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时记忆并不如何愉悦,可却仍留在故地。·y,p/x?s+w\.,n\e_t~如此一来,她亦有种胜利的感觉。
然而如今,溧阳公主亦抿紧了唇瓣。
局势没有想象顺利,突袭不顺,据说陛下亦现了身,并未昏迷不醒。
溧阳公主自不肯认输,说不过是替身,但终究不过是负隅顽抗罢了。
她却不甘心。
要说姐弟失和,大约也是不甘心。陛下初登皇位时,对她这个皇姐还颇为倚重。明德帝忌惮世家,她亦替其笼络人才。
两个人本是一条绳上蚂蚱。
可后来,这些活儿别人也能干,譬如裴兰君就来争宠分权。除了裴兰君,当然还有许多别的什么人。
富贵险中求,飞蛾逐光扑火,前赴后继,总是不缺想搏一搏的人。
于是明德帝对她就从倚重变成容忍。
能使唤的人多了,上位者便会挑剔。
她太爱财,明德帝又嫌她笼络官员手段太过,这样计较的事不计其数,总归无非是嫌她占得太多。?x-q^k-s¨w?.\c^o′m′
至于溧阳公主私养许多年轻男子取乐,那都算是不值得在意的枝末小事了。
小时候她受了委屈,于是她绝不能亏待了自己。当然身为公主,吃穿自是不愁,可人都是跟身边的人比。
姐弟二人关系好时,阿弟也曾许她,说什么同享富贵。可他真成了陛下,人却是吝啬起来。
既如此,她为什么不能做上面那个?
但而今情势并不好,也显对溧阳公主极不利。
她要不要降?罢手之后,陛下可否能容她一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明德帝也未必会心软。
她又想,如若自己成功,可会饶了明德帝一条命?
溧阳公主说不上来,心里也有些烦乱。
她当然也想到过去的事,想着那时姐弟二人皆养在陈夫人名下。
陛下幼年时虽身子骨弱,但其实很聪明。/x/i¢a?o~s+h\u~o~g+u,a\i`.`c′o′m!一个小孩子太聪明时,就会趋利避害。一开始陈夫人宠着他,可后来夫人又有了自己儿子。
那时陛下年幼无措,是自己站出来牵住他的手。
就像明德帝瞧出来那样,那时自己已经原谅了他了。
那是姐弟二人关系最好时,也是她最爱陛下时候。自己阿弟这么弱小、恐惧、不安,于是不得不依赖自己。
真是让她满足之极。
她一向不喜仰视别人。
那时两人和好,阿弟才知晓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依靠,又对她十分歉疚。因为溧阳公主以德报怨,于是她的弟弟便满心的惭愧。
于是她愈发大度,对之愈发心疼。
幼时心疼是真,盼他过得好也是真,但似乎并不想他的好越过自己去。
这么多年来,原来自己最厌恶的,是明德帝高高在上施恩似的不耐烦。
溧阳公主愈发心* 烦意乱,想明德帝到底会不会留自己一命?
这时节,她蓦然后心一凉!
利刃刺过血肉,发出令人牙酸滋滋声,看着胸前冒出来的剑尖儿,溧阳公主瞪大眼珠子,还有几分不可置信。
在她身后,魏楼犹自握着剑柄,面色一片苍白,手掌犹自轻轻颤抖。
这年入夏,夏宫生乱,幸喜次日已平。
根据记载,参与者有御史中丞田信、郎中令贺舍、宫中大监董凤。
溧阳公主亦是主谋之一,却被身边幕僚魏楼割下头颅,以奉陛下,以此将功赎罪。
明德帝得知溧阳公主死讯后沉默良久,到底还是封赏了魏楼。
如此过了几日,薛凝方才又被招入宫中。
这几日京城事多,哪怕溧阳公主已然伏诛,却也仍有许多收尾之事要做。
明德帝的身子不大好,他虽未中毒,身子却有些不济。他神弱,奏折看久了些便会眼前晕黑,需平躺静养。
所以裴后通常便会念奏折给明德帝听,有时甚至会代明德帝处理奏折。
裴后身子很好,倒是精神好得很。
薛凝暗暗打量,便发觉裴后春光满面,并无疲色。
裴后也开始说正事:“今日招你进宫,是想要你查废太子之死这桩案子,自尽也好,被人下毒手也罢,总是要寻出个真相。”
似看出薛凝担心,她补充:“废太子之死,与我无关。”
裴后:“而今溧阳公主也已然伏诛,也再不会有人拿这桩事做筏子,也没人敢再置喙。这其中无关朝中政事,我只要一个真相。”
作乱前,裴皇后顾忌裴无忌,不会让薛凝来办这桩案子。
但而今局势已定,裴后反倒招来薛凝,如此吩咐。因为如此再查废太子之死,便可纯粹许多。
第165章 一只顶级的挑货罢了
薛凝初时虽颇为错愕, 不过很快亦回过神来,凝神称是。
这时节,裴后又将裴无忌招入, 令两人一道, 共办此案。
薛凝稍稍觉得有点儿怪。
按说废太子如何死的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