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李斯、赵高三人担忧的是赵夜夺走了始皇的关注,并非畏惧赵夜当前的实力。¢第¨一?墈\书-旺¨ ·冕~沸\跃,黩?
他们心中都清楚,胡亥如今的地位,完全源于始皇的一念之间。
所以,他们真正的对手,唯有扶苏一人!
扶苏背后的势力有多强?
从学术角度来看,淳于越是当今儒学泰斗,地位不逊于李斯!
孟西白三族中随便一个家族的影响力都不输扶苏本人!
更何况还有为其所用的鹰犬——蒙家!
更别提扶苏为人宽厚,积威甚重,门下弟子遍布朝野!
彼时的大秦,还未经历动乱频仍的年代,也没有出现兄弟相残、逼迫父皇的局面。
因此,君臣父子之间的界限仍然清晰。
而始皇帝胸怀宽广,早年对扶苏更是放权极多。
扶苏当年己全面接触朝政,始皇帝更是亲自指导。
他并非虚位之人,在朝廷中握有实权。
与李斯当廷争执并不罕见,秦法的修订他也参与其中。
军权方面,始皇帝并未将扶苏排斥在外。
他对蒙家和孟西白三氏的亲近态度,实为始皇帝有意为之。
防范之举?
在那时根本无此必要。
因扶苏本就是公认的皇位继承人。,暁\税/宅′ \哽+辛.最*快+
性格宽仁却也果断刚毅。
满朝上下对他心悦诚服。
当时朝堂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扶苏的亲信,一类则是单纯办事的官员。
其余十七位皇子,在扶苏面前毫无竞争力可言。
胡亥命运的转折点,正是扶苏自己一手造成的错误。
当然,这也与扶苏势力过于庞大、部下心思不纯有一定关系。
但扶苏带来的压力始终存在。
李斯甚至坚信一点,只要扶苏低头认错,胡亥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面对扶苏,胡亥全无半分胜算,一丝一毫都没有。
没错胡亥不过是一个用来刺激扶苏的棋子。
所以最初,哪怕李斯成为胡亥的老师,也不愿替他出谋划策。
因为只要扶苏低头,胡亥必败无疑,除非扶苏坚持不妥协。
后来李斯才意识到,扶苏是真的宁死不低头!
再加上扶苏被逐出咸阳,随着离京时间越来越长,依附胡亥的人越来越多,胡亥似乎真有了一点机会。
这时,李斯才真正开始扶持胡亥。
而现在!
那个曾令人窒息的大哥要回来了!
相比赵夜带来的些许威胁,扶苏归来才是真正令胡亥感到不安的事情。,小!说-宅` -勉/沸′越\渎^
他活在大哥的阴影下太久,此前连一丝异心都不敢生起。
始皇帝一时决断,让胡亥成了刺激大哥的工具,却也因此让他尝到了权力的滋味,萌生了野心。
在这段扶苏远离咸阳的日子里,胡亥的野心如野草般疯长。
从最初恭谨小心,
到渐渐放松自我,
再到后来竟认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
首到如今,扶苏即将归来,胡亥慌了神。
人的转变总是循序渐进,若非始皇帝有意推动,胡亥恐怕仍在扶苏的阴影之下,甘愿做一条无所作为的闲鱼。
扶苏走后,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扶持下,第一次真正触碰到了权力。
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他沉迷其中。
他不再愿意放手。
若不是赵夜突然出现,胡亥的美梦恐怕还能延续很久。
因为赵夜的缘故,始皇帝对扶苏的不满并未积压过深。
所以才会有意召扶苏回朝。
“怎么办!两位先生!这可如何是好!”胡亥显得焦躁不安。
此时的他,就像一个偷走了主人果实的小人,在面对真正的主人归来时,满心惶恐,不知所措。
“消息确实吗?”赵高皱眉望向李斯。
李斯点头回应。
“不会有假,陛下己经拟定诏书,不久便会传出。”李斯低声说道。
赵高沉默不语。
如果真是这样,扶苏真的要回来了。
无论他是回来转一圈便返回陇西,还是选择留在咸阳,对胡亥而言都不是好消息。
“先遣散门客吧”赵高看向胡亥开口。
“日后公子一切开销,应当从简。”赵高并不指望胡亥能因此幡然醒悟。
但面对扶苏归来,即便无力抗衡,也总得做点什么。
很明显,想要正面斗倒扶苏几乎不可能。
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扶苏自身出错。
而在此之前,胡亥必须做出一些改变,至少让外人看来他尚有可取之处。
既然始皇己决定启用胡亥,那么只要事情尚未彻底失控,他便仍有机会。
但这机会,并非只属于扶苏或胡亥。
至少得表现得像样些。
李斯轻拍胡亥肩膀道:“不可妄言,不可妄动。”
本欲转身离开,却见胡亥满脸忧虑,只得叹了口气。
“不必太过担心。长公子归来并非易事。他在陇西的职责未卸,想留在咸阳绝不容易。”
“况且他手下势力庞杂,人心难齐。
看似强大,实则难以凝聚。稍有不慎,便可能被六国残余势力趁虚而入,陛下绝不会容许此事发生。”
扶苏虽势大,却不代表他稳赢。
倘若猜得不错,这次召其归咸阳,或许正是对他的考验。
而这场考验之艰难,远非胡亥所能比拟。
与此同时
王府校场之上。
王离身穿骑射服,策马奔驰。
一手持弓,一手搭箭。
飞驰之中挽弓搭箭,动作一气呵成。
咻——
箭矢破空而去,准确无误地钉入草人身上!
“彩!”
围观的侍卫与仆从齐声喝彩,气氛热烈。
在这个时代,“喝彩”二字果真是众人齐声高呼的意思。
王离扔掉手中的弓箭,随手交给旁边的仆人,随即跳下马背,快步跑到赵夜面前。
“小稚奴!我现在能在马上射箭了!”他脸上满是自豪,神情仿佛在等着旁人夸赞。
确实,在奔腾的马背上拉弓射箭并非易事。
马鞍与马蹬的出现,是全套马具继嚼头和缰绳后最重要的进步。
在尚未发明马鞍和马蹬时,骑者只能双腿夹紧马腹,靠手抓缰绳或马鬃来稳住自己,防止跌落。
这种方式并不牢靠。长时间骑乘容易疲惫,更别提在疾驰中使用弓箭。
而在近战中,骑手难以自如挥舞刀剑或长矛,稍有不慎,兵刃碰撞或挥砍失误便会使人摔下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