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两,已经比寻常人家好多了。/第\一_看_书`网~ .无~错,内¢容·
要不是想搬去镇上,姜宁这个冬天都不打算起早贪黑去摆小吃摊,准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休息一下。
乡下就是这样,春夏秋都忙,到冬天家家户户都窝在家里烤火,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
炉子里的火,烧得好的,一个月都不用重新生一回。
“所以,不用这么累。”卫长昀偏过头看姜宁,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姜宁脸上没什么肉,下巴尖尖的,显得眼睛更大。
“我们可以晚一些再搬到镇上,正好天也暖和。”
闻言姜宁抿了抿唇,明白他的意思,“那干脆我们去打个炉子吧。”
南方用炕不现实,毕竟还没冷到那个地步。
但炉子得做,家里有一个炉子可暖和得多,还能在上面吃火锅、烤糍粑、烤橘子吃。
“之前说的那种炉子吗?”卫长昀拿着勺,在锅里搅了一圈,再往里放上菜。\求!书?帮_ ·最,新-章.节·更/新¢快^
“对,不过得去铁匠铺定做,一会儿先画出来,去摆摊时候顺道找铁铺。”
姜宁掰着手指道:“对了,得弹几床新的棉花,还有冬衣。”
要是能做热水袋就好了,可惜做不了。
“要不要问三叔、赵叔他们家要不要做?一起的话,到时候三叔家的驴车能顺道带回村里。”
卫长昀把锅盖重新盖回去,“也能方便些。”
“那晚些时候去问问,正好秋哥儿找我呢。”姜宁站起来,“我去洗漱,把头发扎一扎,不然一会儿阿娘看了我这样,又该说了。”
披头散发,不像样子。
卫长昀失笑,“锅里有热水,打了热水去。”
“晓得的。”姜宁答应了句,出去拿了盆回来,打了热水,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水出去了。
早上吃过早饭,把糯米饭和二十罐辣椒一起装上,趁着天色将明,一起往镇上赶去。?d+i!n¢g·d*i′a?n^t¢x′t\.′c!o!m-
等走到镇上,身上也热乎了。
趁着暖和,把摊支开,又把炉子里的炭烧起来,放到糯米饭的陶盆下,这才在摊后坐下。
糯米饭是热乎的主食,加上姜宁给的量足,倒是卖得快。
不到中午就卖得差不多,辣椒也没剩下几罐。
合计了一下,怕一会儿去铁铺耽误时间,他俩一人吃了碗糯米饭,就把摊收了,直接去铁铺。
“师傅,我们是想来打个东西。”
姜宁站在门口,没看到人,便朝里探头喊了声,眼睛扫了一圈门口的铁器。
烟管不知道能不能打出来,他记得小时候有些家的烟管是那种很厚的,不是后来薄的那种。
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用陶管了,就是太沉。
“谁啊?要打什么?”
姜宁听到这粗犷的嗓门,愣了一下,转头和卫长昀对视一眼。
“打炉子。”卫长昀从背篓里拿出画的图纸,“这是自己画的图,劳烦您看下能不能打。”
铁铺自然能打炉子,不少有钱人家都会打一个炉子,用来烧东西或者取暖。
各式各样的都有,大的小的也都有。
大的取暖,小的点香。
“什么炉子还得你们画图?我干这行二十几年,什么炉子没见过,拿来看看。”
铁铺老板人长得高大,一看胳膊和肩背就是有力气的人,不然也干不了铁匠的活。
卫长昀把图纸递过去,“是这样的,都标注好了配件,您看看。”
铁铺老板拿到图纸,乍一看没什么稀奇的,再一仔细看可就不对了。
这样式的,还真没见过。
炉子结构不复杂,上面一块铁板,中间一个桶状的炉子,上下不封口,内里是能烧火的陶桶,下边是铁网。
最下面一个铁抽屉,装炭灰的。
“铁板这两个孔,是做什么用的?”铁铺老板指了一下,一个在边上,另一个在正中间。
“排烟用的,跟烟囱一个作用。”姜宁解释道:“不排烟,都聚到屋里了容易出事。”
一氧化碳中毒,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从小家里烧炉子的时候,都不会把窗帘、窗户关得严严实实,至少门上的窗户是要开条缝的。
“炉子中间那块,像一个鸭嘴的地方,就连这一块?”
“对,从侧面连起来,这样中间那个口能往里加炭和柴。”
“那这个口就是要有一个盖吧。”
“盖子大一点,能盖住口就好。”
铁铺老板皱了下眉,“你这铁管不好弄,尤其这么长一节,费劲儿还费钱,我给你打了,你也得花冤枉的,县府能便宜些,不过来回一趟路费也不少,沉得很。”
姜宁犹豫地看了看卫长昀,心想自己的炉子梦不会破碎了吧。
“这样,能打,半个月后你来拿,不过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