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灵异 > 让你交毕设,你上交核动力机甲? > 第三十一章 “甘泉计划”与质疑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从家乡回来后,夏辰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0*0-暁?税\蛧¨ +首¢发^

那场家庭聚餐虽然闹得很难看,但也算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

现在,再也不会有人敢在父母面前指手画脚了。

回到基地第三天,夏辰就给父母在市里买了套房子,装修、家具一应俱全,还请了个保姆。

父母一开始不愿意,说太浪费钱,但架不住夏辰坚持。

“以后不用看任何人脸色了。”

夏辰在电话里对母亲说,“好好享受生活就行。”

李翠花在电话里哭了,这次是高兴得哭。

家里的事情处理完,夏辰终于能专心工作了。

这一个月,他几乎住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攻克最后的技术难题。

催化剂改了十几个版本,反应器画了一堆图纸,预处理系统也调了无数次。

最难搞的是过滤膜。

传统的反渗透膜能耗太高,成本降不下来。

夏辰需要一种全新的膜材料,既要透水性好,又要能截住盐分。

他在系统里找了很久,终于看到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基于石墨烯改性的超薄复合膜。

价格不便宜,要20000情绪值。

夏辰查看了一下余额:165000。

机械臂项目给他带来了巨大收益,家乡那场闹剧也意外贡献了不少情绪值。

大舅一家的震惊恐惧,其他亲戚的目瞪口呆,还有后来各种议论传播,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情绪值。

【兑换【石墨烯改性超薄复合膜技术配方】需要消耗20000情绪值,是否确认?】

“确认兑换。”

【扣除20000情绪值,当前余额: 145000点。】

【兑换成功!获得完整的石墨烯改性超薄复合膜技术配方!】

技术资料瞬间涌入脑海。~白·马+书¢院~ `蕪*错+内.容-

这种膜厚度只有传统膜的十分之一,但性能是传统膜的三倍。

值了。

一个月后的今天,夏辰坐在电脑前,最后一张技术图纸终于完成。

“甘泉计划”的每个技术环节都搞定了。

他保存文件,拿起加密电话。

“陈院长,我是夏辰。

甘泉计划可以启动了。”

“你确定?所有技术都解决了?”陈卫国的声音有些激动。

“确定。

我需要开个会,把相关的工业集团负责人都叫来。

这事涉及面太广,必须让他们参与。”

“好,我马上安排。

你要见谁?”

“国家建设集团、国家能源集团,还有几个材料供应商。

另外,把院里几个老院士也叫上,让他们帮忙把把关。”

“明白。

三天后见。”

三天后,中科院会议室。

这个会议室能坐五十人,但今天只来了十几个。

这十几个人,每一个都是国家工业体系的关键人物。

陈卫国坐在一头,旁边几个白发老院士。

对面是国家建设集团总工王建华,五十多岁,皮肤晒得很黑,手上有茧,明显是工地出身。

王建华旁边坐着国家能源集团的李国强,四十多岁,戴眼镜,说话慢条斯理。

还有几个材料、装备企业的技术负责人。

夏辰进来,所有人都停下交谈,看向他。

“各位前辈,谢谢大家抽时间参加会议。~幻.想/姬+ ?勉_废`岳+黩`”

夏辰走到投影屏幕前,“今天要汇报的,是一个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项目——甘泉计划。”

他按下遥控器,屏幕上出现世界地图,干旱地区标成红色。

“淡水危机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西北等干旱地区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解决办法就是海水淡化。”

王建华皱眉:“海水淡化我们一直在搞啊,现在全国产能也有几百万吨了。”

“产能是有,但成本太高,规模太小。”

夏辰切换幻灯片,“现在海水淡化成本每吨要4—6元,建设周期长,投资巨大。

这样的成本没法大规模推广。”

李国强推推眼镜:“小夏,你想说什么?”

夏辰深吸口气:“我要提出的,是全新的海水淡化方案。

目标是:一年内建成千万吨级海水淡化工厂,将成本降到每吨2元以下。”

会议室安静了。

几秒后,王建华开口,声音里明显质疑:“小夏,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千万吨级?一年建成?”

他站起来,在会议室里走了几步:“我搞了三十年工程建设,从没见过这么疯狂的计划。

千万吨级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全国海水淡化总产能的五倍!”

“而且一年建成?”王建华声音大了,“普通火电厂从开工到投产都要三年。

你这个千万吨级的海水淡化厂,工程量比火电厂复杂十倍,你说一年建成?”

夏辰平静地看着他:“王总工,技术进步能改变很多传统认知。”

“技术进步?”王建华冷笑,“小夏,我不是质疑你的技术能力,但工程建设有客观规律。

土建要时间,设备安装要时间,调试运行要时间。

这些没法压缩。”

李国强也开口了:“小夏,我也得说几句。

千万吨级海水淡化,每天用电量是天文数字。

按现有技术,每吨海水淡化要3—4度电,千万吨就是三四千万度电,一年一百多亿度电!”

他推推眼镜:“这相当于一个大型火电厂的全部发电量。

而且这只是运行成本,设备投资更是无底洞。

你说要把成本降到2元以下,不可能。”

材料专家也加入质疑:“海水淡化的关键设备,特别是反渗透膜,我们现在主要靠进口。

千万吨级产能需要的膜组件数量是现在的几十倍,光采购就是大问题。”

“而且膜寿命有限,要定期更换,维护成本也是巨大开支。”

会议室里质疑声四起。

这些在各自领域干了几十年的专家,用经验和常识对夏辰的计划进行无情批驳。

陈卫国有些坐不住,想为夏辰说话,被夏辰眼神制止了。

王建华还在继续:“小夏,我知道你在机械臂项目上很成功,但那是实验室技术。

工程建设是另一回事,容不得马虎。”

“千万吨级工厂占地要几十平方公里,要建专门的港口、输水管道、电力设施。

光环评、土地审批就要几个月。

你说一年建成,开玩笑吗?”

李国强也点头:“建设周期确实是大问题。

而且就算建成了,运营成本也控制不住。

海水淡化是高耗能产业,除非解决能耗问题,否则成本永远降不下来。”

一位老院士也开口:“小夏,我们知道你很有才华,但这个计划确实太理想化了。

科学研究要严谨,不能光凭热情。”

面对这些质疑,夏辰一直保持平静。

等所有人都说完,他才开口:“各位前辈说得都有道理。

按传统技术路线和建设模式,这个计划确实不可能。”

“但是,”夏辰语气坚定,“如果用全新的技术方案呢?”

王建华摇头:“小夏,新技术不是万能的。

物理规律摆在那里,你总不能违背物理定律吧?”

“我当然不会违背物理定律。”

夏辰笑了,“但我能用更高效的方法利用这些定律。”

他看了一圈所有人:“各位前辈,我理解你们的谨慎。

几十年工程经验告诉你们,这个计划不可能。

但是,”

夏辰停顿一下,“与其在这里争论,不如请各位去我的实验室,看一样东西。”

王建华皱眉:“什么东西?”

“一套千分之一比例的海水淡化中试装置。”

夏辰站起身,“每天能淡化10吨海水,能耗只有传统技术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完全模块化设计,可以快速复制放大。”

会议室又安静了。

李国强率先开口:“能耗只有三分之一?怎么可能?”

“走吧,看看就知道了。”

夏辰向门口走去,“各位前辈,科学的魅力不就是不断打破‘不可能’吗?”

王建华和李国强对视一眼,最终跟了上去。

其他人也起身。

虽然内心充满怀疑,但作为技术人员,他们对新技术永远保持好奇。

即使这个新技术听起来再不可思议。

陈卫国跟在后面,心里有些紧张。

一行人走出会议室,向实验楼走去。

夏辰走在最前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