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摘下眼镜,仰靠在椅背上,“为了达到某个性能,就加强和该性能相关的子系统性能;为此增加的负面影响,又通过加强相关的子系统性能来克服。”
“如果可以,我真的想见一见为这个总师擦屁股的分系统设计人员,他们的辛勤工作挽救了这款飞机。”大师严肃地说。
抱歉,这两个角色都是我。
“不管怎么说,算是一款杰作。”大师的声音柔和了一些,“分系统性能优异就不说了。气动设计很有灵感,翼身融合,机体截面积相等,为此减少机翼/尾翼与机身连接区的机身截面面积,机翼和螺旋桨的后掠角,阻止翼尖气流分离导致失速的翼刀设计,这些想法都非常有效。而全机身气动设计也非常流畅,看来是经过了大量的吹气实验,反复修改得出的结论。”
大师,是反复试飞和坠机的结果啊。
“如果加以改进,改变主体结构,对各项子系统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我想性能提高30%是可以预期的。”大师露出了笑容。
“不过估计需要重新进行吹气实验。”大师的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无奈,“这个是现在所无法实现的。”
“请交给我吧。”我拍着胸口保证,不就是坠机么?
……
中共目前迫切需要设计一款能够在性能上压倒日军的炽风/惊雷系列飞机的新型战机,美国或者苏联也许有能够符合要求的产品,但是……显然不可能提供给中共。
这大概就是毛主席的感慨,“伢(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吧。
为此,我把之前在特鲁克准备的惊雷的下一代改进型“狂澜”战斗机的设计方案拿了出来。
这个方案本质上是我为了逃避研制喷气机的任务而给出的替代方案。
因为设计成熟的喷气机,对螺旋桨飞机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朝鲜战争中的米格-15对a-1天袭者的战绩就是例证。
天袭者几乎是活塞式飞机的极致了,但是面对米格-15几乎是被屠杀。
如果日军掌握了成熟的喷气机技术,尤其是发动机寿命通过我的工艺能力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丧失制空权、甚至只是丧失部分制空权的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有可能被翻盘。
这个是我不能接受的,所以我借口喷气式发动机的定型需要时间,而转向了这种三发的超重型截击机。
狂澜的结构继承了炽风和惊雷的大致布局。为三机身结构,中央的机身略短,机头为尖锥形略下垂,为双座气泡型座舱提供了较好的下方视野。
同时机头空间里安装了6门20毫米加特林炮,由于机头空间比较充裕,在安装了这些武器后,还有充足的空间为每门火炮布置350发备弹。
尾部安装一台水星3涡轮补燃超高增压24缸水冷发动机,驱动共轴对转七叶马刀式推进螺旋桨。为了解决发动机的散热问题,在中央机身的机腹位置有一个类似后来f-16的半圆形带附面层隔道的进气口,为发动机提供空气以便工作和冷却。
座舱和尾部发动机之间的机身扁平宽大,而且从座舱后部开始出现边条,向两侧延伸成为机翼,而且边条和机翼根部有较大的下反角。
翼根部向下延伸约2.5米后是两侧的副机身,两台水星3被安装在这里,驱动两个共轴对转七叶马刀式拉进螺旋桨。
两侧副机身向后延伸,然后是双垂尾,在双垂尾的顶端是全动式平尾。
从副机身继续向两侧延伸,是带有上反角和后掠角的层流机翼。而且这段机翼前方有机动襟翼上方则有两副翼刀。
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位于中央机身的中部,较长(由于倒海鸥式机翼,中央机身被高高架起),而后部起落架则安装在两侧副机身的后部,位置比中央机身的推进式螺旋桨更为靠后。这样就可以避免起降时推进式螺旋桨擦地。
总体来说,性能优秀,除了刻意为之的超高的生产难度以外。
狂澜的设计思路是万能战斗机。
对轰炸机的截击,使用助推火箭零长发射,以60度或更高的爬升角迅速占位俯冲攻击,使用带近炸引信的航空火箭弹打散敌方轰炸机的队形后,用机炮点名。
对敌方战斗机,依赖更大的发动机功率带来的高爬升率,实施bz战术。
对地面目标,可以携带各种火箭弹、炸弹洗地,也可以携带37毫米机炮吊舱开罐头。
对海面目标,可以使用鱼雷和超重磅穿甲炸弹实施雷击或者俯冲轰炸。
为了提高生存率,机身上几乎84%的面积敷设了17毫米的高硬度铝合金装甲,这层硬壳同时也作为承重结构,和轻量化的机身内粱共同构成了机体框架。而关键部分、油箱以及发动机,都用了23毫米的超级贝氏体钢装甲板作为重点防护。驾驶舱更是有厚度达到37毫米的装甲浴缸和防弹玻璃座舱罩保护。
弹射座椅和自封闭油箱以及电传飞控更是标准配置。
如此设计的狂澜确实是在性能上压倒了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