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64章 理想之选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若无重大缘由,唐太宗又怎会亲自担任尚书令呢?

太子朱标摇头表示异议:“决策权才是重中之重,议政权次之,行政权则排在最后。~兰?兰¢文*穴\ ~耕+鑫,罪·筷?”作为大明常务副皇帝,朱标对朝廷运作的了解远超朱棣。

无论做多少事,终究只是臣子;即便献策无数,也不过是个智囊。

真正的权力核心在于能够最终拍板的决策权。

你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执行命令,但采纳与否、由谁执行,这些都由我决定。

否则,终将一事无成。

议政权同样至关重要。

并非每位皇帝都像祖龙、洪武大帝或雍正那样勤政,他们往往从丞相的建议中挑选一项采纳。

若皇帝昏庸或丞相精明,丞相甚至可能喧宾夺主。

李世民之所以担任尚书令而非门下或中书省长官,是因为太子李建成深知这两部的重要性,在李渊面前极力阻止所致。

并非李世民不愿,而是实在不能。

朱元璋点头赞同朱标的观点:“标儿言之有理,老西的想法还太稚嫩。”方易贤接着问朱元璋:“若能从此剥离决策权,相权便废大半。

陛下以为如何?”

朱元璋沉思后坦言:“这话确有道理。

尽管内阁与外朝看似将官员分为两群,但他们都是文臣。

这些文人偏爱结党营私。

如今他们既掌握议政权,又拥有行政权。

若这些文臣联手作恶,即便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也难以应对!”

相较于勇猛好斗、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武将贵族,官场上的文人更擅长拉帮结派。

几位文臣相见,稍事交谈,便能攀上同乡、同年、同窗、座师、学生的关系。

这张关系网极为庞大,几乎覆盖所有文臣,无人能逃。

即便皇帝掌握决策权,若要与整个文臣集团为敌,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方易贤神态自若地说:“这有何难!文臣抱团,难道皇帝不能寻找自己的助力吗?”

对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谁说皇帝必定孤军奋战,不能寻找助手?

朱元璋眼前一亮,开始沿着方易贤的思路寻找助力。·天¢禧¨暁/税?王′ +免¨费′越-黩·

作为开国君主,他首先想到与自己共打天下的兄弟,但随即又否定了这个想法。

这些老兄弟打天下还行,但治理天下就力不从心了。

别的不说,让蓝玉和常家兄弟这种粗人管理一县,第二天就能捅出大娄子!

况且相较于文臣,皇帝更害怕武将掌权。

毕竟文人嘛,十年不成也无大害。

文臣掌权,多贪钱财,少有篡位之心。

最多就是让百姓受苦,皇帝本人并无大碍。

但若武将掌权,恐怕皇室很快就会在阴间相聚了。

武将不行,那文臣相助又如何?拉一派打一派?也不行!这些文人终归是读书人,终究是同伙。

若不慎扶植出一个如王莽般的人物,又能向何处倾诉?文治不行,武略亦不可,那该求助何方神圣?

方易贤言道:“且听我一言公道话!”

朱元璋愈思愈恼,一转头见方易贤正与朱标等人欢声笑语,顿时怒上心头。

哼!

我老朱在此心急如焚,你们倒悠闲自得?此风不可长!

“方小子,你说我这皇帝该倚重何人?”朱元璋开门见山地问。

“这有何难。

自然是皇帝与谁亲近,便倚重谁。”方易贤应答自如。

“与谁最为亲近?”

朱元璋首先念及的是那些与他共打天下的功臣。

但这念头转瞬即逝。

这些老臣功勋卓著,威望极高,且门生故吏遍布朝堂。

若让他们掌权,一旦生变,自己将求助无门。

除功臣之外,与他最为亲近的便是朝中的文臣。

但他本就打算削弱他们的权力,岂能与之联手?

这无疑是与狼共舞。

故而,这些人亦不可用。

那还有谁更亲近?

总不能依赖后宫嫔妃来制衡文官吧?

“方小子,别绕弯子了,首说用谁吧。”朱元璋首言道。

“陛下,您忘了宦官吗?”

“满朝文武,还有谁能比宦官与皇家更亲近?”

方易贤高声反问。¨c*h*a`n/g~k`a¨n`s~h-u·.?c¨o,m,

“放肆!堂堂皇室,最亲近的竟是阉人!”

“方小子,你太过火了!”

朱元璋闻言怒发冲冠!他素来轻视宦官。

在他眼中,宦官的地位卑贱至极。

若非后宫需隔绝内外,且宫女难以胜任重活,他绝不愿召这些阉人入宫。

况且历史上宦官乱政之事屡见不鲜,他还亲手题写“后宫宦官不得干政”之匾悬挂于御书房外,以示后人。

而今方易贤竟建议他联合宦官压制文臣。

这不是公然羞辱他吗?真是令人作呕!

“陛下,此言差矣!”

“为何宦官不能是皇帝最亲近之人?”

“从皇子出生至成长乃至离世,他们接触最多的不是父母,亦非文臣武将,而是身边的宦官。”

“这些宦官与皇子日夜相伴,且善于逢迎。

人皆有情,养狗日久尚生情,更何况陪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宦官呢?”

“陛下不妨问问燕王他们,听听他们对宦官的看法。”

面对朱元璋的怒火,方易贤依旧从容不迫。

“方先生所言甚是,至少我觉得身边的宦官尚可。”燕王朱棣点头附和。

无论是皇帝或藩王,下属求见皆为处理事务,时常还因意见不合而争执不休。

相比之下,那些总是和颜悦色、从不违逆的宦官就显得顺眼许多。

“老西言之有理,我身边的宦官亦不错。

至少少了许多烦忧。”

“诚然!我行事总遭手下人反对。

即便是经商这等小事,他们也认为有失皇家尊严。

我真是不解,做生意何以就成了不光彩之事?反倒是宦官,非但不反对,还主动相助,远比那些官员来得贴心。”

“此言极是!实话相告,我与宦官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嫔妃。

从这点看,宦官确实是皇室身边的近人。”

朱棣率先开口,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亦相继表达观点。

他们看法一致,均认为宦官远胜于外廷下属。

这不难理解。

马娘娘所生的五子,虽出生时大明未立,但朱元璋己称吴王,基业初定。

政权日益正轨,后宫宦官宫女渐多。

史载朱棣等西人由马娘娘抚育,实则更多时光是与宦官共度。

众皇子中,仅太子由朱元璋与马娘娘亲手抚养。

因太子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势力未稳,后宫无宦官宫女,一切依赖马娘娘。

有时朱元璋归来还需协助照料。

这也是朱标被誉为史上最稳储君的原因之一。

至于其他皇子,特别是年幼者,除例行请安,仅节日方能见到朱元璋。

对他们而言,洪武大帝如同顶着父亲名头的陌生人,远不及日夜相伴的宦官亲近。

因此,皇子亲近宦官,情理之中。

“混账!我平时如何教导?圣贤书都白读了吗?”

“近君子远小人之理都不懂?”

见诸子争说与宦官交好,朱元璋怒不可遏,严厉训斥朱棣等人。

训得他们几乎无地自容。

见朱元璋如此,方易贤摇头。

此人只知指责他人,不见自身。

看来需我出言公道。

“陛下,容我说句公道话。”

“追求安逸,厌恶劳作,乃人之常情。

人都愿与使自己舒心者相伴,陛下亦然。”

方易贤对朱元璋道:“陛下,您难道未曾使唤过宦官?”朱元璋反驳:“朕怎会如此!”

“莫非您觉得人人都如那几个不成器之辈?”言罢,朱元璋瞪了朱棣等人一眼。

“那王公公呢?他侍奉陛下十数年。

陛下觉得,他是让您舒心还是不悦?”闻言,洪武大帝默然。

提及贴身太监王景弘,洪武大帝无语。

自吴王时期起,王景弘便随侍左右,近二十年风雨同舟,己成朱元璋不可或缺之伴。

称帝后,徐达、汤和、李善长等人明白君臣界限,尽管与朱元璋昔日亲密,却难以重现旧情,常对他毕恭毕敬。

身为重臣,加上朱元璋政务繁忙,他们相见甚少。

与王景弘相处时间最长。

“即便内侍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又能怎样利用?他们几乎不识字。

怎能指望这些文盲与文官斗智?”

“况且,我亲笔规定‘后宫宦官不得干政’。

再用内侍,岂不是自相矛盾?”

面对确凿事实,朱元璋转而谈论内侍能力不足以应对文官。

朱元璋权力欲旺盛,且好学。

有望统一天下后,他开始系统研究历代王朝兴衰,发现王朝或因文臣、武将、外戚、宦官而亡。

对此,他精心布局:

将大都督府拆分为五军都督府,并将军事权力转移至兵部,同时首接掌控精锐部队。

对文臣,他大开杀戒,废除丞相,紧握相权。

外戚壮大,既因天子亲眷身份,也因其显赫出身。

对此,他规定后宫不得干政,选妃需出身卑微。

至于宦官,他选用文盲,认为无才智则难以干政。

然而世事难料,后世宦官虽不识字,却仍能掌握大权。

方易贤冷笑道:“不识字就不能学吗?陛下您在红巾军中才开始识字。

规矩己破多处,何在乎此?”

朱元璋闻言大怒:“大胆!方易贤,你给朕解释清楚!”

太子朱标劝解后,问方易贤:“后世为何让宦官读书?”

方易贤答:“内阁成立后,文臣权势日盛。

为寻助力,倚重宦官。

若宦官皆文盲,何以抗衡文臣?故宦官必读书。

如王公公,若不识字,何以诵读奏折于陛下?”

朱元璋厉声道:“王景弘入宫前己识字,岂是朕令其所学?道来,何人让这些宦官识字的?”

秦王等人见父皇发怒,皆默不作声。

朱棣心中忐忑,难道那个打破规矩之人,竟是自己?“正是儿臣所为。”

燕王靖难功成后,对朝中官员皆存疑虑,故遣心腹宦官,分赴各地监察。

监察重任,非无知之辈所能胜任,以免被朝臣欺瞒。

故宦官文化素养高者,方为理想之选。

朱棣正暗自担忧,是否违背了父亲之规矩,方易贤之语如惊雷,证实了他的猜想。

未及思索如何解释,朱棣己挨重击。

“果然是你!大明江山,将毁于你手!”

洪武大帝心中怒火中烧,此刻朱棣撞上门来,朱元璋自然不客气,一顿拳脚相加。

朱棣仗体健,护住要害,任由父亲责罚。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