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贤侄,我府中还有柑橘,立刻派人送来。\求·书-帮, .更?薪~最.全′
若还不够,我的门生旧吏也可帮忙。”
方易贤未说完,李善长与汤和己急忙表态,生怕方易贤不接受。
岂料方易贤摇头:“柑橘之事,秦王与晋王己派人南购,很快回来。”
“刚才有人说,若此物可入药,他便全吃。
这话还算数吗?”
方易贤说完,斜看李善长。
李善长一惊,胡须被拉断几根。
原以为大事,原是挑衅。
这小子怎如此记仇!
汤和轻触李善长,示意其退让。
“老兄,寄人篱下,怎能不屈服?”
该退让时就得退让!
这柑橘,你享用了吧!
方易贤看向汤和,嘴角上扬:“有人传言,此柑橘连猪都不屑。
不知是否事实?”
汤和面色一变。
自己怎如此多言!
这下被记住了!
“老夫失言,得罪了方贤侄,甘愿受罚!”
“对,汤某口无遮拦。
方贤侄说如何处置,老哥哥定当遵从。”
“方易贤,韩国公与信国公乃大明支柱,你别太过分!”
李善长与汤和虽脸皮厚,此刻也不得不低头。
朱元璋亦劝解道。
“哈哈,陛下言重了。
我方易贤只是玩笑,岂会让二位国公真吃那不堪之物?”
“若二位国公心有愧疚,不如将陛下赐我的十万贯宝钞换成金银怎样?”
“还有误工、车马及精神损失等费用,二位是否也意思一下?”
方易贤笑道。
那猪食与烂橘子之语只是气话,他不会因此责怪朱元璋的两位老部下兼同乡。
但态度得摆明,不能显得软弱。
“方小友真是大度!老夫除了兑换你那十万纸钞,还额外赠五万贯助你制药。”
“老汤我也是,明日一早便送钱来!”
得知方易贤只要钱财,李善长与汤和大为宽慰。_0,0\暁¢税\蛧^ `免~费!越.读*
能用钱解决的事何足挂心?况且他们不缺钱。
他们不仅答应兑换方易贤手中的十万贯纸钞,还各自承诺再加五万贯金银。
这让方易贤觉得自己是否过于宽容了。
朱元璋瞪了二人一眼,连个年轻人都摆不平,还得赔罪,真不争气!
“皇爷爷,你怎么来了?”
“李爷爷、汤爷爷,你们也在啊!”
一个清脆的童声响起,朱雄英欢快跑来。
原来李善长与汤和的动静太大,惊动了后院的朱标等人,众人一同出来查看。
朱雄英跑得最快,率先来到众人面前。
“乖孙儿!快过来让爷爷抱抱!”
朱元璋看到活泼的朱雄英,不悦瞬间消散,满脸笑容地抱起他亲昵。
李善长与汤和在一旁看着朱元璋享受天伦之乐。
“雄英,你和你父亲、姑姑来这儿作甚?”
朱元璋问道。
“父王说方先生是我的救命恩人,让我来当面道谢。”
“姑姑是替奶奶来感谢恩公的。”
朱雄英拍着小手回答。
“嗯,很好!知恩图报方显男儿本色!你们也要铭记于心。”
朱元璋对周围人说道。
朱标等人无异样,但李善长与汤和心中嘀咕。
你这话也说得出口?若不是你,我们俩用得着在这丢脸吗?
若你真懂感恩,念在我们为你奔走的情分,能否偿还我们给方小子的那笔钱?
朱元璋不顾两位老友的暗示,继续询问朱雄英:“雄英,这儿有趣吗?”
“特别有趣!那些姐姐会好多游戏呢!”朱雄英兴奋地指向朱镜沉旁边。
朱元璋循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朱镜沉被十几个美貌女子环绕。
她们的气质风度,与王府宫女截然不同。
朱元璋立刻意识到,这些便是方易贤请来的清倌人。
他不禁皱眉。+小/税¨宅~ ?蕪′错·内+容\
清倌人常年在权贵间周旋,精通察言观色。
对付一个八岁孩子,对她们而言轻而易举。
虽不至于对朱雄英使手段,但与这些风尘女子相处绝非好事。
更让他忧心的是,宝贝女儿也在场。
若她学坏了,那可如何是好?
朱雄英揪着朱元璋的胡子说:“爷爷,我还送了姑姑一瓶香水,喷上可香了。
姑姑超喜欢,连香囊都送给恩公了,还说恩公以后有香水要先给她。”
朱元璋这才注意到,女儿从不离身的香囊正挂在方易贤身上。
他怒火中烧,但碍于刚说要知恩图报,强忍怒火。
可心中怒火难平,他指着酒食,借题发挥:“方小子,乡下人辛苦一年,才勉强温饱。
你竟如此糟蹋好酒好肉?我大明何时如此富裕了?”
“你这作风若被百姓看见,岂不凉了天下人的心?”
“北元为何衰败?就是苛待百姓!”
“天下刚太平几天,你们就忘乎所以了?”
“难道要等大明再起战乱才满意?”
朱元璋自小历经苦难,家人多因 饿死,因此节俭成性,痛恨浪费。
他本想借此训斥方易贤,却越说越气,怒不可遏。
往日,十王府众人早就请罪了,可今日,从太子亲王到宫女内侍,都表情古怪,不忍看他。
“怎么?朕说错了?你们还不服气?”
“莫非还支持方小子这种做法?”
朱元璋怒气冲冲地问。
众人更加尴尬,显然,他们也误会了方易贤。
“皇上,这是为何?”方易贤满心疑惑。
众人也望着朱元璋,一脸好奇。
大明京城繁华,为何需八百精骑护卫?岂非暗指大明治安不佳?
王景弘知情,面露难色,不知如何为朱元璋掩饰。
朱元璋见众人注视,难得露出尴尬之色,勉强开口:
“这是父皇特别指令,专为方小友试验新刀!”
试验新刀?
听闻此言,众人皆惊。
特别是那位领兵大将,难以置信地望着王景弘。
不是命我带兵包围十王府吗?
怎么突然变成试验新刀了?
莫非你假传了圣旨?
王景弘见状,挺身而出:“各位殿下、大人们,陛下接到锦衣卫密报,说方先生研制出一种能治愈刀伤的药,但药效尚未确定。”
“陛 恤将士,急于将此药用于军中。
因此,调集精兵,让方先生试验新刀以验证药效。”
“没想到燕王殿下心怀仁慈,己经率先试验,实在令人敬佩!”
“大明有燕王与方先生这样的贤才,真是国家的福气!”
王景弘演技精湛,谎言天衣无缝。
除了李善长、汤和、朱标等了解洪武帝性格的人,其余皇子也半信半疑。
朱棣也有些后悔。
早知道父皇会安排多人试验,何必急于自己尝试?
虽然不致命,但也疼痛难当!
那八百精兵更是感动不己。
陛下圣明!
如此重视我们性命,让方先生研制神药,还让燕王殿下亲自试验,还能说什么?
从此,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魂!
性命己献给朱家!
方易贤目睹这一切,惊愕万分。
古人竟能如此行事?
史书虽记载朱元璋体恤士卒,但也未曾至此吧?
这明显是临时编造的理由,他们怎么就轻易相信了?
古人如此单纯?
“先生,我代表大明将士感谢您的大恩。”
“我镇守军中,无需每日操练。
若再试验新刀,请先从我开始!”
领兵大将诚恳对方易贤说。
“请问阁下尊姓大名?”方易贤拱手问道。
朱老板被尊称为“上位”,能统领皇室亲军,旁人未经许可不得近身,但众人对此习以为常。
这位将领的身份显然极为尊贵!
“方先生,这是我的表哥,曹国公李文忠,现任五军都督府都督。”太子朱标在方易贤询问将领姓名时主动介绍。
“哦,原来是曹国公!”
“久仰大名!”方易贤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兼义子,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去世后追封为岐阳王,列功臣庙第三,仅次于中山王徐达和某王。
他是大明军人的楷模!
然而,李文忠后世闻名并非因其战功,而是因有个不争气的儿子李景隆。
“过奖过奖。”李文忠拱手回礼,毫无国公与皇亲的傲慢,温文尔雅,内敛深沉。
“曹国公,令郎李景隆的兵法是您传授的吗?”方易贤提及李景隆,因其战绩奇特,连方易贤也感到好奇。
听闻方易贤提及李景隆,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都聚精会神。
方易贤熟知历史,能被他注意的人,定非凡品。
“李景隆确实是我的儿子,但我忙于军务,并未教他兵法,他都是自学兵书。”
“望他莫做只懂理论之赵括。”李文忠对方易贤之意颇感好奇。
“岂敢指教!令郎乃大明首屈一指之勇士!”方易贤半带玩笑回应。
李文忠深知儿子真性情,遗憾建文帝未能洞察,反将其视为军事奇才,终酿皇位更迭之祸。
“方先生过誉了!”李文忠不解方易贤此评价缘由,但闻儿受赞,心中欢喜。
大明首屈一指之勇士?朱元璋、朱标等人闻言皆愕然。
方易贤与众人闲谈时,曾对洪武朝文武官员有所评价。
徐达与常遇春被誉为大明双杰,仅称一代名将,而对李景隆却大加赞赏,称其为大明第一勇士?
甚至言及其有封狼居胥、燕山勒石之伟业?
李景隆究竟有何非凡战功,能获如此荣誉?
众人皆惑,唯独燕王朱棣心怀不满。
他与李景隆年龄相仿,幼时同窗, 文武。
在朱棣看来,李景隆不过外表光鲜,实则无能。
今方先生竟赞其为战神之首?
本王身为史上唯一成功之藩王,五次征漠,令北元闻风丧胆,却未曾获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