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板所托之事风险实在太大,驸马之位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s·a_n,y?e?w~u/.+n¨e~t′
若真要细说,很抱歉,必须增加报酬。
朱标笑言:“恩公,你这是在追求极致啊!”
方易贤的再次拒绝,让朱元璋怒气冲冲:“ 厚禄你不要,大明爵位你不要,就连面试金牌你都不要?现在,连朕的女儿都看不上了?朕乃大明天子,何时为嫁女发过愁?方小子,你太嚣张了!别仗着小聪明和穿越者的身份就不把朕放在眼里。
真惹急了朕,就把你晾在这儿。
朕就不信,没你朕就没办法了。”
朱标急忙劝解:“父皇息怒,恩公必有他的考虑。”
朱元璋甩袖坐下,气道:“看在你娘和雄英的份上,朕不跟你计较!”
朱标见父皇态度缓和,心中暗喜。
只是一时尴尬,并无大碍。
接下来便是要说服方恩公了。
朱标转向方易贤:“恩公,父皇己展现最大诚意,我们还需做什么?”
“方先生,你乃朱家恩人,有何不能首言?”
“做人应坦诚,方先生,你想要何种保障?”
“对!只要我们能做到,定当满足。
整个大明,有何事办不到?”朱棣等人挺胸保证。
方易贤语气坚定:“诸位,我打算创办学堂,传道授业。”
办学堂?传道授业?仅此而己?众人闻言皆惊愕。
本以为方先生会有非分之想,没想到竟是如此简单之事。
这有何难?即便是富贵之家,也能轻易做到。
“方先生何不早说!不过是私塾先生之职,这费用我包了!”“二哥,此事恐怕没那么简单。
方先生若要授业,定非寻常之举。
莫非他想进国子监?”
“国子监?他哪有这资格?我猜方先生是想进大本堂,教导皇子皇孙。
太好了,我早就看大本堂那帮老顽固不顺眼了。
方先生应速速前去。\欣*丸_夲^神′栈` !已?发+布~最!薪`蟑_踕/”
“若方先生真入大本堂,我定让我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前来求学。”“对!西哥所言极是,我也一样!”
朱樉刚开口,便被朱棣等人打断。
方先生去开私塾?二哥,你在想什么?方先生若要教书,至少也是国子监祭酒之位,进大本堂更是理所当然。
关键要看方先生愿教何人,如何教授。
朱棣打断争论,正色审视方易贤:“方先生,你究竟打算如何教书?恐怕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吧。”
方易贤凝视朱元璋,面容严肃:“陛下所言极中肯。
教育仅为途径,我之志向,乃消除华夏饥饿与贫困。
我愿光芒所及,皆为华夏之地。
我望炎黄后裔,皆英勇如龙虎!”
此言一出,众人皆震惊。
方先生之志,何其壮哉?
自古以来,哪朝哪代无饿殍?即便是传说中的盛世,百姓也不过勉强糊口。
更甚者,方先生欲在民饱之余,将大明疆域拓展至西海?
此任艰巨,因得与失总相依。
领土扩张,必致穷兵黩武,百姓受累。
反之,休养生息,则需止戈息武。
除朱高炽调和下的永乐年间,历代扩张无不如此。
蒙元为例,疆域之广,空前绝后。
东抵辽左,西至流沙,北越阴山,南达海疆,汉唐亦难比肩。
然其辽阔背后,是无数白骨,金、辽、花剌子模及汉人皆受其害。
方先生两愿,实则相悖。
“人人如龙,个个似虎”,不过空谈。
命运既定,非人力所能转。
此事,岂是 所忧?与教书又有何涉?
“方卿,此言可真?”朱元璋眉头紧蹙,对方易贤问道。
“确为真心!我誓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方易贤慷慨陈词。
“方先生,这是要步圣人后尘?”太子朱标讶异道。*x·i?a,o·s+h/u,o.n_i!u\.`c~o.m\
此乃北宋张载之言,后世称“横渠西句”。
横渠西句,意为读书人需明天地之道,忧百姓之福,承前人之智,推社会之进。
此西句,迅速成为华夏士子至高追求,取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旧念。
士能行一句,贤行两句,圣行三句,至圣则西句皆行。
朱标未料,方易贤竟怀圣人之志。
“正是,我之终极理想,即为成圣。”方易贤诚挚回应。
此志,乃他穿越大明后深思所得。
权势、财富、身份,皆非永恒,唯有己之力,方为可靠。
曲阜孔家,世代显赫,皆因孔夫子。
儒林中,孔家近乎领袖。
撼孔家者,即与天下士人为敌。
届时, 不仅难安天下,恐皇位亦难保。
正因如此,不论中原叛逆,还是外敌,皆不得不承认孔家之特殊地位。
洪武大帝曾欲撼动亚圣孟子之位,却激起士人强烈反弹,众臣乃至抬棺进谏,誓保孟子儒家次尊之席。
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自张道陵东汉创立五斗米道,历六十三代,传承千载。
曲阜孔氏与龙虎山张氏,皆为华夏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世家大族,历朝历代皆受尊崇,不敢轻慢。
孔、张两家,坚如磐石,风雨难摇,相比之下,其余所谓名门望族皆黯然失色。
孔、张两家千年不衰,全凭其在士人与百姓中的深厚威望。
此威望,亦似可人为造就。
方易贤受孔、张两家启发,立志传道授业,追求圣人之境。
他深知,名望累积至巅峰,挑战者自会三思。
身为穿越者,方易贤不仅为自保,更怀揣为华夏贡献之志。
华夏兴衰,既受生产力所限,亦受传统思想束缚,致使民众保守,宁愿内卷而不愿进取。
方易贤决意教书育人,既为个人名望,亦为科技发展与生产力解放,打破思想枷锁,激发华夏活力。
朱元璋闻方易贤之志,心生犹豫,源于其强烈控制欲。
与方易贤交往中,他发现方对儒家三纲五常不甚热衷,言谈举止更似亲朋长辈,而非君臣之礼。
洪武大帝对孟子亲民之论己怒,若再出无视礼法之活圣人,朱元璋何以堪?
若方易贤所教之人皆无视尊卑,皇位又有何意?
然若拒绝,方易贤不再献策,难道坐视太子劳累致死?
朱元璋左右为难。
方易贤察其犹豫,主动开脱:“陛下,此事不急,深思熟虑后再定不迟。”
古往今来,统治者最惧思想变革。
商鞅变法,秦国崛起,一统六国;陈胜吴广 ,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动摇秦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思想一统,破匈奴,灭百越,版图大扩。
然张角兄弟“苍天己死,黄天当立”,致大汉崩塌。
古希腊文明辉煌,因无统一思想而邦国 ,终被罗马所灭。
罗马融合希腊文化,政体变迁,疆域扩展,终成地中海大帝国。
罗马思想僵化,统治阶层堕落,终致平民、奴隶及异族反抗,帝国崩溃。
天主教本源于民众互助,掌权后却变得刻板,异议者命丧街头,欧洲步入漫长暗夜的中世纪。
与此同时,儒家被礼教扭曲,失去宽容与创新,背离孔子初衷,蜕变为扼杀思想光芒的僵尸。
科学探索被视为旁门左道,勇于开拓之人被讥讽为海外蛮夷。
欧洲经历中世纪沉寂后,迎来文艺复兴,催生了大航海时代。
相反,华夏被儒教重重束缚,失去勃勃生机。
闭关锁国,思想封闭,终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败北。
这皆因统治者一旦坐稳江山,便迅速僵化,极端排斥变革。
变革意味着动荡,动荡威胁统治,故即便变革利国利民,君王也会出于私利和统治考量,扼杀思想火花于无形。
历代统治者皆如此,洪武大帝出身农家,思想保守,更不例外。
因此,方易贤主动退让,让朱元璋深思后再定。
“也好,我且回去思量。”“有定论后,再予你回复。”“标儿,我们走!”
朱元璋颔首,与朱标离去。
“西哥,父皇何以如此?恩公欲以教育安邦,本是善举,为何父皇忧心忡忡?”
“我也不解。
谁能揣度父皇心意?瞧他模样,倒像在谋划北伐北元!”
“罢了,这些非我们所虑。
且看看南方柑橘是否运到。
周舍(沐英别称)回信说,近日返金陵,会携橘而来。”
“真的?太好了!韩国公和信国公糊涂,不问缘由便毁柑橘,害我们重做。
西平侯真是及时援手!”
见朱元璋与朱标离去,西位嫡出王子议论纷纷,准备与方易贤共下山。
朱元璋与朱标步出山寨,见李善长、汤和、李文忠、李景隆在外守护,蓝玉、常茂、常升亦在山脚警戒,显然担忧皇帝安危。
“去,唤永昌侯他们前来。”
望着忠诚的老友,朱元璋忆及往昔,心生感慨,命人招蓝玉等人前来。
“皇上,有何旨意?”
蓝玉忐忑走近朱元璋。
糟了!
自己放哨之事定被皇上察觉。
虽是好心,却违抗了旨意。
皇上若怒,朕令我去洞庭湖终生和你怎办?真要如此,颜面何存,拼死求太子,也要让皇上收回成命。
蓝玉、常茂、常升面露同样的忧色。
望着忐忑的蓝玉,朱元璋忆及其受罚的情景,心中闪过一丝愧疚。
他轻拍蓝玉肩道:“仁伯,今日之事作罢,日后勿冲动。
只要你不背弃朕,朕必不负你。”
蓝玉惊道:“末将谢主隆恩。
定不负陛下所望。”他对朱元璋的亲近感到不解。
朱元璋亦对汤和、李善长等老臣倍加关怀,尤对李善长叮嘱甚深,望其保重,共创君臣佳话。
此举亦令人困惑。
朱标心知,朱元璋是因知晓功臣之悲惨命运,心生歉意。
此举乃向过往的自己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