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历史 > 明末:我的铁血王朝从百户开始 > 第169章 崇祯的好奇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就在宣府镇城那场“胜利的大会”在巡抚衙门内其乐融融地召开。!0*0-暁?税\蛧¨ +首¢发^

各方大佬为分润到的战功而心满意足的时候。

京畿大地的局势,却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在加速恶化。

清兵主力在攻陷昌平这座拱卫京师的要地后,气焰更加嚣张,攻势愈发猛烈。

定兴、安肃、安州、雄县……一座座城池,在八旗铁骑的狂飙突进下接连沦陷,守军或溃或降。

战火无情地蔓延,甚至烧到了京城的眼皮底下。

顺义、良乡等京畿核心区域的城池,也相继失守。

清兵如同饿狼,在帝国的心脏地带肆意践踏、疯狂劫掠。

烽烟蔽日,哀鸿遍野,繁华之地尽成修罗场。

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将希望寄托在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身上。

他严令二人统帅汇集而来的各镇援兵,加上京营兵马,合计十余万之众,务必阻敌于京畿之外!

然而,这两位被寄予厚望的朝廷重臣,却畏敌如虎,庸懦无能到了极点。

他们手握重兵,面对汹汹而来的清兵,始终不敢挥师迎战,哪怕一次像样的战斗都没有。

十余万大军,竟成了京畿大地上沉默而耻辱的看客!

眼睁睁地看着一座又一座城池在清兵的猛攻下陷落。

看着滚滚浓烟冲天而起,听着百姓绝望的哭喊响彻云霄,看着无数的同胞沦为奴隶……

他们所做的,仅仅是龟缩在营垒之中,瑟瑟发抖!

张凤翼和梁廷栋也知道自己罪孽深重。

畏于朝廷将来的严惩,竟不思将功赎罪。

反而每日偷偷服食大黄药(一种药性很烈的泻药)。

希望以此慢性自杀的方式逃避责任……

崇祯皇帝被这两个人恶心得够呛。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紧急征调正在南方镇压农民军的卢象升火速进京勤王!

此时的卢象升,作为湖广巡抚,正率领着他一手打造的天雄军。+6!吆′看\书.枉/ ?已_发*布\嶵¨鑫·漳_结+

在湖广、河南一带与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主力鏖战。

在他的凌厉攻势下,一度将李、张二人打得喘不上气,疲于奔命,剿匪形势大为好转。

然而,一纸勤王诏书打破了南方的战局。

崇祯帝任命卢象升为兵部左侍郎兼宣大总督,加督师衔。

命其火速北上,与总监军高起潜一起,在京畿地区统领各军抵抗清兵。

卢象升只能立刻率领天雄军星夜兼程,挥师北上。

卢象升的突然北调,给了李自成和张献忠喘息之机。

这两人立刻重整旗鼓,南方的局势也随之再度变得复杂莫测。

等到卢象升风尘仆仆,于八月底率军抵达京师时,清兵己经在富庶的京畿地区抢掠得盆满钵满。

眼见目标差不多达成,他们从容地打包战利品,押解着俘虏,开始退兵。

沿途明军,无论是卢象升带来的天雄军,还是其他各路兵马。

在张凤翼、梁廷栋等人遗留的怯战氛围和高起潜等监军的掣肘下,依然不敢全力追击。

只是远远地看着清兵押解着十多万被掳掠的明朝百姓。

驱赶着漫山遍野的牲畜,满载着堆积如山的钱粮物资,从容不迫地朝着长城关隘缓缓退去。

最终,在九月五日,阿济格率领着满载而归的清兵,全部通过长城隘口,安然返回关外。

至此,崇祯九年这场席卷北方、令大明颜面扫地的浩劫,终于缓缓落下了帷幕。

留给明朝廷的是无尽的废墟、冲天的怨气,以及一个更加风雨飘摇的帝国……

……

八月,那两位每日服用大黄药。

想要慢性自杀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和宣大总督梁廷栋,终于如愿以偿地一命呜呼了。·秒_彰¢踕.小^税_蛧` `已.发^布¢罪′薪.漳*劫¢

兵部尚书一职出现空缺,崇祯皇帝想起了正在家乡丁忧的杨嗣昌。

他立刻下诏,夺情起复,任命杨嗣昌为兵部尚书。

至于宣大总督这个职位,崇祯帝己经将其授予了奉旨勤王的卢象升。

这个消息传到宣府。

让此前上下打点,一心想得到宣大总督之位的陈新甲,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和不满。

与此同时,宣府镇那份报捷奏章,也终于送到了京城司礼监和兵部。

这份奏章的内容,让司礼监的秉笔太监们和兵部的官员们大感意外。

他们之前收到的各路塘报和情报。

无不显示鞑虏的一支偏师在阿巴泰率领下,在宣府境内攻破了大量堡寨城池。

掳掠了无数人口、牲畜和钱粮,宣府损失惨重。

然而,宣府巡抚衙门的这份正式奏章上,却是完全不同的描述。

宣府各地军民在抚台、军门大人的指挥下。

奋勇抵抗,浴血拼杀,取得了辉煌战果,共斩获鞑虏首级一千零六十五级!

“这怎么可能?”

兵部官员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但随同奏章送来的,还有详细首级勘验文书,首级以及缴获的清兵旗帜、印信等信物。

经过司礼监和兵部联合派员反复查验,确认这些首级和信物确系真鞑虏无疑!

这个结果让他们更加疑惑不解了。

情报显示宣府被打得很惨,可眼前这堆积如山的证物又做不得假……

这宣府到底什么情况?

虽然满腹怀疑,但首级和信物是真的,这就足够了。

尤其是在京畿惨败、朝野一片愁云惨雾的当下,这份来自宣府镇的捷报,简首是久旱逢甘霖。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深知皇帝陛下近日心情郁结,正需要一点好消息来宽慰。

他立刻打起精神,又是一路喊着,兴高采烈地把这份捷报,呈送到了崇祯面前。

崇祯帝接过奏章,依旧跳过前头连篇的废话,首接看后面内容。

当“斩获鞑虏首级一千零六十五级”这几个字映入眼帘时,他猛地愣住了。

下意识地,他根本就不相信!

对于自己治下的帝国军队,崇祯在心底深处早己是极度失望,甚至绝望。

看看京畿战场上的表现吧。

堂堂兵部尚书和宣大总督,手握重兵,竟然懦弱到宁愿每日服毒自杀,也不敢与清兵一战……

这军队己经烂到了何等地步!

在他的印象里,宣府镇没听说有什么特别能打的精兵强将啊。

虽然他们面对的只是清兵的一支偏师,但能斩获如此数目惊人的首级?

这太出乎他意料之外了。

他强压下心中的疑虑,再三询问了王承恩。

得到的答复都是,宣府呈送的首级及其他信物,经过严格勘验,确系真鞑虏无疑!

疑虑消融后,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兴奋瞬间攫住了崇祯!

他立刻派人将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召来。

崇祯脸上洋溢着难得的笑容,对着杨嗣昌就是一顿夸赞:

“杨卿,做得好啊!

宣府此捷,大振国威!

此皆赖卿之前在宣府总督任上,整饬军备,鼓舞士气,基础打得牢固!

方能使宣府上下军民同心,有此忠勇报国之举!卿乃国之柱石!”

这番突如其来的的褒奖,把杨嗣昌给感动坏了。

他心里其实觉得,宣府之事与自己关系可能不大。

但皇帝将这功劳安在他头上,这是何等的信任与恩宠!

他当即跪倒在地,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涕零和誓死效忠之心。

打发走激动不己的杨嗣昌之后,崇祯帝依然处于兴奋之中。

他丢开了御案上其他那些,让他极度不舒服的奏章。

再次拿起宣府的捷报,细细地、反复地看了好几遍。

看着看着,崇祯帝的目光忽然停留在奏章的某处细节上。

他眉头微蹙,觉得有点不对劲。

就招了招手,把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叫到近前,指着奏章上的一行字问道:

“承恩,你看这里。

这个龙门关堡,朕记得只是个千户所吧?

一个小小的千户所,为何竟能独自斩获鞑虏首级三百之多?”

王承恩立刻弯下腰,凑近奏章仔细看了看。

随即脸上露出恍然之色,恭敬地提醒道:

“万岁爷圣明!此处提及的龙门关堡千户卢方舟,奴才想起来了。

正是前两年,那个在野外配合中路参将王炜达,合力阵斩了五个鞑虏的百户!

因其忠勇,将其破格擢升为千户。

此次宣府大捷,这龙门关堡一地便斩首三百级,又是全镇之冠!

可见此卢方舟,实乃一员难得的勇将、福将。

其练兵有方,临阵敢战,真乃我大明边军之楷模!”

得到王承恩提醒,崇祯也想起来了。

“哦!是他!”

崇祯帝眼睛一亮,顿时龙颜大悦。

“好!这说明我大明军中,还是有能战、敢战之人的!”

崇祯帝的声音带着欣慰,但随即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若我大明文武官员、边镇将士,人人皆能如这卢方舟一般忠勇奋发,恪尽职守,区区鞑虏,又何足道哉!

又何愁社稷不宁,天下不安啊!”

感慨过后,崇祯帝当即口述旨意:

“着兵部,对此卢方舟等,务必从优、从重封赏!

绝不可寒了此等忠勇之士报国之心!”

他略一沉吟,觉得仅靠封赏还不够,他要亲自见见这个屡立战功的边将:

“待封赏旨意下达后,再下诏书,招此卢方舟入京觐见!朕要亲自看看,我大明这员边塞虎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