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能达到亩产七千五百斤,在如今全国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增产,它能养活很多人口、挽救老百姓的生命!
徐爱华笑得合不拢嘴。?墈~书`屋¨小\税!惘` ~罪?芯^章!結,耕+辛?快′
去年,他疑心红薯产量虚报,现在亲眼观摩了丰收的场景,掺不了半分假。他心里的疑虑是完完全全打消了。去年徐爱华把数据上报省里,省里出于谨慎的态度把这件事压了下去,报道不见一点水花。只等它试验成功,秋薯再推广全县。而现在——徐爱华想着马上就请市里报社的记者全方面报道,要热烈地报道,没有几个版面的刊登都不够郑重!
这件事传出去多光荣!
马根生笑眯眯地调侃,“去年咱们村太穷,杀不起猪,今年看来不杀都不行了。”
只可惜大队猪场里猪仔还没长大,烤个乳猪应该也不错。
这么重要的日子,还烤什么乳猪?刘刚闻言马上去宿舍的后山牵了一头大肥猪下来。
他们去年秋天养的猪已经喂得很肥了,白白胖胖的,通体肥膘,足足有三百斤重。!伍¨4?墈/书′ *首\发?他让村里的壮劳力杀猪、放血,烤了半扇的猪肉、半扇留着做酒菜。
村里专门做红白喜事的厨子用它做了十桌菜,在村里摆了流水喜宴。
苏叶趁着气氛正好,同领导说:“今年的粮食交够了往年的份额,剩下的我们村要留着用在生产和发展上。”
家禽家畜光喂草喂不肥,前段时间村里养起了鱼,哪哪都需要粮食。
马无夜草不肥,交够国家的粮食剩余的部分归自己,意味着村里有更多的粮食用于养殖。交够国家的粮食,剩余的留给集体这样才能调动劳动积极性。
过了一会,张英终于说,“好。”
“苏叶同志,今年的粮食批给你们,我要求你们村明年粮食产量是今年的两倍,你敢接受这个任务吗?”
苏叶爽快地答应,有什么不敢?今年村里的情况稍稍好转,但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再不济他们还能领着大伙去开垦荒地!
第109章
秋收完后上沟村上下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同时学生们进入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看`书.屋` ?追¨嶵?欣.章^結~
四月份苏叶动员所有学生报名61年的高考, 不仅仅限于她下乡的一中学生,村里念过高中、中专的社员都被她鼓舞去参加高考。
马根生和何老师提着喇叭一路叭叭地喊着:“知识就是力量,参加高考光荣!”
“只要考上大学, 村里每个月将会补贴10块生活费。”
“一人考上,全家光荣!”
马根生想:有文化人领头就是不一样, 以前哪里敢妄想这种事?
他们祖祖辈辈住在深山里,上沟村这个穷地方就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传到了这一辈一个大学生也没有。每个大学生每月补助十块钱,马根生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但现在虽然想着肉疼, 却也敢妄想妄想了, 因为他已经见识过十几万的大钱。
上沟村的村民听到喇叭的口号, 喜出望外。
考上大学村里还能补助10块?这笔钱可不少了, 国家每个月也会给大学生发十块钱补助, 学杂费全免,再加上村里的补助, 上大学相当于每个月净赚十块,壮劳力一年下来可能都存不够一百块钱, 可是考上了大学不用干活就能白存120块。
看来读书还是一件划算的事!
很多人听到村里的政策兴奋得难以入眠。即使被补助的人不是他们自己, 可是每家每户都有孩子,这条政策还能轮不上自己家?当然有更多的人只恨自己肚子里没有墨水,否则就可以挣到这份补贴了。
苏叶知道光喊口号没用,真金白银地撒出去才能让人看得到实在。补助给够了能让学生安心地去考大学,能减轻家庭的开支负担。
每多出一个大学生, 村里每年就要多支付120元生活费, 这个钱多吗?不多,这年头大学生凤毛麟角、十分稀罕。一个大学生对村子的意义的十分深远, 尤其这个大学生毕业后能投入家乡的建设。
上沟村以往是榨干了浑身上下都出不起这笔钱,但现在却不同。他们有底气奖励大学生!每年光是港城的茶叶贸易便能净挣十几万元,再加上村里的几座养殖场,再过几个月肉、蛋成熟了就能卖给供销社,源源不断地赚钱。
苏叶的学生全都报名了考试,上沟村针对大学生的福利补贴鼓舞了很多社员的士气,成功地动员了几个曾经在县城里念过书的社员报名。五月份整整一个月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地准备复习,干完农活见缝插针地学习。
刚放下农具就拿起课本和纸、笔,认真地复习。每天傍晚,他们还会打开收音机收听国家大事,娱乐娱乐。
刘刚、李明、林媛媛为了复习高考,春节连家都没有回去,吃完年夜饭刷好锅洗好碗就拿起习题册写了起来。
这批人还没来得及洗掉手上的泥土,便走上了高考的考场,成为了上沟村第一批高考的村民。
六月份小麦、土豆陆续成熟,瓜果飘香。马支书主动揽了接送学生娃去考试的活儿。他们坐着哐哐的拖拉机来到了县里的中学。
时下条件艰难,可是马支书仍旧是尽力给他们创造了最好的条件。
中午他的儿子、儿媳会带热乎乎的午饭给考生吃,有玉米、馒头、茶叶蛋、面条、大米,伙食条件还挺不错的。学生们考完试后出到考场就能吃到一口热乎的。其他的考生顶多带点干粮,看到上沟村的那群考生吃的堪称“豪华”的午餐,皆是羡慕得不得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14看书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