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走访了当年346厂的老工人和门房,我们得到的情况是346厂夜间门卫看守不严,至少11点前,几个门都能自由进出。*a\i′t^i~n/g+x^i^a`o^s·h¢u~o^.^c\o!m*11点门房落锁,第二天早上6点门就开了。而且346厂的围墙也不高,要翻墙出入,困难并不大,尤其是对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来说很容易。所以画这个路线图的意义何在呢?”
秦梓需沉吟了片刻,转开话题道:
“这个问题缺乏论证依据,咱们先搁置。我来谈一个关键问题,现在咱们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杨莲在爆燃案发生不久就去过爆燃案现场。
“而我认为,她可能还捡到了某个关键证物。甚至她还打听到了一些风言风语,以至于能给她有一个清晰的引导调查的方向。这些线索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消失了,现在的我们是没办法完全重走她的老路的,只能从她遗留的物件里,窥测她到底是怎么调查的。^k¨a·n?s¢h.u·h_e,z_i_.+c·o*m·
“我推测,她捡到的可能是一副眼镜,或者说眼镜的残损部分。现在这副眼镜的鼻托部分在我们手里,这个鼻托被杨莲用蜡封好,临死前吞入腹内。而也许这个鼻托不是全部,还有另外更多的眼镜残损部分在她的手上。
“之所以有此推测,是因为杨莲应该清楚光有这个鼻托依旧不能锁定凶手。她可能是怕自己死后被凶手剖腹切胃,吞下去的东西会暴露,所以出于谨慎,只是将鼻托作为一个索引,来指引警方的调查方向。而且她也不可能吞下更大的东西了。
“现在我们能够确认的是,杨莲的证物盒曾在李芝华手里保存了很多年。我们不能确认这个证物盒内所有的证物与杨莲当年放入其中的所有证物完全吻合。也许,李芝华动过里面的东西,将最关键的证物,也就是推测中的那个眼镜残片取走了。*y_d¢d,x~s^w?./c_o?m.
“这个东西才是最要命的东西,是能够第一时间锁定到凶手的生物物证。凶手至今仍然在寻找这个东西,就说明当年李芝华虽然遇害,凶手却也没能从她那里获得他想要的东西。当然,取走证物的也可能是老校长,但我倾向于是李芝华,因为老校长似乎没有理由非要将关键物证与证物盒分开来存放。
“既然如此,查李芝华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事。所以我认为,现在就向部里申请去韩国重新调查李芝华案很有必要。”
刘明城沉吟片刻,道:“我会试着和部里申请。但跨国调查没那么容易,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得看韩方的脸色。”
谢云卿则疑惑问道:“我不明白,如果依照你的推测,李芝华当年又为什么非要将那个关键证物单独取出来呢?”
秦梓需要摇头:“我现在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我认为她既然这么做了,一定很有必要。也许是因为她察觉到了凶手追过来了,她感受到了性命威胁,于是将证物寄回国内,当一个诱饵,试图诱凶手回国去追证物盒。自己单独保留关键证物。但没想到,她自己还是遇害了。”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顿时一冷,中央空调的冷气在头顶直直灌下,众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姑娘人生最后那段时光的惊恐与挣扎。
“如果真是这样,那顿火锅就很可疑了,在那种紧张状态下的李芝华,真的还会有心思去煮小火锅吃吗?真不知道当年韩国方面到底是怎么调查的。”谢云卿感叹道。
刘明城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看来他对韩国警方也有点看法,只是不好说出来。
会议进入尾声,敲定了接下来的任务,一是破解杨莲的那幅路线图;二是从魏嘉康、邵彦华入手,重新查一遍当年的初三毕业生,尤其是着重查鸿鹄教育到底还有没有遗漏。
同时,在查这两个方向的案件的过程中向公安部申请跨国侦查,且是同时涉及韩国、美国,获批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会议结束,秦梓需、章弥真被谢云卿单独叫去她办公室谈话。谢云卿给她们倒了水,道:
“我们跑了一趟蚌埠,寻访了好几个当年徽财大的老人,这些人还记得陈君梅一家人。基本可以确定,当年杨莲确实在陈君梅家寄宿过。当时赶上恢复高考,大街小巷,但凡人来人往的地方都有补习班招揽学生。杨莲就是那会儿被招进补习班,跟着陈老教授学习的。
“她当时身无分文,陈老教授看她可怜,就介绍她先到徽财大做工,主要是扫院子、做清洁工作。她就住在陈老教授的宿舍楼下的仓库里,住了大概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陈君梅和杨莲关系变得特别好,陈君梅还是杨莲的小老师,帮她补课,陈君梅时常在仓库里一待就是一个晚上,很晚才回去睡觉。”
看来一切不出所料,秦梓需刚要开口说话,谢云卿却突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