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其他 > 闲话人间(散文集) > 第24章 《魏碑研究?万佛堂二品》序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人们浮想联翩,用最美好的想象去描绘未来。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世纪的交替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印记而已。这种时候,我们更应该倾听文化的声音,它可以避免我们盲目地丢弃许多珍贵的遗产,引导我们清醒地走向未来。

我们只要粗略地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就会看到一个个朝代都毫无例外地经历着从晴开始,逐渐晴转多云,最后在血雨中消失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对文化摧残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人祸甚于天灾。

遗憾的是在新中国建立后,这种局面并未扭转。在膜拜红色理论的无神论者眼里,很多东西都成了封建意识的象征,必欲斩草除根而后快,这种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了高潮,许多人文遗产在疯狂中迅速成了废墟。好容易盼到那种疯狂结束后,为了走向富裕,在经济大潮中,却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短视行为。许多地方的人文遗产已经弄得支离破碎,魅力大失,想建立起全方位的良好环境却已是难上加难了。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有责任感的人纷纷介入抢救文化的行列,这种举动,当在情理之中。

王涧泓先生就是一位热爱地方文化的有识之士。他本是义县人,年轻时因迫于生计,成了一个盲流,最后落脚在数千里外的松花江北,在那里娶妻生子,一去就是二十来年。他饱尝了辛酸,历尽了磨难。但让人钦佩的是,他远离故土却不改对家乡的热爱,为生活苦苦挣扎却始终手不释卷。返乡后他坚持笔耕,几年来收获颇丰,《魏碑研究?万佛堂二品》就是最近完成的一部专著。这部书不仅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而且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部书是王涧泓先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前几年,他的文化大散文系列就已显示了赤子特有的使命感,那些文章内涵厚重,在写法上也独树一帜,曾引起较大的反响。正是在写作过程中,他发现了前人研究之不足,所以横下一条心,又研究起万佛堂的两块摩崖残碑。对于这两块石碑,包括一些历史名人,都对其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让人不满意的是,这些研究都属于零敲碎打,难成系统,而且研究单一化,进展缓慢,一些人只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皆为石碑残缺的缘故。

王涧泓先生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再深入地进行研究,非得从补齐石碑上的残字入手不可。此举无疑是一种冒险,但更是一种挑战,是让人感到振奋的尝试。

也许有人会说,这碑文不可补,也不该补。

不过,我认为古文有着谨严的章法和句式,借助于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文字和缺损的位置,辅以存世的史料,再加上缜密的考证,补碑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该不该补呢?举世闻名的断臂维纳斯大理石雕像,其双臂有很多后人进行过修补,但是看上去很不协调,后人在对古希腊的杰作惊叹之余,都望而却步了。于是我提醒大家,人们看到维纳斯之所以感到她美,乃是在想象中修复了她断臂的缘故,也就是说欣赏者在想像中给她安上了一双最美的胳膊,如果人们停止想象,那么维纳斯真的就只是一个残疾人了,又何谈美感呢?所以我说,这是不补之补。另外一个例子是《红楼梦》,续书虽与曹雪芹的原意有些不符,但是却提供了很多传神的细节,它的作用是多少考证文字代替不了的。人们看了之后,往往会感到原作未完成部分的神秘,产生更深的惋惜和热爱。所以我说,这是补犹不足。补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这一点无需质疑。

万佛堂残碑的石质不佳,字迹在风雨剥蚀和人为损毁下,日益模糊,此时再不抢救,恐怕后人只能见到纸上的拓品了。如果说不可补的是残碑的美,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它饱经沧桑却不减风采的书艺,后人再惟妙惟肖的作品,也终究是模仿之作。即使那些古人在今天活过来再写,恐怕也是另一种笔法意趣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后人透过仿刻的石碑,可以领略到原作的完整美,其功又不可谓不大。

王涧泓先生的贡献不仅仅是给碑文补字和将碑文翻译成现代文。他在这部书中肯定了以行作楷的书法价值,纠正了北碑无行论的谬误;阐述了碑文的微言大义,辐射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发现了叉脚弥勒佛像蕴含的激动人心的信息;他考证了义县境域内的历代建置;他指出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和历史人物的相关实证;他分析了与一些文化的传承关系,等等,给人的启示将是巨大的。

这样一来,可能又会有人产生新的疑问,由谁来鉴定这部专著的价值呢?虽然王涧泓先生有着扎实的功底,坚韧的毅力,但是,这部专著究竟是一块砖,还是一块玉呢?或者是一块近于玉的璞呢?我想这个问题不能用简单的是和否来回答。因为凡是致力于开拓性的工作,都是前人没有现成答案的。它不像小学生的试卷,在考试之前就有一份标准的答案和评分标准预备在那里了。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正常的心态来接受它。轻率地褒和贬同样是愚蠢的。我相信后人将会找出新的佐证作为参照,并能在此基础上作出公正的评价。也许会出现其他的专家学者群起而攻之的情况,不过只要拿出站得住脚的论点和论据,那么不管谁是谁非,都是宜州文化之幸,都会离真理更近一步。这种情景,恐怕也是王涧泓先生所期待的吧!

1999年10月11日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