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李承乾则带领科研团队,在工部设立了一个临时实验室,专门用于测试不同技术标准下的设备兼容性。,p^f′x·s¨s¨..c*o¨m?他们发现,大唐传统的铜铁冶炼工艺虽然精细,但在某些高精度部件的制造上仍显粗糙;而外星材料虽轻盈坚固,却难以大规模复制。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李承乾在一次实验失败后说道,“既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技术,也不能固守旧有模式。”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融合两种工艺,利用大唐工匠的经验改进外星设计,同时引入外星的测量工具提升精度。经过数十次调整,终于成功制造出一款能够适配双方标准的能源转换器。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一个新的危机悄然浮现。
某日清晨,房凝雪接到一封急报:外星代表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无意间提及大唐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却被部分士族误认为是在影射皇权,引发了轩然大波。+看·书¢君· ′追′蕞.芯!章·踕^
“这不仅仅是误解。”她在回信中写道,“这是深层次的文化冲突。我们必须提前做好预案,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为此,她召集了一批熟悉大唐历史与社会结构的学者,与外星代表共同编写一份《文化交流指南》,内容涵盖礼仪、称谓、权力结构等多个方面,并附带常见误解的对照表。
当这份手册正式发布时,朝堂之上仍有反对之声,但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并不在于技术或资源,而在于如何跨越思想的鸿沟。
夜幕再次降临,房凝雪坐在灯下,手中拿着最新的沟通记录。她看着那些略显笨拙却日渐流畅的对话,心中涌起一丝欣慰。
“你觉得,我们真的能做到吗?”李承乾走进来,轻声问道。
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只要我们不停止尝试。,微.趣~小`税_ ¨已^发*布_蕞*歆′璋/洁!”
他沉默片刻,忽然伸手将烛火调暗了些,光影摇曳中,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那么,下一步呢?”
房凝雪合上手中的册子,嘴角微扬:“下一步,是让他们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合作的表面。”
她站起身,走向窗边,夜色中,书院的灯火依旧明亮如初。
第229章 解决挑战
房凝雪将手中的册子轻轻合上,目光落在窗外书院的灯火上,仿佛那些微光中藏着无数未来的可能。李承乾站在她身后,沉默片刻后低声开口:“下一步,是让他们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杜知远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殿下,房大人,研究院有新的消息。”
房凝雪转身示意开门,门开时,杜知远神色凝重地走入,手中拿着一卷密函,“外星代表伊瑟尔提出希望召开一次联合会议,商讨如何解决目前的沟通与技术标准问题。”
“时机正好。”李承乾道,“我们也不能再拖了。”
次日清晨,礼部大殿内,大唐与外星文明的专家团队齐聚一堂。房凝雪坐在主位,目光扫过两侧的学者、工匠和外交使节,缓缓开口:“昨日我已与伊瑟尔交流,他愿意配合我们共同制定一套沟通机制和技术标准。接下来,我们需要分头行动,确保每一步都落到实处。”
会议持续至午时,最终决定成立两个专项小组:一是“跨文化理解组”,由精通语言、礼仪与社会结构的大唐学者组成,负责梳理双方文化差异并制定《文化交流指南》;二是“技术协调组”,由工部工匠与外星工程师共同参与,目标是找到兼容双方工艺的技术路径。
数日后,《文化交流指南》初稿完成,内容详尽,涵盖礼仪规范、权力认知、称谓使用等多个方面,并附有常见误解对照表。而技术协调组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多次试验后,终于成功制造出一款能够适配双方标准的能源转换器。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为了验证新建立的沟通机制是否有效,房凝雪决定组织一场公开研讨,邀请大唐士族、学者与外星代表共同参与。研讨会上,一名士族提问:“你们外星人如何看待我大唐的皇权?”
伊瑟尔听后微微一顿,随后通过翻译器回应:“我们认为,权力如同星辰,应当围绕秩序运行,而非随意偏移。”
此言一出,场中顿时安静下来。几名年长的士族皱眉沉思,而年轻的学子们则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房凝雪见状,适时补充道:“正如你们所见,他们并不否定我们的制度,而是以他们的视角去理解它。我们不必强求认同,但可以寻求共存。”
会后,士族们的反应出乎意料地温和,甚至有人主动向伊瑟尔请教关于宇宙运行的理论。这一转变让房凝雪意识到,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与耐心,文化之间的鸿沟并非不可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