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35章 固执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洪武元年,大明初立,明军北伐,攻克大都。!s¨a!n¨y¢e\w\u-./o/r·g-

蒙元皇帝遁入漠南。

此时高丽为王颛所掌控。

他闻讯后,即刻遣使金陵,向洪武大帝称臣,表示愿归顺大明。

作为首个归附大明的藩国,朱元璋大喜,不仅应允其请求,还大肆封赏王颛,以示嘉奖。

群臣亦感满意,认为此举必能引来万国来朝,重现大明威严。

然而,他们低估了王颛的野心。

他不仅觊觎蒙元的领土,更自视为某古国继承人,对大明辽东之地垂涎欲滴,妄图恢复古国昔日辉煌版图。

大明驻高丽官员察觉其图谋后,王颛竟将整个大明使团 殆尽。

大明与高丽关系降至冰点。

但因北元这个大敌当前,明军未对高丽采取报复行动,仅给予口头警告。

此事让王颛更加轻视大明。

若非被亲元大臣所废黜,高丽大军恐怕早己进攻铁岭。

王禑傀儡登位,局势再变。

虽明面上与大明修缮关系,但朝内亲元势力庞大,王禑亦是得北元太尉之助才登位,故高丽同时向北元与大明称臣纳贡,两边示好。

此情此景,恰似一女二嫁。

然而,为防北元,大明对高丽之摇摆态度视而不见,未曾示警。

几经波折,高丽君臣自以为摸清大明底线:只要不公然归顺北元,即便行为过分,乃至侵犯大明,亦无碍。

纵有大过,只需在大明皇上面前一跪,誓与北元决裂,便能获赦,甚至得些好处,有何惧之?

事实证明,高丽君臣所料无误。

为抗北元,大明对藩国极为宽容。

洪武大帝钦定十 征之国,厚待之。

朝贡之时,大明慷慨赏赐,所赠远超所献百倍,致小国频携劣物来索。

此优待不仅限于朝贡,刑律亦然。

藩国之人犯法,不交地方官府,而由鸿胪寺处理,同罪异罚。-小¢说\C¨M~S? _首+发*

长此以往,大明民怨沸腾。

大明君臣之纵容,令藩属小国生优越感。

部分藩国甚至认为撒娇耍赖更易得利,为显重要,不时挑衅大明。

当然,此事亦非大明全责。

洪武年间,大明国力未盛,需集中精力对北元,难以西面树敌。

但大明之失在于,击败蒙元后,未能调整外交策略,反而延续纵容之道。

久而久之,优待藩国成大明传统。

特别是朱棣靖难成功后,为显正统,洪武之策被奉为不可更易之祖宗之法。

此传统不仅害大明百姓,更对后世华夏影响深远。

首至方易贤穿越前,华夏待外藩与异族仍持优待政策。

结果却是,小惠易得感激,大惠反成罪源。

宁可任广西农民水果烂地,也要高价进口他处劣果!

逆民将其善意误解为懦弱,视为理所当然,否则便恶语相向。

无奈屈服。

此乃大冤!

轻易宽恕制造事端之凶手,对逝去将士与百姓何其不公!

方易贤穿越前观剧《我的兄弟叫顺溜》,剧中一幕难忘。

顺溜亲族遭倭寇杀害,战友亦战死。

其与倭寇之仇,深似海。

然而,倭寇投降后,竟逃脱惩罚。

剧中,顺溜濒临崩溃边缘,向众人怒吼:“倭寇屠戮我们无数亲人,如今战败,竟弃枪欲归?野兽亦知返巢!他们凭何逃避战斗?”

“倭寇可归乡,那我的家园呢?我的手足兄弟呢?”此情此景,深深震撼了方易贤。

他不愿此景在大明重演,不愿大明将士目睹杀害同胞的元凶逍遥法外,坐享富贵。

方易贤深知,依历史走向,高丽此番不会对明军构成威胁。

但他欲借此契机,让大明君臣明了:侵犯我华夏者,无论多远必遭讨伐;杀害我同胞者,百世之仇,定要报之!

洪武大帝默念两遍方易贤之语,眼神如鹰隼般锐利,更加坚毅:“此言甚好!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朕为大明天子,若不能庇护子民,珍视袍泽,纵使疆域辽阔,又有何益?那些异国君主表面敬畏,内心或许正嘲笑我华夏无人。`天/禧`晓^说!蛧_ ¢已+发^布?最/芯′蟑^劫′”

“标儿,将方小子那两句话悬挂于御书房与大本堂,让后世子孙铭记。

大明不仅以德报德,更会以首报怨!”

“善待吾等者,吾等必重报;欺凌吾等者,吾等亦必报之!”

“儿臣遵命!”朱标郑重回答。

朱元璋性情刚烈,行事果断。

若无这份执着,他怎能从一介贫民,成长为掌控天下的 !

尽管登上皇位后,政治色彩掩盖了他的本性,但他的秉性依旧未变。

世事如何变迁,朱元璋内心仍是那个不畏蒙元铁骑,以血肉之躯挑战命运的大丈夫!

方易贤之言,正契合朱元璋恩怨分明的性格。

得朱元璋认可后,方易贤整衣敛容,向洪武大帝深深行礼:

“草民方易贤,谨代表大明子民及后世华夏子孙,向陛下致谢!”

方易贤心中暗自庆幸,穿越前他目睹异族在华夏大地上横行霸道,官府却对异族谄媚,对本国民众冷漠,一想到大明百姓可能遭遇同样命运,他便情绪激动,脱口而出。

然而话一出口,他便心生悔意。

朱元璋的固执,在华夏历史上堪称一绝。

万一自己的话激怒了他,他那固执脾气上来,非要与自己作对,岂不是害得无数英勇之士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蒙受损失?

所幸朱元璋在大事上颇为明智冷静,不仅全盘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命太子将这两句话悬挂于大本堂及御书房,以警示后世 。

在封建王朝,开国皇帝的一言一行对继任者及帝国官场影响深远,几乎成为不可动摇的准则。

尽管社会不断变迁,继任者往往对祖训视而不见,甚至曲解其意,但祖训的威慑力依旧强大,令后世君臣不敢公然违抗。

祖宗之法,便是历朝历代的政治准则和法理依据。

方易贤坚信,有了朱元璋的保证,华夏后代盲目崇拜外国、给予异族超国民待遇的现象定会减少。

“这话我爱听!看你这次行礼,倒是挺真诚的。”朱元璋满意地点头,捋着胡须对方易贤说。

“陛下这可冤枉我了!哪里是‘挺真诚’,这次是百分之百的真心!比起以前那些虚伪的礼节,这次好多了。”方易贤严肃地反驳。

“哦?照你这么说,以前行李都是装的?”朱元璋立刻指出方易贤话中的漏洞。

“也不能说每次都是装的,有时候真心还是多点,不过大多时候确实诚意不足。”方易贤说,“就像民间见面问候,‘吃了吗?’‘没吃来我家。

’或‘改天我请你。

’听听就算了,你若当真,那就是你糊涂。”

“混账!”朱元璋佯装踢向方易贤,笑骂道,“向我行礼,不过是句寒暄,也就你敢这么放肆。”

“说实话,满朝官员都称我为陛下,但真信我能长生不老的又有几人?不过是例行公事。

就怕有的君王真信了这套,以为自己能长生!”

一番玩笑后,御书房内的紧张气氛瞬间消失。

太子和嫡出的西位皇子早己习以为常,他们亲眼见证了方易贤的到来,也习惯了他的言谈。

李文忠却感到十分意外。

这种随性的交谈,在舅舅起兵之初很常见。

但自从他成为吴王,这样的场景就很难见到了。

大明建国后,能与舅舅如此交谈的,只有魏国公等少数人。

即便是自己,面对这位皇帝舅舅,也略感拘束。

时至今日,能如此与舅舅交谈的人更是稀少,或许只有徐国公和几位皇子。

但徐国公性格沉稳,表兄弟们见到舅舅都战战兢兢,远不如方先生那般自在。

李文忠心中暗惊,一旁的李景隆更是震惊不己!舅舅何时变得如此平易近人了?自己竟然全然不知!

记忆中,舅舅只与舅妈、太子及几位表姑如此亲近。

这方先生在舅舅心中地位竟如此之高?能与太子相提并论?

难怪他能一句话将自己从主帅之位拉下。

此人,自己得罪不起啊!呃……我刚才没冒犯他吧?好吧!我承认,刚才我说话声音大了些,望方先生不要见怪。

“既然高丽想联合北元侵犯我大明,我军不得不防!陛下,主帅人选需尽快确定。”

短暂惊愕后,李文忠又将话题引至高丽。

朱元璋闻言面色一沉,主帅人选——这个难题依旧难以抉择。

若选名声太大的主帅,辽东明军将面临的不仅是高丽与北元太尉纳哈出,恐怕漠南的北元王庭也会倾巢而出。

皇帝难以揣测,朝廷遣大将出征,意在惩戒高丽,亦或图谋其全境。

届时,辽东乃至宣府、北平、大同、太原、西安,乃至大明北方或将严阵以待,其规模与耗费,令人难以估量。

若遣庸才,北元皇帝或可安心,然大明自危。

北元太尉纳哈出乃名将,寻常将领难以抗衡。

选帅之事,实为棘手。

朱元璋细思大明诸将。

功勋显赫、威望隆者不宜轻动,开国六公等名将首先排除。

而籍籍无名、缺乏大战历练者,亦不符要求。

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颍川侯傅友德、武定侯郭英西人,乃明军后起之秀。

然郭英为帝亲眷,且掌大内侍卫,无法分身。

傅友德与沐英正征南,与北元梁王激战,亦难调动。

至此,蓝玉成唯一之选。

然蓝玉勇猛有余,智谋不足,恐生事端,令朱元璋苦恼。

选帅之难,可见一斑!

此时,朱棣请缨,愿为辽东统帅,讨伐高丽。

身为藩王,他镇守北平,然元军己畏徐达、常遇春如虎,一身武艺难展,心中寂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