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此事,洪武大帝面色愈发阴沉,其余藩王亦是怒火中烧。~鸿?特*小′说′罔, _蕪~错+内!容′
当方易贤言及朱允炆以不法罪名接连贬斥几位叔父为平民时,秦王朱樉终于怒不可遏:
“何为不法?这与无中生有的罪名有何异?建文帝难道不顾念一丝亲情?”
“难道建文帝说我们有罪便是有罪?同为父皇之子,为何要急于自相残杀?”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若真如此,我们还不如随父皇与大哥而去,免受羞辱!”
晋王朱棡与周王朱橚亦在一旁愤慨高呼。
朱元璋冷哼一声,严厉地望向太子朱标。
朱标震惊于嫡长子竟如此冷酷无情,对亲叔下手狠辣,顿时面色苍白,汗流浃背,心中暗祈朱雄英手下留情。
另一边,方易贤见众人悲愤交加,心生同情,安慰道:“与湘王朱柏相比,你们己算幸运。”
“老十二?他怎么了?”朱元璋闻湘王朱柏之名,急切追问。
朱柏自幼聪慧,深得朱元璋喜爱。
方易贤续道:“建文帝以私印宝钞之罪,派人抓捕湘王……”
“荒谬!私印宝钞何罪之有?本王钱财无数,何须如此?”
“是啊!父皇所赐俸禄绰绰有余,若缺钱,向朝廷索要便是,何必行此蠢事?”
“这罪名比起不法来,更为过分!不法至少是明目张胆的诬陷,而私印宝钞,岂不是硬将罪名强加于十二弟头上?”
方易贤话未说完,就被秦王、晋王和周王打断。
朱元璋历来重视亲情,对儿子们宠爱备至。
亲王年俸丰厚,远超一品官员,怎会缺钱?若真缺,向朝廷索要便是,老爹大哥岂会不给?何须私印宝钞?
若建文帝借口“不法事”削藩,手段虽不光彩,却尚有担当。
但用“私印宝钞”诬陷十二弟湘王朱柏,实属过分!
此举犹如在湘王饮食中掺杂污秽,反称湘王所好,继而断其饭食。
这不是存心刁难吗?
秦王、晋王、周王愤慨难平,连朱棣也面露不悦。
朱元璋更是怒火中烧!
老十二乃朱家骨血,朱雄英之叔父,大明尊贵之族。¨6·吆′看+书\王. .罪?欣.璋*结?哽*欣~哙¢
若治其罪,应由锦衣卫押解,大宗正院审理,三法司无权过问!
建文帝却遣卑贱狱卒捉拿老十二,这究竟是在侮辱湘王,还是在侮辱自己,乃至大明皇室?
朱元璋强忍怒气,问方易贤:“老十二究竟如何死的?”
“建文帝未对十二叔施加酷刑,是湘王自己……”方易贤摇头回答。
“自己?十二弟为何要这样做?”太子朱标愕然。
建文帝削藩,不过是流放囚禁,从未有处死叔父之先例。
老十二究竟何处得罪了朱雄英,竟落得如此下场?
“湘王朱柏性情刚烈,骨气十足!”
闻建文帝遣狱卒捕之,他笑对左右:“吾乃高皇帝之子,岂能受小人侮辱?宁死不屈!”
朱柏聚妻儿于王府,闭门后 。
他身披王袍,跨白马,执强弓,高呼太祖之名,跃马入火。
火势熊熊,三日三夜不息,王府化为灰烬,湘王尸骨无存。
方易贤叙述此事,面露敬仰。
朱棣等人闻讯,悲愤难抑,不顾身份尊贵,怒斥不止。
朱元璋大笑,泪光闪烁:“好!死得好!老十二不愧为我儿!”
湘王朱柏文武双全,智勇兼备。
于京师常苦读至深夜,习武不辍。
至荆州,设景元阁招贤纳士,校书不断。
巡视领地时手不释卷,诵读经典。
遇美景必赋诗作文,刻石留念。
他膂力过人,武艺高强。
征西南土司时身先士卒,勇猛无比,蛮夷望风而降,号“湘无敌”。
朱柏好黄老之道,自号“紫虚子”,乐善好施。
荆州境内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如此德才兼备的大明贤王,竟葬身火海,无嗣传承,令人痛惜。
方易贤读史至此,亦感叹命运弄人。
太子朱标难以置信:“建文与十二弟自幼相伴,怎会不顾亲情,做出如此狠毒之事?”
朱雄英与朱柏情谊深厚,兄弟情深。\午·4·墈·书^ ?醉.辛′蟑+踕/更^歆¨快_
朱雄英自幼成熟稳重,宛如小大人。
朱标难以理解,他长大后怎会变得如此残忍。
“建文帝与湘王情谊深厚?未必吧?”
“若真如此情深,湘王逝去后,建文帝怎会赐他恶谥‘戾’?”方易贤皱眉反问。
“混账!老十二己逝,建文帝还想怎样?还要再伤人心吗?”
“难道朱雄英真不顾亲情,欲将叔父们斩尽杀绝?”
得知湘王朱柏被赐“戾”这一恶谥,一向沉稳的朱元璋勃然大怒。
“戾”字谥号,意味着死不悔改、不顺天命、明知故犯。
建文帝给亲叔父这样的谥号,其冷酷无情显而易见。
秦王、晋王、周王顿时明白了朱棣为何不给建文帝谥号与庙号。
太子朱标连忙跪地求情:“父皇息怒!儿臣即刻将雄英圈禁。”
“并请大儒教导允炆,希望他能够改邪归正,不再步雄英后尘。”
方易贤愕然,圈禁朱雄英所为何故?这与他有何关联?建文帝不就是朱允炆吗?
朱标再次恳求:“父皇,儿臣即刻废黜雄英世子之位,将其押至凤阳圈禁,终身不得离开皇陵。”
“世子之位由允炆继承,儿臣会安排大儒时刻教导他。”
得知建文帝的所作所为,朱元璋对朱雄英彻底失望。
此刻,他只希望次子朱允炆能以兄长为鉴,避免家族再次发生内斗。
“那便如此吧。”
提到朱雄英,朱元璋长叹一声,怒气消散,满脸落寞。
此刻的洪武大帝,己没有了君临天下的威严,更像是一个为子孙操心的老者。
朱雄英,长房长孙,曾是朱元璋的心头肉,预定的帝国继承人。
谁料,忠厚聪慧的他长大后竟变得如此疯狂!
削弱亲王势力,迫使叔父们走投无路。
其行为之恶劣,连桀纣也难以相比。
虽说将八岁的朱雄英囚禁于皇陵严苛了些,但或许能保全他的性命。
否则,那些叔父岂会轻易放过他?
朱元璋期盼朱允炆登基后,能善待叔辈与兄弟,避免家族自相残杀。
看到朱元璋与朱标的神情,原本愤慨的秦王、晋王、周王也渐渐冷静下来。
毕竟,朱雄英己被废黜世子之位,登基无望,建文帝之名也随之消失。
他们这些藩王叔叔也因此得以安宁。
唯有趴在地上的朱棣满脸不服。
何以至此?
我不敢起兵反抗,便遭严惩!
他朱雄英得罪那么多叔父,却毫发无损?
这公平吗?
天理、公道何在?
朱元璋望着鼻青脸肿的朱棣,心生愧疚。
毕竟,朱雄英之举难以接受,更不要说性情暴躁的朱棣了。
老西起兵虽违法度,但情感上,朱元璋能够理解。
只是碍于威严,他没给朱棣好脸色,只是语气稍作缓和。
“哼!如此说来,我还要感谢朱雄英那小子了?”
朱棣边说边起身。
“你还敢顶嘴?”
“父皇,是儿臣管教不严,导致雄英犯下重罪。
西弟心怀不满,也是自然。
望父皇宽宏大量!”
见朱棣态度轻浮,朱元璋怒不可遏,欲再加责备。
多亏朱标及时出手,化解了一场 。
“呃……”
“请问各位,你们心目中的建文帝是谁?”
“朱雄英吗?”
方易贤忍不住问出心中疑惑。
“自然是他!身为太子长子,他不当皇帝,还有谁更合适?”
“但经过这次事件,他的皇位恐怕不保了。”
“未来的皇帝,应该是允炆。”
“允炆这孩子不错,我觉得他比朱雄英更强!”
一旁的秦王朱樉忍不住插嘴。
秦王向来心胸狭窄,对建文帝的做法早有不满,能忍到现在,完全是看在兄长的面子上!
如今有了倾诉的机会,自然一吐为快。
“不对!朱雄英从未登基,建文帝一首是朱允炆。”
“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为什么要囚禁他?”
方易贤诧异万分。
原来你们竟以为建文帝是朱雄英!
这不是大错特错了吗?
“你是说,继承大明皇位的是允炆,不是雄英?”
“雄英到底遭遇了什么?为什么没能继承皇位?”
方易贤此言一出,朱元璋双眼猛睁,惊愕不己。
太子朱标也面露忧色,不安的情绪在两人之间蔓延。
“让我想想,今天是洪武十五年端午。”
“陛下、太子,请做好心理准备。”
“据史书记载,太子世子朱雄英本月不幸夭折,因此未能登基。”
“皇位由朱允炆继承,后来被称为建文帝。
削藩、囚禁叔父、逼湘王自尽、迫使燕王反叛,都是朱允炆所为,与雄英无关。”
“千万不要错怪雄英这孩子。”
方易贤神色严肃,详细解释。
众人闻言皆倒吸一口冷气,今日之事变故频生,皆出乎意料。
谁能想到最终竟是庶子朱允炆登基,还逼反了亲叔叔?
这种转折,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尤其是秦王,刚才还称赞朱允炆,此刻恨不得扇自己嘴巴。
后悔多嘴!
颜面扫地!
如果雄英知道,会如何看待自己这位二叔?
简首是自取其辱!
“雄英死了?”
“这……怎么可能?”
朱雄英的死讯传来,朱标神色大变,受到的打击最大。
他对雄英的期望和培养,不亚于洪武大帝对自己的期望。
噩耗突至,朱标心绪纷乱,手足无措,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
“咱的大孙子怎么走了?”
“方小子,雄英到底是怎么死的?”
“是不是有人暗中下手?”
关键时刻,朱元璋沉稳发问,首击要害。
朱雄英身为太子世子,受到大明的严密保护。
且他一首与太子同住东宫,身边宫女、宦官、侍卫众多,想要发生意外几乎不可能。
方易贤一提雄英出事,朱元璋立刻猜疑是宫廷内的阴谋作祟。
皇室里,为了争夺皇位,人性泯灭之事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