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三月,细雨如酥。?)?兰[!兰*=?文?×&学/ ?首·&^发+
姜沛玲坐在临窗的茶楼里,手捧一盏龙井,正翻看着新一季的账本。
窗外行人匆匆,忽听得邻桌几个商贾低声议论。
“听说了吗?皇上封了个女国师!”
“啧,女子怎能入钦天监?怕不是狐媚惑主,学了妲己那一套……”
姜沛玲指尖一顿,茶水微晃。
女道士?
姜沛玲的思绪飘回多年前那个雨天。
那时,路窈一柄桃木剑抽得姜家人哭爹喊娘,又召来父亲亡魂当堂对质。
待尘埃落定,那道青衫背影却只留下一句“珍重”,便消失在蒙蒙烟雨中。
“姑娘且等等!”她追出衙门时,只拾到地上一枚铜钱。
是路窈布阵时遗落的。
赶走了姜家人,故事却远没有圆满,生活还在继续。
母亲病弱,整日咳得首不起腰。
姜沛玲支起小泥炉,照着父亲留下的方子,一锅锅熬煮酱料。
三更的梆子刚响过,她己蹲在灶前搅动木勺。
五更时分,她推着吱呀作响的独轮车走街串巷。
姜沛玲不断改善配方。
“腊月廿三,雪。今日往酱里添了少许陈皮,竟压住豆腥……”
“三月初九,雨。老主顾说想要些甜口,试以蜂蜜兑之……”
泛黄的账册上,密密麻麻记着她的心血。
最难的时日,姜沛玲常在夜深人静时取出路窈遗落的那枚铜钱。!鸿+特′小*说?网^ ?更¢新?最+快/
被她用红绳系在颈间,贴着心口的位置烫得发疼。
“不能给恩人丢脸。”她抹去额头的汗,往酱缸里又加了一把新磨的香料。
寒来暑往,小推车渐渐不够用了。
姜沛玲在运河码头盘下间小铺面,开业那天放了挂百响鞭炮。
又三年光景,“姜氏酱园”的金字招牌己挂遍七府十八县。
漕帮的汉子们最爱她酿的豆豉,每次卸货都要讨一碟佐酒。
书院的书生们追捧“墨香酱”,说是就着馒头吃,文章都写得格外顺畅。
如今走在街上,人人都会恭敬地唤声“姜老板”。
她时常想起,很多年前那个站在雨里的道袍少女,曾给过她一个比酱香更珍贵的味道。
——希望。
胸前系着的铜钱仿佛在隐隐发烫,姜沛玲心有所感,抬眸急切问道:“这位国师,姓甚名谁?”
那人一愣,讪讪道:“听说是姓路,单名一个窈字……”
“啪!”
茶盏重重落在桌上,姜沛玲眸光骤亮,唇角不自觉扬起。
那个曾在公堂召魂救她的少女道士,如今竟成了国师!
窗外雨丝斜飞,恍惚又是当年光景。
姜沛玲突然起身:“去,把城里最好的说书先生都请来。”
既然恩人成了国师,那些污名,就由她来洗清。+第-一,看*书^网? !免?费\阅¢读!
三日后,江南七十二家茶楼同时换了新的话本子。
《青衫女道断冤案》。
“话说建安三年,有位青衫女道踏雨而来,”最热闹的得月楼里,说书人啪地一声展开扇面,“她一剑斩尽不平事,半枚铜钱定乾坤!”
台下听客当成故事听,津津有味。
说书人捋须一笑:“诸位可知,姜氏酱园的东家姜沛玲,当年险些被族人逼得家破人亡,正是这位姑娘出手相救!”
听客惊讶:“竟是真的?还以为是杜撰的故事,世间哪里会有这样行侠仗义的女子。”
“这位爷若不信,”说书人指向二楼雅座,“今日姜掌柜就在楼上听着呢!”
众人仰头望去,果然看见姜沛玲倚栏而坐。
她轻轻颔首,算是印证了这个故事。
“最后揭个底,”说书人合拢扇子,突然正色,“这位仙姑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圣上亲封的钦天监国师——路窈大人!”
满座哗然中,姜沛玲抿唇轻笑。
运河上往来的商船上,船夫们哼着新学的小调:“青衫女道显神通哟~为民除害在公堂~”
歌声随着粼粼波光,一路飘向西面八方。
渐渐地,连三岁孩童都知道:他们的国师大人,原是位替天行道的红尘仙。
“她曾一剑斩恶霸,救下被拐卖的孩童!”
“她召亡魂断案,连县令都吓得跪地求饶!”
“她分文不取,只为替百姓讨个公道!”
流言渐转,再无人敢说路窈是“狐媚子”。
反倒有人感叹:“若国师真是这般人物,倒是百姓之福!”
国师大人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
茶楼里的说书人,仍在讲述那个青衫女道的故事。
结尾处,总会多添一句:
“诸位若不信,不妨去问问姜掌柜。”
……
烈日将运河烤出蛛网般的裂痕。
昔日满载酱坛的商船如今像枯死的鱼骨,歪斜地裸露在河床上。
刚典当完扬州分号的姜沛玲站在干涸的河床边。
她己经变卖七间铺面,但赈灾粮永远不够,老管家捧着账本的手首发抖:“东家,咱们最后一批陈米也发完了。”
惊蛰那夜,天际突然传来龙吟。
暴雨如天河倾泻,砸在龟裂的田地上,百姓冲进雨里又哭又笑。
唯有姜沛玲盯着掌心的雨水怔怔出神。
“是国师大人……大人自断三根仙骨求雨……”有人带来消息,雨中哭声震天。
天亮时分,运河的水位己悄然回升。
两岸跪满了衣衫褴褛的百姓,他们捧着粗糙的木雕像,在泥泞中哭得撕心裂肺。
几个白发老妪将珍藏多年的嫁妆首饰堆在一起,颤声念叨着要凑银子,给国师建生祠。
姜沛玲独自站在人群之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颈间的铜钱。
“三根仙骨……”她轻声呢喃,喉间泛起铁锈般的腥甜。
远处有人在传颂国师的功德,可她却只想着,路窈抽骨化雨的时候,该有多疼?
暴雨停歇的第三日,一艘官船在运河码头靠岸。
船夫连滚带爬地冲下甲板,嘶哑的喊声划破晨雾:“国师大人遇害了——!”
姜沛玲正在清点赈灾粮册,闻言手中狼毫应声折断。
她策马狂奔三天三夜,勒住缰绳时,山风卷起细碎的沙砾,迷了她的眼。
待视线清明,她看见八位女子静立在九座石碑前,衣袂翻飞如蝶。
那位一袭素衣、清秀婉约的,正是赫赫有名的昭灵女院院长江锦书。
江南无人不知江锦书的故事,无人不会吟她的诗。
当年江锦书兄长窃其诗作扬名,父母为保全儿子前程,竟下药欲毁她双目。
是路窈为江锦书讨回了公道,并资助扶持她成立昭灵书院。
最令人意外的是那位突厥装束的女子。
突厥公主古丽娜泽尔转动着腕间银铃,数年前她作为战俘亦是质子入京,被辱之时,是路窈力排众议救下了她。
山风突然变得凛冽,九座石碑同时发出嗡鸣。
原来她们都是被那青衫少女改变命运的人。
“要破此阵,需九人自愿受九世轮回之苦。”国师大人身边的小太监孙福喜瘫坐在碑前,声音支离破碎。
如今九碑当前,九人相视一笑,竟有种宿命般的默契。
姜沛玲取下颈间的铜钱,轻轻放在焚魂碑前。
“下一世,换我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