噘嘴,瞥他一眼,“每回想要跟你卖个关子,你都能猜到,好没意思。^w\a.n\o¨p+e~n¨.?c-o!m!”
卫长昀失笑,翻了一页书,不跟他说笑,“那我下回先问你是什么事。”
“算了,猜到就猜到,反正最后也是要告诉你。”姜宁抬起胳膊撑住脑袋,“我想去看看州府的食肆、酒楼和茶馆都是什么样,再改良改良咱们得店。”
“是想开大一点的铺子?”
“不全是,不过学习经验也是很重要的一课,不是吗?”
从卖零食到小吃摊,再到现在的食肆,都是他们自己琢磨的,还有姜宁从爸妈那儿看来的一些经验,如今已经是勉勉强强了,总是得多学、多看人家怎么做的,才能更适应。
姜宁好奇问:“州府是什么样?”
卫长昀微怔,摇了摇头,“我也未去过,但书上和老师说的都极为繁华,处处是人,车马喧闹、灯火如昼,想必一定是处好地方。”
“你知道长安、汴京和金陵吗?对了,还有北京。¨零?点-看\书` `更`新,最_全?”姜宁眼睛一亮,托脸好奇问道:“我在书里看过一些描述,仿佛九天阊阖、万国来朝,有一个特别伟大的诗人写过一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还有一种画面表达的工具,就是影视,很多有想法的人,靠着文字和那些古画的信息,把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信息呈现出来,特别震撼。”
房间里很安静,只有他们俩说话的声音。
姜宁声音放低一些时,没了平时的清亮,却多了一些柔软和清润。
听着很舒服,柔柔的。
卫长昀听到长安、汴京和金陵、北京,心中亦是生出一些好奇,“万国来朝。”
他不由随着姜宁的描述,去想象那样的盛世景象。
“我相信州府应该也差不多。”姜宁一脸憧憬,“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看到了!”
他还是有些好奇,“燕朝的历史里,真没有长安或者金陵、汴京吗?”
“是有一个长安,但已是数百年前的事。~d¢i.y-i,k¨a*n~s\h~u-.+c′o+m?”
“哇!真的有长安啊?那去了州府,或者京城,是不是有古画,可以看看是不是一样?”
“这里有书,你可以先看看。”
卫长昀从一旁书架上,抽出一本书递给姜宁。
姜宁接过来,看了一眼书名,坐在一旁认真地翻开来看。
两个人在一起看书,向来不怎么喜欢说话,偶尔一两句,大多是姜宁问卫长昀不解的地方。
直到夜深,房里的灯才吹灭。
-
这场雨又下了好几天,路面都是湿漉漉的。
食肆的生意不如平时好,但每日也有一二百文进账,好歹是不亏本。
姜宁倒不气馁,反正闲的时候就当休息了,还能多跟卫长昀待一块,或者陪陪朱红,再跟小小、小宝一起玩。
要不是下着雨不方便,他得去顾苗那儿,或者回村里赵秋家去一趟,串串门。
食肆收得早,姜宁把东西顺进家里的厨房,又往灶里塞了不少柴火,加满一锅水。
朱红正好看见,“你烧水是要洗澡吗?”
姜宁点头,“这几天下雨,可天还是热,黏黏糊糊的,难受得很。”
他看一眼朱红,“阿娘,你放着吧,晚上就把这些热一热,不用再做了。”
“那全都是热菜,我一会儿弄个拌黄瓜。”
朱红看眼桌上的菜,都是今天炒的,倒是新鲜,“加点醋,酸得下饭。”
姜宁“嗯”了声,便回了房间。
卫长昀看他进来,抬了下头,“要不明日歇一歇?”
“要是今晚雨不停,等会儿就先把旗标挂出去,这样大家伙也不用过来吃闭门羹。”
姜宁一边擦头发一边往床头走,从柜子里拿出钱罐。
“不同颜色的旗标表示不同的意思,也只有你想得出来。”卫长昀低头又去看书,“但好用。”
“好用就行,不然我们家食肆位置偏,遇到不开的时候跑来,结果不营业,次数多了,容易积怨,打差评。”姜宁坐在凳子上,数着钱罐里的铜板。
镇上没有钱庄,所以一直都是用的铜板。
在镇上用倒是没什么不方便,大家都是做小生意的,不会动辄一两银子、十两银子这么贵。
只是去了州府不同,州府可是大地方,物价都不一样,首先从住的客栈来说,那大半个月的时间,没有银钱必定是住不起。
姜宁一边数钱,一边琢磨去易安楼一趟,兑点银子带身上,一是方便,二是有备无患。
“长昀,我算了一下,咱们现在积蓄有二十三两,这是之前攒下的,还有苗哥儿给的分红、分利。”
姜宁转过身,看向卫长昀,“过几日天晴一些,我去易安楼看看苗哥儿或者秦掌柜在不在,咱们把二十两都换成银锭,其他的还留着铜板,去州府时,带十两银子,你说够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