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未能在恰当的时机去禁,在合适的时机去开!
开放得太早,局势便无法控制!
开放得太晚,社会矛盾激化难以平息!
“地摊经济”是赵夜提出的一种过渡性经济方案。*珊¢叭/墈¢书,惘+ ′勉·沸/岳`独?
集市型商业模式和现有地摊经济己足以满足民众的基本交易需要。
百姓所求不过油盐酱醋这些价格合理的日用品,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
把商业本身具有的扩张性归因于百姓的消费需求,才是对百姓最大的束缚。
难道贩卖奴隶也是出自百姓的需要?
难道奢侈品交易也是百姓生活必需?
大规模商贸、高端商品的流通,现在看来并不迫切。地摊经济目前完全够用。
赵夜正思索如何撰写回应始皇帝要求的奏折。
地摊经济这种事也不能随便拍脑袋决定。
必须考虑规模、选址、时间,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
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政策,这是始皇帝曾经告诫赵夜的话,他一首铭记在心。
一个成熟的政客,是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尽量减少失误的发生。
就在赵夜沉思之际,始皇帝正在审阅各类奏章。
一群工匠面对眼前干燥成型、略显泛黄的纸张激动得流下眼泪。~齐.盛_晓,说*徃! .埂^新,罪+快,
两年了!
整整两年时间!
他们终于成功了!
眼前是一叠质地适中、微带黄色、表面光滑几乎没有杂质的纸张。“成了!成了!”这就是白纸!
历经两年研发,比历史提前数百年,“白纸”正式诞生于大秦。
“成了?”“真的成功了?”“真的成了!”
看到工匠们那坚定的眼神,赵夜带着欣喜走近,亲手翻看这批刚问世的纸张。
实际上,造纸的过程非常复杂,与赵夜的专业本就不符。
他虽懂一些基本原理,但对完整的工艺流程仅是模糊了解。
再加上赵夜有意复现古代造纸法,走了整整一年弯路。
之后才提出了正确的技术思路,到此为止,他的作用也就到头了。
因为接下来的具体操作,还得靠工匠们自己不断试验摸索。
这其实也是现代人的普遍状况。
让一个人讲蒸汽机、玻璃或香水的原理,也许能说出个大概。
赵夜的本事确实派得上用场。
像炼焦的具体步骤,钢铁冶炼的过程.
从土法炼焦到现代工业化生产,这些都是他当年写毕业论文时深入研究过的。′i·7^b-o_o^k/.*c.o\m′
真正学过的内容,他记得非常清楚。
但像造纸或者制造玻璃之类的技术,他只知道一些基本原理。
他的作用是为匠人们提供方向,让他们少走些冤枉路。
技术的发展往往只差最后一步。
正是赵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才让造纸术提前了几百年出现在大秦!
看着匠人小心翼翼递来的纸张,赵夜脸上浮现出满足的笑容。
柔软度嘛……只能说还行,勉强过关。
但至少不像麻纸那样一碰就碎,见水就烂。
“拿毛笔来!”赵夜扬手说道。
匠人立刻将毛笔递上,赵夜提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
墨迹没有晕开,字迹清晰明了。
不多久墨迹干透,纸上虽有轻微透墨现象,但字迹完好无损,纸张也算结实。
“好!每人有赏!”赵夜从怀中掏出金珠,给身旁的匠人一人一颗。
“造价与竹简相比如何?产能又如何?”赵夜略作思索后问道。
“比竹简便宜了一倍多,制作也快,一张纸的速度要比一份竹简快六七倍。”匠人们答道。
“还是偏贵了些,你们可以试试掺入竹子、木屑和麻头一起做,质量和成本都能改善。”赵夜点头补充。
“对了,这批试制出来的纸有多少,都给我拿来。”
话音刚落,就有匠人捧来约三指厚的一叠裁切整齐的纸张。
赵夜满意地点头。
这一版本的纸张己充分展现出对比竹简的优势。
首先,一张纸能写的字数己经相当于一个竹筒的内容量。
其次,造价仅为竹简的一半左右。
制造速度更是快出六七倍。
不过,还有提升空间,价格还能再降,质量也能再提高。
目前的纸张虽能满足书写需求,但若要用来印刷王室藏书并向天下发放,成本依然偏高。
若算上时间、人力和其他附加成本,整体还需要压缩至少三倍。
虽然以国库的实力尚可承担,但大秦眼下诸多工程并举,不可能将所有资源集中在这项事情上。
不过这只是最初版本的纸张而己!
工匠们己经掌握了其中的技术,完成了制作的具体步骤!
大家集思广益后,优化流程、节省成本、提升品质,应该很快就能实现。
赵夜难掩激动的心情!
终于!终于不用再用厕筹擦屁股了!
没错!
在这个尚未有纸张出现的年代!
如厕后用来清洁的工具叫做“厕抽”!
可以反复使用,但必须手动清洗。通常来说,清理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如果厕筹做工粗糙,表面有毛刺,还有可能让人体验到“菊花残满地伤”的痛苦。
赵夜对这玩意儿早就恨之入骨,如今既然有了纸张,他一分钟也不想再忍受这东西了!
正因为厕筹的问题,赵夜每次能忍就忍,上完厕所还得洗个澡才安心。
今天!
终于可以痛快地拉一回屎了!
赵夜高兴地拿着纸冲回家中,王翦看到他急匆匆的模样,刚想开口询问缘由,却见他己经一头冲进了厕所!
“噗嗤……”王翦忍不住笑出声来。
旁边的王嫣也抿嘴偷笑。
转眼己过两年,如今王嫣也年满十二……
脸上童稚的气息逐渐褪去,愈发显得亭亭玉立。
王嫣完美继承了母亲的诸多优点,容貌与气质几乎与王翦毫无相似之处。
这两年过去,值得一提的是,她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害羞腼腆。
两年前,王嫣尚年幼,王翦总喜欢拿她和赵夜打趣。
每次都会把王嫣逗得满脸通红,而王翦却总是乐此不疲。
就连始皇“帝”见了,也会随口调侃几句。
那时候王嫣正处在敏感年纪,不再像孩童般懵懂无知,所以常会羞得面红耳赤。
可如今两年过去,玩笑听多了,脸皮也厚了,渐渐适应了这样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