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豆腐,故常常买豆腐。看着大人小孩端着盆碗涌出家门纷纷买豆腐的情景,真是既热闹,又有趣。
而品一品卖豆腐的吆喝声,更是韵味十足,那腔调给人的感觉绝不雷同,远远地一听,就知道谁在卖豆腐呢。
底气十足,声音浑厚,把“大豆腐”喊成“搭抖肥——”的毫无疑问是笑眯眯的韩大伯;声音绵软,似含羞涩,把“豆腐”喊成“都飞——”的是老实巴交的李大哥;嗓音沙哑,满嘴漏风,把“豆腐”喊成“多福——”的则是豁牙刘;最有趣的数爱开玩笑的王三,常把“干豆腐”喊成“干逗猴儿”。
这乡音每天准时地在街巷间穿梭着,回荡着,构成了小镇独特的景观。
不知是从哪一天起,卖豆腐的吆喝声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清脆、悦耳的口哨声。毫无幽默感的口哨声,让人分辨不出张三李四了,豆腐虽还是照样买卖,但这其中的情趣似乎减少了三五分。
不过,偶尔也会出现小小的喜剧插曲。有的孩子淘气,就精心选择时间,抢在卖豆腐的之前,装模作样地吹起口哨,而且走得飞快。害得许多家庭主妇们慌乱地操起盆碗,奔出院门,一看,才发觉上了当。那嘴辣的就笑骂道:“尽扯你姥姥的尾巴!”孩子扮着鬼脸,一溜烟儿地跑了。
那哨音,我听着听着竟耳顺了,因为它让卖豆腐的乡亲也具有了现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