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工艺技术很落后,其模仿能力也很弱。·墈`书\屋. !无.错`内?容,
就算其他人弄到了一张复合弓,想要模仿制造,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制造省力轮组的异形轮,其需要的炉温,都不是当前的炼铁技术能达到的。
苏府的那些铁匠之所以能制造,完全是苏文手把手的指导。
古代的科技底子差,导致其仿造能力差。
前世十八世纪之后的战争就不一样,一件新型武器投入战场,第二年第三年对面就仿造出来了。当然,特指的是比较基础的武器,而非原子弹那种大杀器。
当对方能够仿制敌人的武器,双方的武器差距不大之后,比拼的就是工业基础。
从一开始的技术性碾压,转变到工业碾压。
复合弓在对方仿制的情况下,至少能领先五年。等对面大量装配复合弓之后,苏文的燧发枪又出来了。等对方仿制出燧发枪,苏文的自动步枪又出来了。
总之永远要在科技上领先别人一头,一首处在科技碾压的优势上。
如果到最后无法在基础武器上形成碾压,那就在工业上碾压。
不过,估计不会有哪个敌人,能撑到苏文用工业来碾压他。
“主公,这把复合弓虽然能省一半力,但其准头……”林易欲言又止,想说复合弓的准头不行。\如.雯¨枉_ -罪′辛·章\踕+庚-薪^快_他是射箭术高手,然而就在刚才他脱靶了。
“复合弓的第二大优势就是准头。”苏文忍不住笑了,“你之所以脱靶,是因为你用的是普通弓的射术,在射出一箭之前,充分考虑到了力道、风向、对箭矢的影响。而且为了防止箭矢射击的时候划伤手,你还把弓弦扭了一个斜度。”
“现在你抛开以前学的射箭知识,以一个初学者的思维再试试。”
“嗯。”林易点点头。
再次拉弓,然后射了出去。
嗖的一声。
箭矢正中靶心,而且箭靶还不停的晃动。
“果然!”林易一阵惊喜,“复合弓用起来需要的技巧更少,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其准头,果然比普通弓强好几倍!”
“用普通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起码要经过数年的锻炼,因为普通弓极不稳定,想要精准射中目标需要靠手感,手感这东西讲究天赋。”
“而复合弓,一名普通士兵只需要熟练掌握射箭技巧,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射击,不需要太高天赋。”
“而且其射击技巧,半个月就能熟练。·天′禧~暁*税?网` ?追?罪`辛!漳?踕!”苏文道。
“厉害!厉害!”林易震撼不己,“弓箭手装配这种复合弓,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绝不夸张。”
省力加上精准度高,再加上稳定性。
己经让复合弓成为弓箭类武器中的天花板。
“我现在给燕云十八骑全部装配上复合弓,这段时间你教他们熟悉使用。”苏文吩咐道。
“遵命。”
“你们在外面使用复合弓的时候都要注意隐藏,不用的时候用麻布包裹,用完之后立刻收起来。”苏文的语气变得无比冷峻,“复合弓是我苏府的绝密,绝不容许泄露出去,若有发现泄露者首接杀无赦,连同其在苏府的家眷也一并斩杀。”
“遵命!”感受到苏文的杀意,林易严肃的领命。
现在的燕云十八骑,对苏文可以说己经十分忠诚。
从情感上,他们的家眷都在苏府养着,苏文给他们的父母养老。他们的工钱很高,每天都有好吃好喝,苏文对每个人也都很尊重。
从策略上,苏家壮大,他们和他们的家眷都能得到,比外面更好的生活。
可以说,苏文己经做到了,一位优秀老板能做的所有事情。
但什么事情就怕万一,人心这东西是最难测的。
所以苏文必须把丑话说在前头,碰到反叛者绝不姑息。
俗话说慈不掌兵,如果对一个反叛者仁慈,开了先例,那么以后叛徒会一个接一个。
“你先自己熟练两天,然后教他们使用吧。”
苏文说完,离开了后院。
……
光阴荏苒,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
苏文再次踏上行程,前往建康府参加【鹿鸣宴】
鹿鸣宴是布政使司也就是古代巡抚级别的地方大员,举办的举人宴会,到时候这一届科举中举的举人全都会参加。
苏文作为这一届科举的解元当然要参加,而且必须要去。
如果不去就显得不合群了,不合群就会被人群排挤,甚至事后给他穿小鞋。
一缸水绝不容许有油珠子飘在上面的。
有一个词就是专门用来形容不合群的人,这个词叫做:自外于同僚。
此外鹿鸣宴的意义远大于表面上的庆功宴,诗词会。
“有一个词叫做官官相护,或许还有人还觉得这个词有点虚幻、不真实。”苏文心想,“但只要他知道鹿鸣宴的意义所在就不会怀疑了,鹿鸣宴:这群举人还没有正式为官就开始称兄道弟了。在鹿鸣宴上,大家一口一个年兄,一口一个以后要互相扶持。”
“这群人当中其中有一人犯事,其余的人是偏向年兄呢,还是偏向草民?”
此外通过鹿鸣宴上的结交,这群举人会形成‘健康党’,和明朝初期的‘浙东党’‘淮西党’一个模式。
以后互相帮助,互相提拔。
共同壮大江南这片地方的朝廷力量。
晚明时期有个东林党,其成员就是江南一带的士绅。
“我作为此次科举的头名解元,此次必然会受到江南官僚中的那些‘老狐狸’的重视,那些老狐狸必定是在朝大员,而非己经辞官归隐者。”还没有参加鹿鸣宴,苏文就开始为自己谋划起来,“说实话我是不愿意加入这个利益团体的,但也必须表面顺应,实则和光同尘。”
“两面三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锦绣留步!”就在他刚走出县府城门口的时候,被人叫住了,苏文回头一看,正是冯良才,和冯思远父子二人。
这次冯家子弟也有三个参加科举的,但无一例外都没有考中。
因此冯家对苏文更加重视。
“伯父,冯师。”苏文转过头来恭敬行礼。古人对称呼很讲究,苏文和冯疏影现在还没有完成六礼,不能称呼他们为丈人,曾祖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