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超级黑火药的生产问题后,莫兴华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两项新的技术攻关之中。.d~i\n·g^d?i_a*n/k′a.n.s¨h!u~.~c+o*m¨
一项是改进手榴弹的壳体和引信,以进一步提升其威力和使用的便捷性。
另一项则是攻克7.92mm毛瑟步枪弹的复装技术,解决八路军部队最迫切的弹药需求。
首先是手榴弹的改进。
之前的莫氏竹筒手榴弹,虽然威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
比如,竹筒外壳的强度有限,在爆炸时容易碎裂成不规则的破片,杀伤效果不够稳定。
而且,竹筒也容易受潮变形,影响手榴弹的储存和使用寿命。
更重要的是,拉火引信虽然简单可靠,但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比如近距离投掷或者诡雷应用时,其延时点火的特性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莫兴华的目标,是研制出一种采用金属外壳、并且具备碰炸引信功能的新型手榴弹。
金属外壳的来源,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从日伪军据点缴获的废弃罐头盒、薄铁皮桶等。′E~Z/小-税_徃* _芜′错\内.容!
这些铁皮虽然厚度不一,材质也参差不齐,但经过简单的裁剪、冲压和焊接处理后,完全可以用来制作手榴弹的壳体。
金属壳体不仅强度更高,爆炸时产生的破片也更加均匀致命。
莫兴华利用系统商城兑换的小型手动冲压机图纸,指导王大锤和两个学徒,费了不少力气,终于打造出了一台简陋但却能用的手动冲压设备。
他们将收集到的铁皮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然后利用冲压机将其冲压成两个半球形的壳体,再将两个半球形壳体边缘对齐,用土法焊接的方式将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密封的球形或卵形弹体。
弹体的一端,预留出装药和安装引信的螺纹接口。
这种铁皮手榴弹的制作工艺,比起竹筒手榴弹要复杂得多,对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工具的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莫兴华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k/u`n.l,u^n.o*i*l,s\.¨c·o+m·
而比制作金属壳体更具挑战性的,则是碰炸引信的研制。
碰炸引信,顾名思义,就是在手榴弹碰撞到目标时瞬时引爆,无需延时。
这种引信结构更加复杂,对起爆药的敏感度和安全性要求也极高。
莫兴华从利用自己前世的知识,找到了一些关于氯酸钾系击发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这种击发药对撞击和摩擦非常敏感,理论上可以用来制作碰炸引信的起爆药。
但如何将其安全可靠地应用到手榴弹引信中,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苏婉再次发挥了她化学天才的本色。
她仔细研究了氯酸钾系击发药的化学性质和起爆原理,结合莫兴华提供的简易碰炸引信结构示意图,开始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她设计了一种利用惯性击针和弹簧复位装置的简易碰炸机构。
手榴弹在投掷出去、碰撞到目标时,引信内部的惯性击针会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克服弹簧的阻力,撞击涂有氯酸钾击发药的火帽,从而引爆主装药。
为了保证安全,她还在引信的外部设计了一个保险销,只有在投掷前拔掉保险销,击针才能自由活动。
这个设计听起来简单,但实际制作起来却困难重重。
击针的材质、重量、行程,弹簧的弹力大小,火帽的敏感度,保险销的可靠性……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经过精密的计算和反复的试验。
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过程。
氯酸钾击发药的性质极不稳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有一次,在进行引信撞击试验时,由于击针的行程没有控制好,导致少量击发药提前引爆,幸好装药量极小,只是发出了一声清脆的炸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也把苏婉和莫兴华吓出了一身冷汗。
莫兴华多次劝说苏婉放弃这个危险的项目,或者至少让他来承担主要的风险。
但苏婉却异常坚持。
她知道,碰炸引信对于提升手榴弹的实战效能至关重要。
而且,她也从这种充满挑战的科研攻关中,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她仔细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改进了实验方法,加强了安全防护措施,然后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新的试验之中。
她的执着和勇敢,深深地打动了莫兴华。
他不再劝阻,而是选择与她并肩作战,利用自己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系统提供的辅助功能,为她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改进,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简易碰炸引信,终于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铁皮手榴弹的壳体生产,也在王大锤和两个学徒的努力下,逐渐走上了正轨。
虽然产量不高,外观也有些粗糙,但比起竹筒手榴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第一枚装填了超级黑火药、采用铁皮外壳、并安装了简易碰炸引信的新型“莫氏铁拳手榴弹”样品摆在工作台上时,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期待。
这枚凝聚了众人心血的手榴弹,能否在接下来的实弹测试中,展现出令人惊艳的威力呢?
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这个不起眼的山洞兵工厂里,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