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辆战车,在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海军舰只开发的。
内火的意思是这种“艇”使用了内燃机作为动力,这是和“外火”,也就是当时舰艇普遍采用的外燃机动力所作的区别。
特七式表明这是同一系列装备中的第7款设计。
特七式内火艇(以下简称特七式)的设计者是日本的早乙女惠三教授。早乙女教授早年间曾经是一位船舶设计人员,在二战期间由于不肯和当时的日本军部合作,曾经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后来在1944年接受了时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聘用,为他规划中的海兵队特设第一师团开发一款战车。
由于当时日本海陆军内斗严重,海军开发一款新型战车会被陆军指责为争夺资源,所以在开发计划过程中,这款战车一直冠以“内火艇”的名字。
当时正值太平洋战争最激烈的时期,资源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所以海军给的要求是:
1.火力不能弱于陆军现役的四式中战车,并能够对未来可能服役的五式中战构成威胁。(编者按,这个要求让人浮想联翩,为何新兵器的假想敌居然是本国陆军的主战装备,而不是当时的敌国——美国,史学界一直颇有争议。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当时日本尚未接触过美国的主力坦克m4谢尔曼。不过也有人提出异议,在第二次努美阿会战时,海军在收复斐济群岛时已经接触过了。)
2.具备在海洋和河流中航渡的能力。
3.具备压倒陆军的四式中战的陆地机动能力。
4.能搭载8名全副武装的海兵遂行登陆作战。
5.尽可能利用现有技术。
早乙女教授在接到任务后,经过一个月就提出了初步方案,并在同年12月将底盘开发成功。炮塔部分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但是也在次年的4月份解决。
之后,特七式各种型号一共生产了约300辆,全部都是在特鲁克海军修配厂生产的。随着美军的紧逼,特鲁克锚地的被放弃,生产计划也就此结束。
该战车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
车体由轧制匀质装甲钢板焊接而成,发动机及传动结构位于车体最前方。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中央,车体中段是战斗舱,其上装有炮塔,车体后部为载员舱。
炮塔是特七式各种型号的区别。基本上,特七式的各种型号就是相同的底盘装载不同的炮塔。
那么就先从底盘讲起吧。
特七式的底盘非常有特点,因为它是一款两栖战车,所以其底盘既可以在陆地行驶,也可以在水面航行。
当在陆地行驶的时候,特七式依靠两条履带,每侧6个铝制单轮缘负重轮,双销式销耳挂胶履带。这种配置在二战期间略显奢侈,但是还不能让人觉得意外。
让人意外的是,特七式采用了液气悬挂方式!
真是不可思议,类似的悬挂方式在战后已经50年的今天也仍然没有大规模地采用,一款二战装备居然采用了,而且在整个服役过程中居然没有任何大规模的质量问题!
现在的装备使用液气悬挂是为了追求各种超越常规的机动性能,而特七式采用这种悬挂的唯一理由就是——可以把轮子收起来。
真是让人泪流满满的理由。
由于特七式被要求具有水上航行能力,海军的要求是越快越好,所以早乙女教授在设计的时候,给出的设计指标是水面最高航速35节……
为了达到这个航速,特七式装备了一台最高功率达到1500马力的超级汽油发动机,并划时代地采用了喷水推进器。在水面航行的时候,放下车首的滑水板,整个车身前部几乎抬离水面……
怎么能够让履带行走系统增加不必要的阻力!
所以早乙女教授采用了这个超越时代的悬挂方案,只因为它能够在水面航行的时候把履带收起来,用盖板盖住从而减少阻力!
光是这一条就已经让人无力吐槽了。
这套悬挂给了特七式不错的通过能力,除了主动轮在前造成的功率浪费问题外几乎完美。特七式在陆地机动的时候,可以达到75公里/时的公路速度和最高40公里/时的越野速度。可以实施原地转向,可以越过一米高的垂直障碍和3.5米宽的壕沟,可以爬过45度的陡坡。
此外,特七式还可以将悬挂高度调整到最低来“趴在地上”,以此获得某些情况下的战术作用,都是拜这套悬挂的效果。
发动机为一台土星4型涡轮补燃超高增压发动机,功率800/1500马力,x型布局12气缸,工作模式为自然吸气/涡轮补燃超高增压。纵向布置,传动系统为液力机械式,有7个前进挡和2个倒档,以及3个水上航行档位。
这台发动机的技术是当时特鲁克海军修配厂另一个项目——炽风改的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