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将德国恢复到邦联的国家组织结构,从而在德国内部制造分裂和嫌隙,从而拖慢德国的发展和可能存在的复兴。
人口损失严重、又控制着广大疆域的苏联并不希望看到德国在战后得以复兴。
英美在获得了一些好处之后(主要是分享了在土耳其的特殊利益)同意了这个提案——德国人死不完。
最后,出于对外表示盟国仍然在精诚合作,同时也为了体现占领,柏林将由美、英、苏、法分区联合占领——法国是拿来凑数的。
然后是波兰问题,苏联的意见是彻底肢解。具体来说,西里西亚划给德意志邦联,剩余部分划分成以波兹南为首都的波森、以华沙为首都的马佐夫舍和以克拉科夫为首都的波兰三个邦,与普鲁士(包括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组成波兰—普鲁士联邦共和国。
当然波兰的流亡政府是表演了一番的,不过没什么力量的他们也不过只能表演罢了。
美国人倒是给了一些援助,看来是指望这些人在以后为苏联添堵——当然不可能现在就动手,现在苏联动动手指就碾死了,俄国毛子什么事干不出来呢。
所以波兰总统酝酿中的“卡廷惨案展示会”被美国叫停了。没必要刺激俄国人,反正还可以用波兰来和苏联讨价还价。
其他的欧洲地区也进行了势力划分,双方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互不相让,不过随着一些主要问题的逐步达成一致,这些次要问题的让步余地也开始变得大起来。
比如对于南斯拉夫问题,美国人提出支持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举行民族自决的公投,而苏联和铁托打算搞维也纳联邦,铁托野心勃勃地要当维也纳联邦总理。
铁托本人在该地区的极高人望让他完成这个目标的希望变得极大——如果没人捣乱的话。
比如,季米特洛夫也在搞马其顿—色雷斯—保加利亚的巴尔干联邦。
也好,南斯拉夫重组以后民族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毕竟变成了一个基本是塞族人、含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少数民族的国家。
比起原本历史上被铁托强行捏合的南斯拉夫联盟要强得多了,不至于铁托一死就矛盾爆发。
这样,欧洲逐渐被分为两部分:以苏联为总后台、德国为前沿阵地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英美为后台、以法国为前沿阵地的资本主义阵营。
就像猛兽划分势力范围一样。
然后,就是对日的策略问题了。
首先,盟国再次明确并重申了:任何国家不得与日本单独媾和。
因为很重要,需要再强调一次。
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抛弃了这个立场而与日本站在一起,那么接收了日本遗产的那个国家显然会占据极大的优势。
美国要求苏联尽快对日作战,宣战这种假惺惺的动作要不要都无所谓,反正按照苏联加入同盟国的立场,早就和日本处于交战状态了。虽然之前双方默契地一起装看不见,不过苏联帮助开辟伊朗经新疆的国际运输线这件事,显然早早地暴露了其立场。
英国则要求中国——特指国民党政权,继续履行盟国义务,参与对日作战,尤其是帮助盟军完成对东南亚日军的扫荡作战。
这里需要提一下,在中共接受来自我和盟国的双向支援的同时,其实国民党也接受了大量的援助。
这些援助先是经由滇缅公路,后来又经过驼峰航线,最后在伊朗—新疆运输线打通之后,经由这条线路源源不断地将武器、物资运进中国,除了中共拿走的部分之外,剩下的约60个轻步兵师的装备和物资当然就给了国民党。
此外,美国还通过这条运输线以及驼峰航线,大量将国民党提供的人力(也就是壮丁)运输到印度,由自己加以武装和训练,这部分也组成了约40个轻步兵师,以及数量不多的几个装甲师。
理论上,这些部队都是训练有素、补给充足的。不过国民党在国内战场上一直毫无动静,美国人显然不希望自己的援助打了水漂。国内的部队,美国人无法插手(那是老蒋的私兵);但是,在印度的这40个步兵师,美国人让他们参与到对东南亚的反攻作战中。
虽然在之前的苏门答腊岛战斗中,日军遭遇了极大的损失,但是毕竟实力尚在,盟军的制海权还是并不稳固,如果再次像英国人在苏门答腊岛上那样被联合舰队猛轰,已经日暮途穷的大英帝国恐怕是不能再承受这种损失了。
而美国虽然扛得住,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出动澳大利亚部队(日军早已被逐出澳大利亚和瓜达卡纳尔岛一线,正在逐步收缩,澳大利亚部队已经可以腾出手来进攻了——他们迫切地想要把日军的肠子掏出来,之前在澳大利亚战场日军没有一个俘虏活下来,美军对此装聋作哑),但是,始终悬在美军头上的一个阴影让他们不寒而栗。
——日军的核武器。
我在维提岛上的举动,极大地震慑了美军。
在我窃听到的美军通讯中,美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