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官要几个?大的十五文,小的十文。/6`1!看′书*网^ ?已′发_布`最*新!章.节¨”老伯道:“要是买两个,给您一个便宜价,二十二文。”
“要两个,这是钱您收好。”卫长昀掏出铜板递过去,“麻烦您用油纸包一下。”
“得嘞,我这就给您装。”老伯麻利接下钱,揣好后,直接用手把红薯装进折好的纸袋里。
卫长昀接过来,向老伯道谢,捧着两个红薯跑回姜宁身边。
姜宁见他过来,立即把伞面仰起一些,看着他钻到伞下。
“给。”卫长昀把红薯捧到他面前,“拿着暖暖手。”
姜宁伸手去接,目光扫过他肩头的雪,“都给我啊?”
卫长昀重新拿了伞,“两只手。”
姜宁忍不住笑出声,强行把其中一个塞给他,“我这样捧着就好,哪用得着两个。”
卫长昀啊了声,就见姜宁已经在剥皮。′如^文-网^ ^首?发·
红薯烤熟后的果肉是橙红的,中间还有流心,松软的肉被掰开,香甜的味道立即散开,诱得人食欲大开。
姜宁一向爱吃这些,偶尔还自己丢几个土豆、番薯到灶孔边的灰里埋着,一顿饭做完,差不多就熟了。
低头咬了口,软糯的口感绵绵的,暖烘烘的,身上也跟着暖和了。
姜宁举起手,递到卫长昀嘴边,“你也尝尝,还挺好吃的。”
卫长昀自然低头咬了口,“下回想吃再来他家买?”
“随缘就好,总不至于为了口吃的跑这么远。”姜宁等他咬完,立即缩回手,“再说了,我自己也能烤。”
卫长昀笑道:“是,你烤得不比这个差。”
姜宁理所应当地点头,“那是当然。”
卫长昀撑着伞,留意着他的脚下,不时提醒或者拉他一把,等一路走到家门口,姜宁手里的红薯早就吃完。?k,s·w·x*s_./o?r.g^
“嗳,到家了,把伞收了吧,这雪——”姜宁拍拍手,转头去和卫长昀说话,便见他肩头湿了一片。
要不是有披风挡着,都该浸到衣服里去。
卫长昀把伞立在一边,解下披风搭在臂弯里,“不要紧。”
姜宁抿唇,抬眼盯着他,见他眼里笑意,心里一软又有些闷,“明天去买两把大点的伞。”
“听你的,明天就去买。”卫长昀牵起他手,“难得一起回来,看看幼安去。”
算算时间,孩子的百日宴快到了,也就是除夕前一日。
到时候得安排抓阄的东西,还有一些百日礼。
尽管有朱红和春娘、方管家一块张罗,但为人父亲,总不能一点都不过问吧。
“百日宴上抓阄的东西,你打算放什么?”姜宁和他并肩走在廊下,好奇问了句,“我还未想好。”
抓阄时,每个人只能放一样东西,所以得选。
姜宁倒是想直接把一锭银子上去,这样一手抓财一手抓健康,反正猜都猜得到朱红一定会放平安锁。
“我以为你会放一枚铜板。”卫长昀对姜宁太过了解,“或者是一个储钱罐。”
姜宁无语地看他,“我是那样的人吗?”
卫长昀挑眉,“看来是我猜错了,不过我放的东西没什么新意。”
“没什么新意你也说说看。”姜宁懒得理他的调侃,追问:“不会你也没想好吧。”
“前一阵路过书斋,原本是想看看有什么书适合给小小、小宝平日里自学,却买了一支笔。”
卫长昀一直都有闲时路过书斋进去看两眼的习惯,“到时抓阄,便放一支笔。”
闻言姜宁立即明白他的用意,若是以文房四宝或者书为主,便是想让孩子走他的老路,与他一样以科举为径,步入仕途。
然而换成了一支笔,便不一样了。
提笔能写文章亦能作画,再广泛一些,还能记账、写戏文,不受限于读书科考,只想他笔下所写是心中所想。
“那我放一锭银子,是不太好。”
姜宁低咳一声,“太爱财了。”
“并无什么不妥。”卫长昀虚扶了他一下,等上完台阶才道:“有财方能人心安定。”
说话间,他俩走到了内院,正欲先回房换身衣服,就见春娘抱着孩子过来。
春娘向他俩颔首示意,“大人、东家,你们一回来小桃就跟我说了,我想着难得你们一起回来,时辰又早,便把小少爷抱过来,怕你们惦念。”
姜宁伸手去接,“谢谢春娘,想得这么周到。”
春娘道:“不敢不敢,只是我该做的,小少爷已经是难得的好照顾了。”
卫长昀看眼姜宁怀里的幼安,“外面风大,孩子我们待回房里,你先回屋吧。”
“是。”春娘微微躬身告辞,“才喂了羊奶,大人和东家缓些时候才喂。”
姜宁怕外面风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