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大学的梧桐大道,金黄的落叶铺就了一层松软的地毯。+天+禧¨暁*说!王· ?首/发~
九月的阳光带着初秋的微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自行车铃声清脆,抱着书本的学生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青春特有的、略显嘈杂的蓬勃气息。李天蹬着一辆半旧的“永久牌”二八大杠,混迹在这股洪流之中。
他身上那件洗得微微发白的浅蓝色格子衬衫,是去年开学时在校门口小超市买的,价格不超过五十块。下身一条深色牛仔裤,膝盖处己经磨得有些发亮。脚上是一双普通的白色回力鞋,鞋边沾着点从工地旁经过时蹭上的灰尘。肩上斜挎着一个半旧的帆布书包,里面装着几本专业书和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这身行头,在2000年的大学校园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甚至带着点理工科男生特有的、不拘小节的“朴素”。
他的目的地是商学院的教学楼。新学期开始,他这位身价早己过亿、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年轻巨鳄,准时回归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学生”的身份。·x!j?w/x`s.w!./c\o.m`这个身份,是他刻意保留、精心维护的面纱,也是他庞大棋局中一枚重要的闲子。
“小老板”的标签
走进熟悉的阶梯教室,嘈杂的议论声扑面而来。
“哎,李天来了!”
“天哥!暑假生意咋样?你那几家火锅店是不是又赚翻了?”一个叫张伟的室友(绰号“老二”)笑嘻嘻地招呼,语气带着同学间惯有的熟稔和一丝善意的调侃。
“嗨,就那样呗,瞎忙活。”李天自然地笑了笑,笑容温和,毫无锋芒,带着点学生气的腼腆。他走到后排靠窗的惯常位置坐下,动作随意自然。
“天哥太谦虚了!”另一个室友插话,“校门口那家‘天味居’我去过两次,好家伙,排队排到马路牙子!这生意还叫‘就那样’?你这‘小老板’当得可以啊!”
周围的同学也纷纷附和,言语间充满了对校园创业“成功者”的羡慕和好奇,但认知也仅限于此——一个运气不错、开了几家生意红火火锅店的“小老板”。*s^h-a.n,s.h!a+n?y¢q¨.~c!o¨m.
没人会把他和那个在财经小报角落里偶尔出现的、名字相同的“天味餐饮集团”神秘掌舵人联系起来。
李天对此乐见其成。他需要这个标签,一个足够合理、又不引人过度关注的标签,来掩护他真实的商业活动和庞大的资金流动。他笑着摆摆手,岔开话题:“行了行了,老师来了,上课上课。”
讲台上,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开始讲授《宏观经济学》。李天迅速进入状态。他摊开笔记本,那是一本最普通的硬壳笔记本,内页的笔记却异常工整清晰,字迹遒劲有力,条理分明。
他听课专注,出勤率高得惊人。这不是为了学分(那对他毫无意义),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勤奋好学”的完美人设,更是为了给未来某些“超时代”的见解或决策,埋下看似合理的伏笔。
偶尔,当教授讲到“资源稀缺性与配置效率”时,李天会举手发言。他的发言并不张扬,语调平稳:“老师,关于资源配置效率,我有一点粗浅的联想。比如在餐饮供应链中,如何通过中央厨房的集约化生产,将分散的食材采购、初加工环节集中,减少中间损耗,优化物流路径,降低整体成本。这种基于规模化、标准化的资源重组,是否也符合经济学中关于提升配置效率的范畴?这种模式对降低终端价格、提升消费体验的传导机制是怎样的?”
他的发言角度新颖,结合了看似“小老板”的实践,又紧扣理论核心,逻辑清晰。教授眼睛一亮,赞许地点点头,顺势将话题引向更深入的讨论。同学们也投来佩服的目光——李天这个“小老板”,还挺有想法!
没人知道,他口中那“粗浅的联想”,正是支撑他庞大帝国运转的核心命脉,其复杂程度远超课堂讨论的范畴。这恰到好处的“专业闪光点”,既维持了优秀学生的形象,又为未来可能的“惊人之语”做了铺垫。
他的考试成绩永远稳定在班级前15%,既不出挑到引人瞩目(如林薇那样的学神),也不至于平庸。这是一个精心选择的位置——一个勤奋、有想法、学业中上的“创业小老板”,完美地融入人群,毫不突兀。
如果说教室是身份的掩护,那么滨海大学老图书馆那散发着淡淡樟脑味和旧书气息的幽静角落,则是李天真正的思维战场。
他几乎每天都会在这里泡上几个小时。位置固定在二楼经济阅览室最里侧、靠窗光线稍暗的那个卡座。
桌上,摊开的不是专业课本,而是诸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彼得·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甚至还有英文原版的《华尔街日报》合订本(他托人订阅的)。
这些书籍的深度和广度,早己远超一个大三学生的需求范畴。他阅读速度极快,目光锐利,手指无意识地在书页上划过,仿佛在汲取着无形的力量。偶尔,他会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下一些关键词或公式,笔迹潦草而有力,与课堂笔记的工整判若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