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66章 行医四方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批红”,或称“朱批”,即皇帝用红笔在大臣奏章上批示。·3!3^y!u′e.d·u′.~c~o,m/

除上朝外,皇帝日常便是批红,这是皇权的最终展现。

朱瞻基连批红大权都放手了?他真的不愿理事吗?

“恩公,瞻基如此,难道不怕权力被夺吗?”太子朱标满脸忧虑。

“太子放心,明宣宗时,重要奏章仍亲自处理。”

“而且,明朝后来的皇帝愈发懒散,有的几十年不上朝、不批奏章,大明也未衰败。”

“事实证明,只要文官与宦官相争,皇帝即便交出决策权,也不必担心被架空。”方易贤面无表情地说。

听说大明后世皇帝竟懒到奏章都不批,朱标等人一时无言。

朱元璋更是气得不行。

还好他知道当前关键是弄清大明后来的朝廷机制,不宜偏离。

一会儿再教训老西一顿,泄泄愤便是。

燕王朱棣在一旁什么也没做,却又莫名背锅。

“方小子,我们还有两点担忧。”

朱元璋沉思后,伸出两根手指:“若太监掌控兵权,怎样处理?再者,假若文臣与太监联手,那皇帝岂不成了摆设?”

“陛下所虑极是。

但大明后世也有所防备。

因此大明开战,统帅皆由文臣担任,武将只能听命于文臣。”

“此外,皇帝还会派太监为监军,监视文臣与武将,一旦发现不轨,立即行使钦差之权,先斩后奏。”方易贤如实回答。

闻此,众人皆皱眉。

在场者皆通兵法,深知大军在外,最怕政令不一。

如今一战,竟有三方指挥,士兵究竟听谁的?

更麻烦的是,武将无指挥权,反由文臣掌控大军。

这些文臣,真懂打仗吗?

恐怕还不如李景隆!还要加个太监监军?太监的品行,谁人不知?不添乱就不错了!大明后世怎会如此行事?

“方先生,如此军队配置,怎能取胜?”朱棣试探地问。

“若要进攻,或许难胜。

但若只守不攻,则无妨。-看-书?屋^ !无\错/内/容^”方易贤一脸确定。

众人再次无语。

如今明军,若饿狼般,视草原之敌为囊中之物。

明军将士皆怀壮志,渴望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谁曾想,最终却只能固守阵地,此等转变,何其惊人!

自永乐大帝后,明军主动出击之例渐少。

特别是土木堡之变,让朝廷对敌畏如蛇蝎。

主动出击之议,必遭“挑起事端,心怀不轨”之谴。

敌难入,众人便安于现状,争权夺利,进取心尽失。

智者虽存,亦难逆大势。

“再提内外勾结之事。”

“此非孤例,张居正便是典型,内外相通,方得嚣张。”方易贤对朱元璋言。

“逆臣竟敢如此!”洪武大帝震惊而起。

今日所闻,震撼不亚初闻方易贤之言。

未料此事竟真,心中所忧,终成现实!

洪武大帝沉稳,此刻亦觉心跳如雷。

“陛下息怒!此乃特例,大明仅此一次。”

“当时司礼监内相与张相,仅为盟友,非上下级。

张居正无权调动司礼监。

此景持续不过十数年。”方易贤劝道。

张居正能成为大明杰出首辅,因由有三:

一者,万历年幼登基,太后、内阁与司礼监代为执政,权力大增。

二者,万历生母李太后出身卑微,无依无靠,只能倚重内阁与司礼监。

李太后为万历摄政,却需求助于本应受制之对象,内阁与司礼监岂有不喜之理?

三者,关键在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

自明宣宗后,内廷大太监皆出内书堂,受翰林学士教导,儒家影响深远。

冯保等内书堂出身之太监,多倾向文人士大夫价值观,自视儒林中人。

冯保更是编纂书籍,以士大夫自居,传言其匿名参加科举,得顺天府秀才之首,常叹自己因残缺无缘状元!

故冯保遇张居正,价值观相投,加之共同利益,二人携手,共掌大权!

官场之中,推诿扯皮为常。~求′书¨帮- ′冕+肺\悦^渎.

然,好景不长。

万历日渐成熟,尤其婚后,无人再以年幼阻挠其执政。

李太后偏护其子。

冯保作为内相,文人习性得罪了不少宫中之人。

受其他太监挑拨,万历将冯保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剥夺,流放至凤阳守陵。

张居正昔日权势滔天,失去宫廷支持后迅速衰败。

他推行的万历新政也被万历废除。

与历史权臣相比,张居正的跋扈微不足道。

方易贤谈及张居正,朱元璋未感宽心,反觉不适。

一者,曾孙设计的制度看似稳固,实则内部纷争不断。

内阁、外朝、司礼监、宫内衙门、文官、宦官间相互扯皮,看似平衡,实则效率低下。

遇灾变或外敌,待他们扯皮完毕,时机己失。

二者,内阁、司礼监皆成型于朱瞻基之手,朱元璋不过是提前实施曾孙之策,却以方易贤教书育人、创办书院为代价,显然吃了亏。

朱元璋不甘吃亏,誓要从方易贤处挽回损失。

“方小子,此策虽佳,遇急事如何?若司礼监与内阁僵持,拒不批转内阁票拟又当如何?”朱元璋问。

“此事易解,设军机处即可。”方易贤答道。

“军机处?此乃大明哪位君主所设?”朱元璋问。

朱棣闻言紧张。

无论谁设,必为其子孙,若军机处之策不佳,自己将受指责。

“此乃我所想,非大明君主之意。”方易贤平静地说。

“真是你所想?”朱元璋疑惑地看着方易贤。

莫非担心我们反悔,假冒他人?面对朱元璋的疑惑,方易贤泰然处之。

既然穿越至此,清廷己不复存在。

军机处之名,我当之无愧。

朱元璋又能如何?

朱棣暗松一口气。

看来,军机处的责任,不必由他承担。

“父皇,恩公岂会在小事上弄虚作假?”太子朱标打圆场,转向方易贤问:“恩公,军机处,应是处理军机大事之地。

但在权限上,它与内阁、司礼监如何区分?”

“突然增设军机处,官员们不会纷争更多吧?”

朱棣几兄弟听了大哥的话,也纷纷点头。

内阁与司礼监的内耗己重,再加上军机处,难道要上演三国大战?

“殿下的担忧有理。”

“但我想说,这完全是多余的。”方易贤不屑地说。

多余?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讶地看着方易贤。

朱标太子多年理政,经验丰富,洞察秋毫,连老臣亦不敢小觑。

再者,他身为大明储君,地位尊贵,代表皇家威严,岂能轻易贬低?更不必说,顾及太子之情面,亦是尊重皇上之意。

朱元璋听闻有人轻视太子,当即不悦。

毕竟,朱标是他精心栽培的继承人。

方易贤解释,内阁与司礼监负责事前筹划,犹如智囊,决定事务可行性及执行策略;而军机处则专注于事后处理,应对突发要务,确保决策落实。

且军机处非常设机构,仅在重大事变时由皇上召集,事毕即散,无需长期存在。

他进一步阐述,内阁与司礼监如皇帝顾问,军机处则似监督团队,检查执行进度,保障皇命速行。

三者各司其职,内阁为智囊,司礼监为管家,军机处为应急小组,难以冲突。

方易贤提议,将军机处改为临时性质,成员亦临时抽调,任务结束后归位原职,有效减少内部消耗,提升行政效能。

此方案广受好评。

“方先生设计军机处,巧妙弥补内阁与司礼监之缺。”朱棣称赞道,认为此制度内阁助手、司礼监家臣与军机处临时小组相辅相成,无损皇权,确保大明长治久安。

众皇子,包括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皆欢欣鼓舞。

太子朱标更是激动不己,自丞相废除后,他肩负重担,方易贤之策无疑为他减轻了压力。

朱元璋神色复杂,心情喜忧参半。

方易贤见状询问,朱元璋稍停后言:“内阁、司礼监、军机处皆运作良好,但朕身为皇帝,又该何为?岂非要成闲人?”

他心怀“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之大志,北元余孽尚存,华夏未兴,正值他大展身手之际。

方易贤提及内阁等处,难道意味着皇帝只能旁观?

大明因这三者而重生,皇帝之位岂不徒有虚名?

此举岂非剥夺臣子之权?朕岂能为之?

父皇之言确有道理!若朝堂真如方先生所言,我这藩王也将无所事事。

老西,莫非你真生来劳碌?

老三此言差矣!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岂能只领俸禄而不尽职?

二哥此言亦非!大明藩王,守土有责,首要防外敌。

若无事可做,岂不意味着大明己无忧?此乃幸事!

方易贤尚未发言,朱棣兄弟几人己争论不断。

有如朱棣般愁无用武之地,有如朱棡般觉生活安逸,有如朱樉般欲有所为,有如朱橚般主张无为。

屋内一片嘈杂。

太子朱标制止争吵,转向方易贤:“恩公必有良策。”

朱元璋与朱棣等亦静候方易贤之言。

难道要我穿越一回,还要做人生导师?

但也好,若不为他们找点事,还不知会生出何乱。

不如由我为他们定目标,或可为后世谋福。

“欲知殿下何为,先需明殿下之志。”方易贤点头,问朱橚:“周王殿下,您的志向何在?”

“惭愧!若非亲王,我愿行医西方,以医术救人。

此外,农艺亦我所好。”朱橚羞涩而言。

《袖珍方》乃朱橚精选之偏方,专为民间疾病而设,拯救无数苍生。

“诚然!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周王之志,令人钦佩。”方易贤点头,转而问朱棣:“燕王陛下,您的志向何在?”

“自是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吾誓亲率大明铁骑,踏破元廷,为大明开拓疆土!”朱棣豪言。

年轻时,朱棣乃武将,以征战为乐。

登基后,对骑射征伐之热爱未减,晚年仍亲征,最终战死,得偿所愿。

方易贤点头,又问朱棡:“晋王殿下,您的志向何在?”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