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捷克式轻机枪的拆解与测绘工作逐渐深入,莫兴华和苏婉对这种精密武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
然而,越是深入,他们便越发清晰地认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并非仅仅是加工工艺的精密度,而是更加基础、更加根本的材料瓶颈!
在系统【材料科学初级分析与优化】模块的辅助下,苏婉对捷克式几个关键零件的金属成分进行了初步的土法分析(通过观察火花、酸蚀反应、比重等原始方法,结合系统提供的理论数据),结果正如莫兴华所预料的那样——捷克式所用的钢材,远非他们目前依靠土法冶炼所能生产的普通碳钢可比。
“莫大哥,根据初步分析,捷克式的枪管,含有一种特殊的合金元素,应该是铬和钼的复合钢。这种钢材不仅硬度高、韧性好,而且在高温高压下能保持极佳的强度和耐磨性,这对机枪的枪管寿命至关重要。”苏婉拿着一份简陋的分析报告,脸色凝重。
“还有这复进簧和击针簧,它们的弹性惊人,即便在高速往复运动和剧烈冲击下,也几乎不会发生塑性变形。这说明它们是特殊的高弹性弹簧钢,含有硅、锰等元素,并经过极其精准的热处理。”
莫兴华点了点头,眉头紧锁。`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这些,正是他前世最熟悉的特种合金钢,是现代工业的基石。
然而,在1940年初的晋西北根据地,这种钢材的自主冶炼,无异于痴人说梦。
“枪管钢和弹簧钢……这确实是两大拦路虎啊。”莫兴华喃喃自语。
山洞兵工厂目前依靠王大锤改良的土法炼铁炉,勉强能够冶炼出一些质量尚可的碳钢,勉强能用于制造炸药包和手榴弹的壳体,以及一些非承力或非关键的枪械部件。
但要达到捷克式枪管对高强度、高韧性、耐磨蚀的要求,或者弹簧钢对高弹性、高疲劳强度的要求,几乎不可能。
核心难题在于:根据地完全缺乏生产这些合金钢所必需的合金元素矿产资源(如铬矿、钼矿、钒矿、镍矿等),也缺乏能够精确控制合金成分、清除杂质的现代化冶炼设备(如电炉、真空炉),更没有能够进行精密热处理的工业级温控设备。
“莫师傅,难道……这捷克式,咱们真的造不出来?”王大锤在一旁听着莫兴华和苏婉的分析,老脸上也露出了深深的忧虑。
他这辈子打铁,也从未接触过如此“刁钻”的材料。
“不!”莫兴华斩钉截铁地摇了摇头,眼中迸发出不屈的光芒,“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没有材料,我们也要想办法去搞来!”
他知道,指望根据地凭空变出顶尖的合金钢是不现实的。′d,a~w+e/n¢x?u/e¨b/o`o!k-._c·o′m*
他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勉强替代或提升材料性能的方案。
应对方案探索,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步都充满血汗与未知:
1.“逆向工程”式利用与“废物利用”——主要材料来源:
这是莫兴华认为最现实、也最具潜力的途径。他提出,既然无法自主生产,那就从敌人手中“抢”!
“日寇的枪炮,他们的坦克,他们的汽车,甚至他们的一些工业设备,里面肯定含有大量的高品质钢材!”莫兴华眼中闪烁着精光,“我们应该更广泛地搜集战场上日军受损重武器(如被炸毁的火炮残骸、机枪的坚固部件,特别是枪管、弹簧等)、或重型车辆(如被击毁的坦克或装甲车残骸、汽车发动机,这些内部部件往往是合金钢)中的材料。这些东西经过战斗损坏,或许不能首接使用,但其核心材质,很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合金钢!”
他设想,可以利用土法切割和锻打,从这些废弃的“洋铁疙瘩”中,尽可能地提取出一些可用于捷克式关键零件的“合格边角料”。
例如,日军炮管断裂后的残段,虽然不能修复成完整炮管,但其材质却是难得的高强度合金钢;日军坦克的履带连接销、弹簧部件,也可能含有稀有合金元素。
这些都需要巨大的工时和精力去拆解、切割和加工,但每一小块得来的“洋钢”,都将是兵工厂最宝贵的财富,其价值远超普通铁料。
2.土法冶炼的极限尝试——辅助性材料改良:
莫兴华指导王大锤对炼铁炉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改造。
他们利用缴获日械中的耐火砖,重新砌筑炉膛,力求提高炉温和隔热性能。
同时,利用盘龙峪水力带动更强劲的风箱,为炉膛提供更充足的氧气,以期在冶炼过程中尽可能地提高碳的燃烧效率,并减少杂质。
苏婉也尝试分析根据地能够获取的一些特殊杂质矿石或稀有金属伴生矿物。
她提出,可以尝试在冶炼过程中,少量添加一些可能含有镍、钴、锰等元素的矿石碎块。
例如,李云龙上次为了换取“攻坚炸药包”而送来的那几块“天外陨铁”,莫兴华推断其主要成分是铁和镍,虽然量极小,但可以作为珍贵的添加剂进行试验。
他们尝试用这些土法改良的钢料,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性冶炼和锻打。
其目的并非首接生产枪管钢或弹簧钢,而是希望至少能在硬度、韧性、耐磨性、甚至少量改善抗疲劳性上有所提升,使其达到能够勉强用于一些次要枪械部件或试验性零件的标准。
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炉子屡次出问题,钢料屡次报废,但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弥足珍贵。
3.技术储备与人才培养——弥补材料不足的工艺创新:
在材料短期无法突破的领域,莫兴华也开始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和工艺创新。
他指导苏婉和王大锤,研究一些能够弥补材料不足的工艺方法。
例如,在无法获得优质弹簧钢的情况下,如何设计更合理、更简单的弹簧结构,或者通过多股钢丝(即使是普通高碳钢丝)缠绕等方式,提高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同时,对零件的尺寸和结构进行优化,使其在有限的材料性能下,也能勉强满足功能需求。
这场围绕着“枪管钢”和“弹簧钢”的材料攻坚战,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战役。
它考验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根据地军民的毅力、智慧和对胜利的渴望。
莫兴华知道,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失败,都将成为他们迈向捷克式仿制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而这场材料的较量,也必将是“莫氏军工”向更高级工业迈进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