往来巡视。

“老兄,你家牲畜慢点走啊。瞧见旁边那来来往往的卫士了么?那叫钓鱼执法啊,唉,被逮着了要罚钱的。唉,也真是的。不知谁想出的注意呀,该不是官府想变着花样刮油水吧?”

“某看就是这样,好端端的要遵守什么‘交通法令’?不就是官府想捞钱吗?”

路上的行人谈论之声自耳边掠过。

捞钱?

不过,这街道上没有人敢任意横冲直撞,倒是秩序井然。猛地反应过来,这条街道的容貌,较他处甚是清洁,少了往常道上纷飞的杂物,连街边摆摊处都不见了脏东西,再瞧自己那黑皮靴子,上面竟然没有以往忽然出现的污迹。

那又是什么?

“待建的公共厕所”?

边瞧边走着,詹仁又愣了下,许久反应过来,那,便是“便民”的五谷轮回之所。旁边,还有高高钉立着的木牌,一个写着——“为护街容,禁止随处便niao,违者重重罚钱”,另一个则写着来日如厕要交几文钱。

还有这想法?呵......有点意思呀。

目光继续往前。

离卫士站岗不远的地方总有一两个“书亭”。那儿,明显有许多精美的书籍待卖。弄开书上的红线条,詹仁随便翻了下,有志怪小说,有经史子集,还有诗词精选。不由随手拿起一本佛经,但见,这本经书已然进行了加工,里边,将正经、注疏、音义汇刻为一本,在前边写上目录,又在栏外右上角添加页数,内刻篇名或者小题,倒是便于读者查找。

这倒是能吸引读者,扩大销售量!呵,不知谁想出来的?

望着整洁的街道,有序的市容,欣喜之色爬上了詹仁的脸颊,口里不禁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恐怕是孔圣人治鲁、诸葛丞相治蜀才有之象吧?不想,在这小小闽国的长安街,兴许也能看到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