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预定采用的技术。
通常认为,日本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始于1944年初开始开发的炽风,当时它采用了涡轮增压的24缸x型布局液冷发动机,功率达到当时冠绝日本的2800马力。
之后日本在和德国的军事交流中,获得了德国的涡轮喷气式发动机的设计。除了开发自己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之外,日本将涡喷发动机的部分原理用于改装原有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增压器。最终的成果就是炽风改的3200马力水星3和特七式的土星4。
其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用一台燃气轮机来驱动增压器,以取得超过正常涡轮增压器3倍的增压效果。
当然,技术细节上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不过那些都过于专业了。在此不表。
但是两款发动机都面临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当发动机采取这种工作模式的时候,其产生的热量以常规的散热方式几乎完全不能够散发掉。
炽风改的解决办法是加大了机腹进气道里散热器的面积,而特七式采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在陆地行驶的时候,这套系统不工作,发动机以自然吸气的方式工作,只能够达到800马力的功率。
当开始水上行驶的时候,打开涡轮补燃,澎湃的动力伴随着惊人的热量一起到来,这些惊人的热量……你不是在水上行驶么?排到水里不就行了吗?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特七式水上行驶的时候使用两个喷水推进器,在整个喷水推进器的水道外壁上,安装了额外的散热器。
所以特七式能够达到35节的超高水面速度,而又不担心发动机会起火。
底盘上其它的部分就没有什么可说的,因为和这套陆地/水面行驶系统和违反常理的发动机一比,它们都正常得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下一期我们将着重讲解特七式的炮塔,这也是特七式各种亚型的区别所在。
番外9.特七式内火艇家族
甲、两栖输送车型(特七式内火艇试作型)
特七式内火艇的底盘在1944年12月就基本开发完毕并测试成功,但是炮塔却一直难产。
主要原因是特七式的一个设计指标:具有强大火炮的同时,需要在载员舱搭乘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当时日军的平均体型倒不是太大,但是特七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火炮超重问题。特别是1945年时任联合舰队司令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组建的新型海兵队的装备比起他们的前辈来说重了很多,这个载员重量更是与火炮发生了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定型的底盘在装上炮塔后,剩余的浮力就不足以安置海兵了。
从12月开始,早乙女教授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保证技战术性能的情况下,减小火炮的重量。
但是进展一直不大,于是早乙女教授暂时放弃了特七式作为战车搭载8名步兵的努力,而是优先发展出能运载35名步兵或3吨物资的两栖输送型。
第三次努美阿海战后,日军战败,丧失掉南太平洋的制海权。但是日军并没有放弃已占领的岛屿。联合舰队残余舰只不得不冒着危险为这些岛屿上的日军守备部队运输给养。
先期生产和后来修复改装的50台输送型特七式在这一系列作战中,参与了物资的运输。
它们通常由当时联合舰队的旗舰大和号及其姊妹舰搭载在舰艉平台,在夜间利用大和型上用于起吊水机的起重机放在海面上,并依靠自己的两栖能力直接将物资运上海岸。
这种补给方式被认为是在第三次努美阿会战后的一系列岛屿争夺战初期,日军能够坚持下来的主要原因。
乙、两栖战车型
战斗型的特七式仍面临火炮超重的问题。早乙女博士在火炮减重这个方向上一直没有进展,所以他换了一种思路——既然要想保证火力,重量就下不来,那么就改进底盘,增加储备浮力。
这一举动,造就了特七式诡异的防护能力。
是的,你没看错,是“诡异”的防护能力。
增加储备浮力的工作预定将要在特七式的底盘四周增加浮箱,但是空心的浮箱存在被弹药击穿后进水丧失浮力和结构强度太差、在使用过程中变形的问题。
经过多次改进后,早乙女教授定下来的浮箱设计是这样的。
浮箱内部像百叶窗一样安装着一排排的金属板作为加强结构。在金属板之间填充着阻燃泡沫塑料以提供浮力。为了减轻结构重量,金属板上密布小孔,空洞面积占金属板总面积的55%。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刚性、减少变形,这些格栅一样的金属板使用了当时日军的一种新材料——超级贝氏体钢材。
浮箱的厚度随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正面浮箱有半米厚,而侧面只有20厘米。分为前、后、左、右四块,通过螺栓安装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