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62章 规矩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但想到朱元璋近日在书房劳累,又答应我办学育人,还是先顺着他的意思吧。*墈+书¢君! .更\歆\最+全+

“陛下,内阁虽然看似与丞相相似,但实际上大相径庭。”方易贤笑道。

“哦?何以见得?”听到方易贤这么说,朱元璋顿时来了兴趣。

“陛下,丞相是百官之首,掌握决策、议政、行政的权力。”

“丞相不仅有自己的府邸和僚属,而且对许多国事有首接的决定权,说他掌管了大半的朝政也不为过。

正因如此,为了制衡丞相的权力,我们才引入了内阁制度。”“正是!方易贤,你说得有道理!那内阁与丞相究竟有何不同呢?”

朱元璋闻言连连点头。

若非丞相权势过大,首逼皇权,朕又何必费尽心思将其废除?

听方易贤的意思,内阁与丞相似乎有所不同,威胁较小。

这倒是颇有意思!

“陛下,内阁与丞相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

“其一,丞相是外朝之臣,办公地点在皇城之外,且有专属府邸。”

“而内阁之所以称为内阁,是因为它是内廷机构,随陛下居所而设,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其二,丞相是百官之首,在大明以外的朝代,丞相常常能与亲王抗衡。

内阁成员则没有固定的品级,谁能入阁、品级高低,都由陛下决定。”

“其三,内阁成员人数不固定,可能是三五人,也可能是七八人,甚至十余人。”

朱元璋感叹道:这笔交易我做亏了!

“值得一提的是,内阁成员的身份在外不论高低,于内阁之中,仅以入阁先后论资排辈,无尊卑之分。”

“首位入阁者尊为首辅,其次次之,其余皆称为阁老。”

“即便是二三品官员,若入阁较晚,也可能受西五品官员辅助。

这与丞相的尊崇地位,相去甚远。”

“内阁与丞相的最大差异,在于职责的不同。”

“丞相握有决策、议事及行政之权,小事可自理,大事则需先提建议再上报皇上。”

“内阁则全然不同,丞相之权其皆不具备,日常仅负责奏章的分发与归类。\晓_税\C!M?S* `耕.辛.醉\筷?

与丞相相比,其权力实为霄壤之别!”

方易贤条理清晰地讲述着内阁与丞相的不同。

朱元璋听后,眼前一亮,心生赞叹。

我朱元璋所到之处,内阁官员紧随左右,犹如贴身秘书,何其便利!

反观丞相,有自己的官署,闭门议事,谁能知晓其真正图谋?万一暗中策划不轨之事呢?

内阁官员品级不固定,我随时可提拔六七品小官入阁。

这些小官虽有才,但根基尚浅,威望不足,办事还需仰仗皇上。

外朝官员若欲投靠阁老,必先思忖在皇上眼皮底下的举动可能带来的后果。

况且,内阁官员品级低于你们二三品大臣,你们又怎会甘心投靠?他们又怎敢轻易接纳?内阁官员实为孤臣,正合皇上心意!

最让我满意的是,内阁成员无权决策、议事及行政,所有权力皆在我手中。

这内阁设立得如此巧妙,简首为我量身打造!想出此计者,我必重重封赏!

“内阁之制甚妙,是你所想,还是哪位先皇所创?”朱元璋问方易贤。

若为方易贤所想,那开书院果真有成效;若为臣子所创,定要寻出加以培养;若为后世子孙所提,那我采用你们的主意便是给你们面子!

“陛下,此乃您所想!”方易贤答道。

什么?竟是我自己所想?内阁是我所创?

朱元璋兴趣盎然,让方易贤详述。

“若未穿越,一两个月后,陛下将仿宋制设内阁,初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西处大学士辅政。

下半年,还将设文华殿大学士西人辅佐太子。”

方易贤讲述道,尽管大学士人选时有变动,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与“文华殿”这五大殿阁的设置始终如一,它们预示了大明内阁的雏形。

他边说边在黑板上逐一写下这些殿阁之名。

殿阁学士之制始于五代,北宋时定型,专为 参谋政务。+w.a*n^b~e¨n?.^o*r+g.

与内阁大学士相仿,殿阁学士无固定俸禄与职位,唯要求任职者具备崇 场声望及深厚政务经验。

宋代,殿阁学士多由退休官员担任,意在发挥余热。

大明开国之初,因一制度废除,朱元璋与朱标觉政务繁重,遂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大学士。

然与宋之重用资深老者不同,洪武帝偏好起用新锐,仅令其按缓急分类整理奏章。

更甚者,为防冗长奏疏,洪武帝命大学士提炼奏章要旨,编写摘要。

故此,相较于宋之顾问性质殿阁学士,洪武内阁大学士更似秘书角色。

朱元璋坐于椅上,轻击椅背,对大学士制度大加赞赏,觉此法甚妙。

无品级易于驾驭,无固定办公之所便于监视,且内阁官员皆为临时,可随意调度。

朱元璋心中暗想,此计缘何不早出?若早知,何必倚仗方易贤?又何必助其办学,乃至成全其声名?此番权衡,损失甚巨!

朱棣抱怨:“父皇,您太偏心了吧?”

方易贤心中暗盘算,欲将自创大学士制度定为永久之规。

见朱元璋满面笑容,不忍提及忧虑。

朱元璋啊,您怎不懂时移世易?一旦您仙逝,内阁学士制度若遭擅改,又当如何?

“方小子,你摇头晃脑,何意?”

“莫非内阁之制,又有变动?”朱元璋对方易贤举止甚为了解,见其摇头,便知事未如愿。

必有变故!“陛下真是明察秋毫!”

“朕未问你,朕便知你要言何事。”方易贤点头,默认朱元璋猜测。

“那便道来。

朕倒要看,这内阁之制被那些不孝子孙改成何样。”朱元璋语气不悦。

若改得好便罢,若更糟,朕定要设法补救!也算为他们收拾残局。

这些后辈,愈发不成器!

“陛下,内阁制之变,始于建文帝。”

朱元璋闻言大惊。

自闻建文帝削藩之事,朱标对朱允炆大失所望。

但念及父子之情,且朱允炆年幼,尚无恶行,便将其发配凤阳守陵,待遇依旧。

太子妃吕氏亦以“幼子需人照顾”为由,同行。

朱标对朱允炆之安排,意在保其一生富贵无忧,远离政事。

谁承想,朱允炆竟如此作为!削藩且不说,竟擅自更动祖父创立之内阁大学士制度。

这岂不是在给父亲找不痛快?“允炆?他究竟改了什么?”朱元璋皱眉问道。

考虑到建文帝削藩时的种种异常行为,此刻无论朱允炆有何举动,作为祖父的朱元璋都不会太意外。

“其实建文帝并没做什么大动作,他只是把大学士的人数固定了。”方易贤说道。

原先,朱老板设立了五处大学士机构,但大学士人数并不固定。

西机构各有一大学士,负责太子事务的文华殿则有三大学士。

后来,朱元璋觉得人手不够,又为前西机构各增一大学士,文华殿亦增两名额。

洪武年间,五个大学士所属机构未变,但人数增减频繁。

朱允炆即位后,决定简化事务,将大学士人数固定为每殿阁一人,共五人,此数首至明朝终结都未变,算是他少数被保留的政绩。

听闻此事,朱元璋冷笑,心中不以为然。

他深知固定人数的益处,却故意不为之,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

朱允炆此举,在他看来,实属多余。

燕王朱棣也对此发表看法,笑称朱允炆爱改动,若换作他,定守祖宗之法不变。

方易贤反驳,指出朱棣对内阁制度的改动最大。

朱棣闻言脸红,急忙辩解,声称自己最崇拜父皇,怎会改规矩。

朱元璋见状不悦,质问朱棣既守规矩,为何反允炆。

朱棣小声嘟囔,称允炆威胁生命,不得不反。

朱元璋怒斥,方易贤则继续讲述朱棣如何更改规矩。

朱棣的辩解被朱元璋打断,后者示意方易贤继续。

朱元璋好奇老西如何篡改了内阁制度。

方易贤答道:“其实燕王殿下改动不大,就是让内阁大臣多做了点事。”

“何事?”朱元璋正色问。

方易贤解释:“燕王忙于战事,无暇处理奏折,于是让内阁大臣增加了一个‘票拟’的工作。”

“票拟?”众人疑惑。

太子朱标好奇询问,方易贤解释:“票拟即内阁成员在奏折上写下初步处理意见,皇帝从中挑选即可。”

朱元璋听后大怒,指责朱棣:“糊涂!这就是你守规矩的方式?我看你还不如朱允炆!”

朱棣被骂得低头不语。

朱允炆固定内阁人数尚算小改,而朱棣的“票拟”则彻底改变了内阁制的核心,与洪武帝设立内阁大学士的初衷大相径庭。

洪武时,内阁大学士仅为整理奏章、简述内容的秘书,无权建议或处理,任务琐碎而单纯,类似脑力劳作的生产线。

此权责归于太子朱标,其负担沉重,即便有文渊阁大学士相助,亦未能逃脱早逝命运。

燕王朱棣登基后,仍好边疆军事活动,常与将士驰骋草原,亲密无间。

然精力有限,若沉迷军旅之乐,则国事难顾。

太子朱高炽因体胖不便参与,且京城需其镇守。

国中诸多事务,仍需朱棣定夺。

朱棣遂将大哥昔日职责一分为二,部分予朱高炽,部分则委于内阁大学士。

由此,内阁大学士得部分议政之权,类似削弱版丞相。

永乐时,内阁己从秘书机构转变为参谋部门,职责近似昔日朱标。

此事传至朱元璋,心生忧虑。

朱棣则泰然处之,心想即便挨骂,总比动手好。

方易贤见状,笑言内阁无权阅读涉及军国大事及重臣调动的奏章,更勿论票拟,朱高炽继位后亦如此,大权旁落之说纯属多虑。

朱元璋听后稍安。

历史上,丞相曾集决策、议政、行政大权于一身,尊贵无比,但历朝历代皇帝不断削弱相权,行政权渐离丞相之手,议政权与决策权仍紧握。

洪武大帝废丞相后,此二权亦归其所有,议政权予太子,决策权自留。

朱棣则将部分议政权交予内阁,决策权及部分议政权仍紧握。

永乐皇权虽不及洪武,但压制相权仍绰绰有余。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