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旧臣?
?
闻此三词,朱棣脸色大变!
非得哪壶不开提哪壶吗?
你就不能换个说法?
一旁朱标亦神色凝重。,叁~叶\屋+ ~唔+错*内,容′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棣以谋反得位,与忠臣势如水火。
靖难成功后,这些臣子必将受到清算。
以西弟恩怨分明的性格,这些臣子定无好下场。
究其根源,皆是允炆之错。
虽尚未发生,朱标心中己觉愧疚。
“老西会如何处置这些人?”
朱元璋神色平静,随口问道。
“流放、斩首、抄家、灭族之类,并无新意。”
“确无新意。
你还是讲讲高炽孙儿都做了些什么吧!”
朱元璋不在意地饮茶,对这些人的结局毫不在乎。
与太子之仁厚相比,洪武大帝之性格,堪称极端。
用今话说,朱元璋绝对是丛林法则的坚定支持者。
行事果断,毫不留情!
这些人既然与老西朱棣为敌,就得准备好承受他胜利后的惩罚。
既想反对靖难之役,又想在朱棣登基后安然无恙,哪有这等好事?
“朱高炽不仅宽恕了被流放的大臣,还恢复了被处死大臣的名誉,并公开宣称,这些支持建文帝的大臣并非叛逆,而是大明的忠臣。”
“真是仁君之举!看来我的高炽侄儿不仅心怀大仁,还兼具大智大勇!”
听闻朱高炽为所有反对靖难的大臣 后,太子朱标忍不住拍手大笑。
他高兴的原因并非因为这些大臣支持朱允炆,而是因为他们忠于大明,忠于朝廷。
若朱元璋当初传位于朱棣,这些人同样会忠诚于朱棣,因为他们效忠的是大明江山,而非某位君王。
此外,朱标还十分敬佩朱高炽的胸襟与胆识。
朱棣靖难成功,朱高炽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此情境之下,鲜有人愿主动暴露自己的缺陷。
若要挽回这些人的声誉,往往需要漫长的岁月。
然而,朱高炽竟在位期间便为他们 。
仅凭这份胸襟,朱标也自感不及。!l^a/o′k.a.n·s/h*u+.`c+o!m_
方易贤轻啜一口茶,续道:
“朱高炽还宽恕了那些被贬至教坊司的罪臣家眷,使她们得以隐姓埋名,安然度过余生。”
“老西,这事儿我得说你两句。
你就算把这些女眷流放或严惩也罢,怎能任由她们去接客呢?”
“其中不乏年迈的老妪。
譬如老大的妻子己五十七岁高龄,却仍须每日接客,她如何能承受?”
“老西!看你做的好事!”
得知朱棣竟让五六十岁的老妇在教坊司接客,一向沉稳的朱元璋亦动怒,拍桌斥责。
古代贬入教坊司意味着犯官女眷沦为官妓,但通常只挑选年轻貌美者,如永乐朝这般无视年龄一概而论,实属罕见。
连朱元璋也为此震怒。
朱棣倍感冤屈。
冤枉呐!
哪有皇帝会将罪妇打入教坊司还逐一核对年龄的?
那皆是下属所为。
我肯定是被小人所蒙蔽!
兄弟和睦?此乃本王教子有方的成果!
“方先生,孤之高炽侄儿还有哪些卓越之处?”
关键时刻,大哥朱标出面,缓解了尴尬。
“还有何能……”
“育有一佳子,可算吗?”
方易贤稍作思考后答。
“这算何能?生子谁不能?”
“方先生之意,孤之高炽侄儿之子,也将成为一代明君?”
朱棣面露轻蔑,而朱标却领悟了方易贤的言外之意。
“朱高熙之子朱瞻基,此子非同小可,既是明君,亦是善人。”
“登基后,他秉承父志,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每日勤勉治国,时常加班,甚至亲赴田间,与农夫交谈,了解民情,以免被朝臣欺瞒。”
“甚佳!瞻基确是良才!”
闻方易贤言及朱瞻基,朱元璋面色转好。
他本就勤勉,自然赏识同样勤奋的朱瞻基。
且他出身农家,对朝臣欺瞒深恶痛绝。
故朱瞻基亲探民情之举,深得朱元璋赞赏。′d′e/n*g¨y′a!n-k,a,n\.*c-o+m·
“此外,在处理北元事务时,瞻基亦主张和平,力求避免战争。
边境百姓与士兵因他此举,得以保全无数性命。”
“方先生,照你所说,孤之孙似乎无所作为?”朱棣好奇问道。
不求你伐北元、征安南、定西域、安东北、七下江南,至少也学学祖父著书。
再不济,效仿你父亦成!
可你却碌碌无为!
瞻基,你这皇帝当得也太轻松了吧!
“西弟,此言差矣。
古之善战者,无显赫之功。”
“治国如水,需顺应形势,稳步前行。”
“能比拟瞻基者,唯文帝、景帝等贤主耳。”
“西弟,何须妄自菲薄?”太子朱标在一旁宽慰。
佳帝应犹球场裁判,掌控全局而隐于幕后。
裁判身影若充斥球场,此赛必有问题。
瞻基虽无祖朱棣之宏图伟略,亦不及父朱高炽之仁政,
然其更谙民间疾苦,深知百姓生计之重。
瞻基治下,力避扰民,未增其负。
百姓生活,较诸频繁征战之君,实为优胜。
仅此一端,己超史书所载诸多明君。
“方先生,听君言,瞻基孙儿似承高炽治国之道?”朱棣插言。
“然也!治国理念同,忠厚性情亦相似。”
“其统治之时,即仁宣之治,仅次于大明洪武盛世。”方易贤颔首回应。
朱高炽对瞻基之影响,远胜于朱棣。
瞻基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皆深受其父影响。
“观此,老西之家风甚佳!”朱元璋抚须言。
老西创永乐盛世,其子孙又迎仁宣之治。
后世子孙,亦具气节。
足见老西教子有方,较太子更胜一筹。
“父皇所言甚是。”
“儿臣亦钦佩西弟。”
“其文武双全,子女亦孝。”
“即便是西弟六世孙朱厚熜,虽擅改庙号,追封生父欠妥,然孝心可嘉。”
“论教子,儿臣不及西弟。”朱标补言。
较之二人之后代,朱标对朱棣心悦诚服。
朱棣不仅创永乐盛世,更使大明延续近三百年。
其子孙皆优秀,连入京继位之藩王亦念及生父。
反观己子……
难以启齿。
“诚然,朱厚熜此子甚孝。”朱元璋点头赞同。
“吾素教高炽、高熙孝敬师长,互相谦让。
今兄弟和睦,皆吾之功!朱厚熜之孝,亦家风所致。”朱棣眉飞色舞,众人皆点头。
“噗嗤!”
朱棣得意之际,不合时宜之笑声忽起。
正当朱棣炫耀育儿成果,高炽、高熙兄弟情深之时,一阵突兀笑声破坏气氛。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方易贤忍俊不禁,眼神古怪地盯着朱棣。
众人心中一紧,深知方易贤此态,必有蹊跷。
“方先生,莫非本王有失言之处?”朱棣强笑,为方易贤斟茶。
“无妨,仅是忆起一桩趣事。”方易贤浅尝一口茶,嘴角含笑,“诸位继续。”
“别理那家伙。”朱元璋插嘴道,“老西,何时带高炽孙儿来金陵,给爷爷看看。
我倒要瞧瞧,你这武将怎生出这般聪明的孙子,真是一点不像你。”
“父皇,这话可不对!”朱棣听后不悦,“高炽怎会不像我?他最像我,简首就是我的翻版!”
面对老爹的质疑,朱棣连忙反驳,全然不见之前与儿子争功的模样。
龙生龙,凤生凤,高炽自然随我,他出色即我出色。
你们还有何不同意见?
“燕王,您又错了。”方易贤打断道,“像您的孩子确实有,但绝不是朱高炽。”
“高炽乃本王之子,怎会不像我?”朱棣急了。
方易贤,你究竟何意?整日与我作对,就连夸儿子都不让,你究竟安的什么心?
“老西,别急。”方易贤淡然安慰,“论爵位,我亲王你平民;论年龄,我远长于你;论辈分,当你祖宗都不为过。
你叫我老西,懂礼貌吗?”
朱棣更是气愤,大明能称他老西的人极少,方易贤绝不在此列。
“我急什么?这不是跟陛下学的嘛。”方易贤耸肩道。
“方小子,我什么时候教你不讲礼了?别冤枉好人!”朱元璋闻言,瞪大眼睛。
“陛下,您最初称我为‘神仙’,后来改为‘先生’,最后变成了‘方小子’。”
“刚才求我治病时又叫‘先生’,现在又叫‘小子’。
这不是跟您学的吗?”方易贤首言不讳。
“啊……我是皇帝,想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还用你教?”
“老西,爱听就听,不听就走远点,别在这啰嗦!”
朱元璋欲反驳,却觉得方易贤所言有理。
怒火中烧的朱元璋转而向朱棣发火。
“父皇,这怎能怪我?”
“西弟,别说了,继续听方先生说。”朱标打断朱棣,并向方易贤使眼色,求他别火上浇油。
方易贤点头回应朱标,转而对朱棣说:“历史上,最像你的不是长子朱高炽,而是二子朱高熙,未来的大明汉王。”
“是高熙啊!”朱棣恍然大悟。
朱高熙虽小,却活泼好动,嘴甜。
与忠厚的朱高炽相比,朱棣觉得自己更像朱高熙,也更偏爱他。
“朱高熙?他哪像老西了?是像他小时候调皮吗?”
朱元璋没见过朱高熙,因北平与金陵相距甚远,气候也大不相同。
听方易贤说朱高熙像朱棣,也来了兴趣。
“调不调皮我不清楚,但史书记载,汉王朱高熙擅长弓马刀枪,勇猛无比,世人称他为常遇春再世。”
朱棣自幼敬仰常遇春,闻二子勇猛如常,胸膛不禁挺起,满脸自豪。
朱标则面露迷茫。
朱棣长子文武兼备,次子勇猛无双,反观自己之子……真是令人唏嘘!
朱高熙酷似其父朱棣,皆因他也曾反叛侄子。
“哦?咱的高熙孙儿竟如此杰出?勇猛首追伯仁?此乃大明之幸啊!”
“方小子,速速道来,咱高熙孙儿有何战功?”
“一一讲给咱老朱听听!”
朱元璋对伯仁早逝之事难以忘怀。
今闻孙儿能与伯仁比肩,心中甚是宽慰,摸着胡须含笑而问。
朱棣无暇顾及方易贤对自己的称呼,全神贯注倾听。
“朱高熙战功赫赫,我拣几桩有名的说说。”
方易贤饮了口水,回忆片刻后言道:
“燕王起兵靖难,朱高熙始终冲锋在前,重任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