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刚落,便有一名老臣皱眉起身:“房姑娘此言虽有理,然此举恐过于激进。?5/2.m+i¨a*n?h?u^a+t^a+n_g·.\c¨o-m/传统六艺乃立国之本,若贸然增添陌生学科,恐令学子分心,反失根基。”
另一名大臣也附和道:“不错,且宇宙科学、外星文化,听来玄妙,实则虚无缥缈。学生若沉迷于此,岂不荒废正业?”
房凝雪并不着急反驳,而是翻开手中一册简报,朗声道:“诸位可曾知,前日研究院已有三位年轻学者成功复刻出外星能源转换装置的核心部件?这三人皆出自国子监,皆因对外星科技感兴趣,才主动钻研,如今已有成果。”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者,诸位是否还记得,去年科举殿试中,有学子引用《山海经》与西域见闻作答,被批离题万里。而今,外星文明的到来,正是我们重新审视‘天下’之时。*d?u/a.n_q¢i/n-g-s_i_.¨n`e¨t.若仍固守旧学,不求变通,恐怕难应未来之需。”
几位老臣面露沉思,却仍有迟疑。李承乾适时开口:“诸位所忧,我也曾虑及。但正如房姑娘所言,变革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新课程不会取代原有科目,而是作为补充,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若试行一年,效果不佳,也可调整方向。”
最终,经过一番讨论,朝廷决议先在长安、洛阳、扬州三地的高等书院试点新课程,并由礼部牵头,联合研究院与外星文明代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
数日后,礼部发布公告,宣布将在各书院设立“星际探索基础”“异域文化概览”等课程,并邀请曾在交流活动中接触过外星文明的学者担任讲师。消息一经传出,书院报名人数激增,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咨询,希望他们能在新时代中抢占先机。?兰_兰+闻^学_ ?已?发¢布+最`欣¨蟑!踕+
与此同时,房凝雪亲自前往国子监,召集各地书院院长,商讨具体实施方案。她提出,课程内容应从最基础的天文观测、星球结构讲起,逐步深入至外星文明的社会形态与哲学思想。同时,她还建议引入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实践,而非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一位书院院长担忧道:“可目前并无合适教材,如何授课?”
房凝雪早有准备,取出一份由外星文明提供的基础资料汇编,递给众人。“这是他们整理的基础知识点,我们可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大唐学子的教材。此外,研究院也将派遣专家协助教学,确保课程质量。”
会议结束后,李承乾低声问她:“你觉得,这次能成吗?”
房凝雪望向窗外,一群孩童正在院中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会比我们想象得更快适应。”她轻声说。
不久后,第一批新课程正式开课。课堂上,学生们围坐在投影屏前,观看外星文明展示的星系图谱,惊叹于浩瀚宇宙的壮丽。而在另一间教室里,一位学者正讲解外星语言的基本构成,试图用简单的象形符号帮助学生理解。
起初,确实有人跟不上节奏,甚至觉得晦涩难懂。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这些新知识产生兴趣,甚至自发组织讨论小组,研究外星文明的文化特征与科技原理。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某日,一位书院先生匆匆赶来禀报:“房姑娘,不好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传统天文学说,认为古人对星辰的理解有误,甚至有学子因此与老师发生争执。”
房凝雪闻言,眉头微蹙。她早料到新旧观念的碰撞不可避免,只是没想到会来得如此迅速。
“带我去看看。”她说。
到了书院,只见几名学生正围着一张星图争论不休。
“你们怎能质疑祖宗之学?”一位年长的夫子怒道,“张衡、一行和尚所传之术,皆有实证,岂容妄议!”
一名少年挺身而出,声音坚定:“可是先生,外星人说我们的星图只是局部视角,真正的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广阔。如果我们不去验证,又怎知古人之说是否全然正确?”
房凝雪静静听完,走上前,温和地说道:“同学们,质疑并非坏事,但我们要学会尊重前人智慧,同时也要敢于探索未知。古人的观察虽有限,但他们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今,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她转向那位夫子,拱手道:“夫子,您是否愿意尝试将传统天文学与新知识结合教授?或许,这样既能保留精髓,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夫子沉吟片刻,终是点头:“老朽愿试试看。”
这场风波过后,房凝雪意识到,教育革新的挑战远不止于课程设置,更在于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权威与创新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