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凝雪不恼,反而恭敬地行礼:“老大人,可否请您讲讲您当年治好的最难的一例病案?”
老御医一愣,随即捋须道:“那是贞观初年,有个妇人产后大出血,我用了三味草药配伍,加上艾灸,才救回来。~微*趣¢晓!税*蛧′ _首,发+”
“那三味草药能否写下配方?”她趁机引导。
老人迟疑了一下,还是点头答应。
就这样,在她的推动下,一本前所未有的《大唐医典》渐渐成型。
不仅收录了传统中医理论,还加入了现代急救知识、外科手术技巧、护理规范等内容。
而与此同时,她在各地设立的医馆学堂也陆续开课。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每个州府都设立了医馆,不仅治病救人,还承担培训任务。
这天,她在巡视一间新开设的医馆时,遇到一个哭哭啼啼的小女孩。
“怎么了?”她蹲下身,轻声问道。,暁\税/宅′ \哽+辛.最*快+
“娘亲生病了,可是大夫说没钱就不能看病……”小女孩抽泣着。
房凝雪心头一紧,站起身对医馆负责人道:“从今往后,所有贫困百姓一律免诊金,所需药材由朝廷拨款。”
“可是太子妃……这会增加不少开支啊。”那人犹豫。
“那就把这笔钱列入明年户部预算。”她语气坚定,“医者仁心,不能让金钱挡住救命的路。”
消息传出后,百姓无不称颂。
而在一次巡访中,她无意间听到两个樵夫闲聊。
“听说了吗?城里那个新医馆,给穷人看病不要钱。”
“真的假的?俺爹摔断了腿,以前哪敢去看大夫,现在居然真能进医馆了。”
“可不是,我还听说,他们连饭都管呢。”
她听后微微一笑,心中却明白,这只是开始。
医疗体系的完善,不仅仅是建几个医馆那么简单,还需要制度、人才、资源的全面配套。¨0?0\小·说+蛧? ′无·错?内¢容_
于是她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生考核晋升机制,设立医师资格考试,规定医馆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合格医师和护士。
同时,她推动设立“医者互助基金”,用于补助因公受伤或患病的医护人员。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大唐的医疗水平迅速提升。
许多原本只能靠巫医治疗的偏远地区,如今也有了正规医馆。
甚至连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也开始出现大唐医官的身影。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坚持。
某个深夜,房凝雪独自坐在书房中,翻阅一份刚刚送来的报告。
上面写着:本月新增医馆十二座,培养医护人员三百余人,完成疑难病例总结二百余例……
她放下报告,抬头望向窗外,月光洒在庭院中,银辉闪烁。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寂静。
门外传来声音:“太子妃,岭南那边有消息了!”
她猛然起身,推开房门。
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潮湿的气息。
她望着远方,心中隐隐有种预感——
这件事,远没有结束。
第165章 农业丰收
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潮湿的气息。
她望着远方,心中隐隐有种预感——
这件事,远没有结束。
“太子妃!”门外的侍卫声音急促,“岭南那边有消息了!”
房凝雪猛然起身,推开门。月光下,那名侍卫满头大汗,手中紧握着一封火漆未启的信笺。
她接过信,拆开一看,眉头却渐渐舒展开来。
“双季稻全面推广成功,亩产创历史新高。”她低声念道,嘴角微微上扬。
李承乾不知何时也走了出来,披着外袍站在廊下,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信纸上:“岭南丰收?”
“是。”她点头,将信递过去,“今年雨水充沛,灌溉系统运行良好,加上新农具和种植技术普及,岭南首次实现大规模稻米丰收。”
他沉默片刻,忽然笑了:“看来你这一番折腾,总算见成效了。”
房凝雪也笑:“不止岭南,长安周边农田也都开始收割了,明日我打算亲自去巡视一圈。”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东宫便已备好马车。
房凝雪换上轻便男装,与李承乾一同出发,随行的还有几名工部官员及地方州府的农官。
他们一路向东,穿过城门,直奔长安近郊的田地。
远远望去,金黄的麦浪在晨曦中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谷物混合的清香。
农民们正在田间忙碌,镰刀挥舞间,麦穗整齐倒下,堆成一座座小山。
一位年长的农夫看见他们到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擦着手迎上来:“太子妃、太子殿下,快请进!”
房凝雪笑着摆手:“不必多礼,我是来看看大家收成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