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话,我们的百姓被人捉了逃回来,怎么可能逃不过一死,朝廷岂会如此残暴,连我们的百姓都容不下。\求.书\帮/ `罪*欣~蟑′截^埂_薪/筷\”
大声的喝斥,苏烈目光尽是冷意地看向说话的人,提醒他话不可以乱说。
那人道:“各地的叛军最后的结果都是坑杀。”
此事他们又不是都没听说过,此时提醒着苏烈。
苏烈道:“他们是叛军吗?不是,他们是大隋的百姓,被高句丽掳走,这是他们的过失?他们被人救出来,无法归于隋,只能倚一城而守,保住自己的性命,又是他们的过失?”
苏烈一句句的问起,也提醒人道:“明城的城主也承认他是隋人,他救的也是隋人,朝廷不能救的人,身为臣民以救之,大过也?”
本来想把明城的人都归于叛军之列,被苏烈此问,他们却再也没有这个想法了。
苏烈道:“我们这几万人守在边境是为大隋,也是为大隋的百姓,你们莫要忘了本份。为将者眼见百姓为异族所杀而见死不救,何以为将?”
“将军说得是,将军,你说怎么打高句丽的人我们就怎么打。?躌~4~看`书· -追+最¢薪′璋?結.”
连声地说着要打,苏烈看过去,都是平日里与之交好的人,心下的大石也算是放下。
有什么办法,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的风气早就歪了,百姓起义,最后不仅诛于首恶,就是所有参与百姓也只能一死。
却也正是因为如此,眼下起义之军再无降之者,皆以拼死而战,只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
降是死,不降也是死,自然只能不降,拼死一战。
以至于眼下的起义兵马不断地壮大,前后呼应,各地的起义在不
断地增多,要是朝廷不能安顿好这十几万归来的高句丽的俘虏,只怕更会引得天下大乱。
“你们来……”苏烈心下早有主意,此时招呼他们回城,先讨论好如何打这一仗,其他的事可以缓缓再说。
至于苏烈想怎么打这场仗,他是一个心里的数的人,不管怎么打起来都是为了迎回十几万的百姓,倾尽所有的兵力,保证他们在打的时候,能让逃回来的十几万兵马都能安然无恙。,d,a′w~e+n^x`u¨e~t_x¨t-.\c^o`m^
辽东与高句丽再次开战,等辽东将情况送到杨广手里的时候,杨广倒是一顿。
“明城没了?”当初明城刚出现的时候杨广在想什么来着?
啊,在想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敢跑到高句丽救人还立城了。
彼此杨广未必没有怀疑李昭,但是再怎么怀疑也苦无证据,明城的那位城主据说是位郎君,还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郎君,后来李昭回到太原的时候,她却说自己往西域去了,带回西域给人送的礼物就是最好的证据。
要说一个明城城主杨广并不以为意,毕竟是在高句丽内,救下的还是大隋的百姓,没让百姓不断地残死于高句丽人之手,倒是对大隋有利的。
可是现在辽东来报,明城失了,十几万的百姓想要逃回大隋,辽东的将士为了吸引高句丽的兵马注意,出兵攻打高句丽的城池,听起来并无不妥。
“苏烈不正是罗艺的义子。”杨广还想起了另一回事,苏烈的身份,他可是罗艺义子。
“陛下,叫高句丽掳走的百姓归来,辽东兵马尽出救回百姓,理所当然。”听说百姓归来,一个个都显得十分欢喜。
将心比心,谁都不愿意在外漂泊,而更愿意回到家中,哪的再苦再难,也不会因为这那一份难而离开自己的家。
除非留下就是死路一条!
“既然如此,就让辽东那边打吧,只是随后如何安置百姓,却是个问题。”杨广不蠢 ,一下子想起另一回事,提醒下面的臣子。
“陛下,连年战起,国库并不充足。”立刻有人提起此事,指出国库钱财不足的事实来。
虽然他们也不想在杨广的面前提起此事,哪怕提起来,也万不敢说都是因为他明知国库没钱却还要南下。
“那就让世族们想办
法,这么多的人,谁养得起就归谁。”杨广好像这样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可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一个个抬起头显得甚是诧异地看向他,带着几分不可置信。
杨广道:“若不然,国库无银更无粮,怎么安顿百姓?”
问到了重点问题,杨广不是不想安顿百姓,恰恰相反,他是想的,想却也得有钱有粮吧。
看他还没说让官员想办法,这就急于提醒他,国库没钱,那么他能如何处置?
作者有话要说: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第73章 、求活难
看他还没说让官员想办法,这就急于提醒他,国库没钱,那么他能如何处置?
“天下大乱,处处都要钱,不过李昭却给朕一个启发,她夺回了赤城,还跟朕细细地说起养城之法,朕听起来也甚是觉得,她这个办法好。”杨广提起李昭,引得下面的臣子也好奇了,
“不知李将军想出来的什么法子,连陛下都赞誉有加?”
杨广道:“赤城养兵以足,城中的得税赋不以上交,也不需要朝廷出粮出钱给她养兵,这个办法不好吗?”
“十几万的百姓归隋,本来是件好事,若是安顿不好,十几万的百姓如同天下争相而起的叛军,会引得天下动荡,到时候只会比现在更严峻。”
杨广知道下面的人在想什么,也不妨告诉他们,他最担心的又是什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14看书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