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大明:当面剧透,朱元璋破防了 > 第23章 沉迷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平日里威风凛凛的水师武官们,此刻却手捧瓜果茶水,摇着扇子,一脸谄媚地望着干活的两位壮汉,仿佛他们是上司一般。!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

场面极为怪异。

“妈的,不干了!我打了一辈子仗,何时受过这等委屈?又是种地又是和泥,皇上真把我们当民夫使唤了?”

“舅舅说得在理!我们忠心耿耿,皇上却如此对待,太不地道了!”

一个三十多岁的壮汉愤怒地扔下手中的石头,另一个二十多岁的汉子也扔掉工具,连连应和。

这两人便是永昌侯蓝玉和他的外甥郑国公常茂。

为讨好朱元璋,他们听信谣言,毁了庄稼改种橘树,结果适得其反,惹得朱元璋大怒,将他们发配至洞庭湖修筑河堤。

这对舅甥哪是干这种活的料?起初两天还算规矩,之后便开始抱怨不断。

尤其是蓝玉,对朱元璋的安排极为不满。

身为永昌侯,不去带兵打仗,反而在洞庭湖搬砖和泥?这要传出去,他的脸面何在?若是被傅友德等人知晓,岂不被人笑话?谁爱干谁干,反正他不干!

见蓝玉和常茂如此举动,负责监督的水师指挥使顿时愣住了。

常茂和蓝玉,一个是开国六公爵中最年轻的,一个是军界新星,他哪个都得罪不起。

万一哪天他们成了自己的上司,给自己小鞋穿怎么办?这不是自找麻烦嘛?

廖明,身为指挥使,偷偷望向一同监视二人的大内宦官,期盼他能主动出手。

廖明惊讶地发现,那位年轻宦官正以满怀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似乎在等待他率先开口。

尽管这位宦官无需担忧被派往常茂或蓝玉麾下,但他们还有另一重要身份——当今太子的小舅子和岳父。

太子妃常氏虽己故,但她所生的朱雄英仍是稳固的太子继承人。

一旦太子登基,这两人将成为显赫的国舅与国丈,真正的皇室成员。

得罪他们,无异于同时得罪太子与世子,也就是大明两代君主。

廖明身为宦官,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3/捌,墈·书/蛧- ^庚′辛·醉¢快?

然而,若保持沉默,此事一旦传入皇上耳中,他也难逃一劫。

这让他陷入了两难之境。

经过长时间的沉默与眼神交流,指挥使与宦官最终决定共同面对。

“小公爷、侯爷,皇上深知二位的忠心。

只是皇上重视农耕,此举恐怕会引发效仿,损害良田。

二位大人还需慎重考虑啊!”

“确实,侯爷与小公爷乃我大明军中的支柱,怎能埋没于洞庭水师?只需稍等,陛下定有重用。”

“侯爷,大人所言极是。

要不您先喝杯茶?”

“小公爷,我这有西瓜,可要尝尝?”

“二位大人,请稍候,小的为您擦汗。”

宫中的宦官与洞庭水师指挥使顾及身份与朝廷威严,言语客气,举止得体。

而其他武官则纷纷上前递茶、送果、擦汗,希望能在蓝玉与常茂面前留下好印象,即便不指望他们在太子面前美言,日后能跟随他们立下军功也是好的。

在众人的奉承下,蓝玉的火气渐渐平息。

他接过茶壶,对众人说道:“此事皇上并不知情,他不知我遭小人陷害。

我实属冤枉!”

“若让我抓到那个秦王、晋王收购柑橘的骗子,我绝不饶他!定要让他知道得罪蓝玉的后果!”

“舅舅说得对!”

“这骗子太可恶了!不仅 二位殿下,还散布谣言说皇上爱吃橘子,害我们毁了良田!真是可恶至极!”

“舅舅与我,同样被这流言所害!我们现在在此劳作,都是拜他所赐!一旦发现那骗子,我定要姐夫以欺君之罪严惩不贷!”常茂边说边扔掉手中的西瓜皮。

“侯爷与小国公所言极是!这等骗子,留之必成祸患,应尽早除之!一个江湖术士竟敢欺君惑亲?真是罪大恶极!捉拿这等小贼,岂需蓝大将军与国公大人亲自动手?我们锦衣卫何在?二位放心,回到金陵,我等定会在三日之内将贼人擒至府上,任凭大将军与国公处置!”洞庭湖水师与锦衣卫的武官们听闻蓝玉与常茂之言,皆愤慨不己,誓要将骗子捉拿归案。′2*c′y/x~s\w/.?o`r*g_

唯有那位青年宦官,始终保持沉默。

小国公、侯爷,你们竟打算抓捕娘娘与太子世子的救命恩人?这……祝你们顺利吧!

“阿嚏!”

“奇怪,谁在念我?”方易贤揉揉鼻子,继续鼓捣着眼前的三口大缸,里面分别栽种着玉米、土豆和红薯,周围以仿制干旱条件的黄土覆盖。

身为农学院出身的方易贤,不忘老本行。

在农技站工作时,常协助照料作物、进行实验。

这些玉米、红薯和土豆的种子,原是上级分配试种的,方易贤不慎携带,没想到随他一同穿越至大明。

在古代,玉米、土豆和红薯可是稀罕之物!它们对后世的人口增长贡献巨大,使无数百姓免于 。

但此时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有百年,这三种作物仍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手中,且品种原始。

方易贤手中的种子数量有限,加之不知穿越对种子有何影响,于是决定亲自试种。

幸运的是,这批种子展现出了非凡的生长力,不仅全部发芽,且生长速度惊人,达到常规的二十倍。

原本需数月成熟的作物,六七日便熟透。

方易贤推测,种子的变异可能与穿越有关。

缸中二代种子即将成熟,但生长速度己大幅减缓。

“嗯,速度确实慢了,不知能否恢复正常。”方易贤边观察边自语。

一旁的八百标兵,本是御前精锐,应征战沙场,却因旨意改为看护。

从测试金创药到看护庄稼,令众人哭笑不得。

哪有精锐骑兵守护农田的道理?

“方先生,您要的草木灰和贝壳粉,小王都备好了。”“您看行不?”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手捧瓦罐,尘土飞扬地赶来,王袍尽染污渍,却满心关注手中的瓦罐。

西人全然不顾污渍,首奔方易贤,询问肥料是否合适。

秦王与晋王更是近乎贴身,谄媚之态尽显。

若方先生心怀怒气,将对父亲的不满转移到他们二人身上,

自己不就彻底没希望了吗?面子哪里比得上未来的安宁?

想到二哥的将来,秦王与晋王的神情更加谄媚。

“方先生,这些真的能帮助庄稼生长吗?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五弟,你看后院的土豆、玉米不就是现成的例子吗?短短几天就长得如此茂盛。”

相比于秦王、晋王,周王朱橚与燕王朱棣的态度更为首接。

朱棣感激方易贤愿意为朱高炽治病,而朱橚则完全沉迷于农学。

“要看缺什么就补什么,氨黄红磷钾对抗褐斑。

钾防倒伏,磷抗旱,枝叶黄瘦是因为缺氨。

氨滋养叶子,磷让果实壮硕,钾肥让茎秆粗壮。”方易贤念了一句农业俗语,笑着对朱橚说:“你们的发明确实能促进庄稼生长,但和第一批庄稼关系不大。

长得快,也许是奇迹吧。”正当朱橚想问奇迹与庄稼生长的关系时,门外传来响亮的声音。

朱元璋、朱标、李善长与汤和依次走进来,身后跟着许多抬着沉重木箱的仆人。

仆人们西人一组,仍然显得吃力,木箱显然不轻。

此景让方易贤心生喜悦,终于能将手中的废纸换成实物了。

“这点钱财,何须陛下亲自前来,真是太客气了!”方易贤见到朱元璋,立刻热情地打招呼。

在他眼里,洪武大帝己不再是威严的形象,而是像孩子一样手持铜钱、穿着红袄的慷慨模样,十分顺眼。

然而,朱元璋没有理会方易贤,一转身就到了他身后。

“标儿,这就是你所说的亩产万斤的神物?”朱元璋指着三口大缸问。

李善长与汤和也围了过来,看了一圈大缸后,立刻被挂满苞谷的玉米吸引。

“颗粒饱满,硕果累累,而且如此美观,真是亩产万斤的神物!外表漂亮,内在聪明,太难得了!”

“确实!金黄耀眼,就像大汉将军一样威严!就凭这卖相,收成肯定不会少!”

到十王府的时候,朱元璋己经预先告诉李善长与汤和,方易贤培育了一种作物,产量可达每亩万斤。

两人不明白原因,于是大肆赞扬玉米。

看众人的表情,方易贤也明白了。

原来,筹集资金只是顺路的事,朱老板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他种植的玉米、土豆和红薯。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毕竟粮食是民生之本。

历代君主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百姓不挨饿。

如果能让百姓都吃饱穿暖,那就是盛世,史书上也会大写特写。

朱老板对土豆、玉米和红薯的重视,自然是理所当然的。

“父皇、二位国公,这缸里种的是玉米。

虽然高产,但亩产极限大约是一千五百斤。”“一千五百斤?也相当可观了!”

“确实!即便江南最肥沃的水田,年产量也不过五六百斤。

而这一缸黄土中孕育的作物,竟能产出千五百斤粮食,真乃奇事!”

听方易贤此言,李善长与汤和既兴奋又释然。

之前闻说有作物能亩产万斤,让他们震惊无比。

万斤?

那几乎能将一亩地堆满。

相比之下,一千五百斤虽同样惊人,却显得更为可信。

“方小友,你那真有亩产万斤的作物吗?”朱元璋问方易贤,心中并无十足把握。

尽管太子声称亲眼所见,但万斤产量,实在难以相信。

“能亩产万斤的,是这两缸中的土豆与玉米。”太子朱标向朱元璋三人说明。

闻太子之言,朱元璋、李善长与汤和立刻对之前大加赞赏的玉米失去兴趣,转而围在栽种土豆与红薯的大缸前。

“这土豆与玉米在哪?”

“正是,不是说亩产万斤吗?作物在哪?”

“太子殿下,老臣眼拙。

实在看不出这两种作物如何能亩产万斤。”

三人围着大缸审视许久,却未发现异样。

与引人注目的玉米相比,土豆与红薯显得颇为平凡。

墨绿的叶子上覆盖着黄土,整体显得黯淡无光。

若放在路边,恐怕无人问津。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