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14看书 > 悬疑 > 民间故事连连看 > 第101章 幡为媒
下载
本书最新章节内容未完,更多精彩内容手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app。小说更全更新更快。百万小说免费阅读。网上找不到的内涵小说这里都有哦!

在以前,有一户家境殷实的赵姓人家。\卡_卡/暁~税/徃? ?首~发,老两口膝下无子,仅有一个女儿,名为巧英。这一年,巧英年满二十,正待字闺中,然而命运却给这个家庭沉重一击,老头子突然罹患急病,撒手人寰。

人故去后,自然得入土为安。可依照习俗,出殡时后边需有人哭丧,前边得有人打幡。巧英娘对女儿说:“闺女,咱把管事的叫到家里来商议商议。”巧英却道:“娘,这事您就别操心了。”说着,便去村里把管事的请回了家,用好酒好肉热情款待。这些人知晓巧英父亲去世,正在家中停灵。管事的见状问:“巧英,你请我们来,是不是打算安葬你爹啦?”巧英点头应道:“是。”

管事的接着说:“可你爹出殡前头还缺个打幡的呢。这样吧,你叔叔家有三个小子,叫他们过来一个给你爹打幡。”在旧时,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打幡之人通常得是亲生儿子,要是没有亲生儿子,找他人打幡,那就得顶了儿子的名分,这家产自然也该归打幡之人。巧英却回应道:“叔叔大伯们常说‘过继的儿要得是爱子’,实不相瞒,俺娘瞧不上叔叔家那几个小子。”“那你大伯家有两个小子,叫他们其中一个来。”管事的又提议。巧英依旧摇头:“俺娘也看不上。”

管事的有些无奈:“你叔叔大伯家的小子你娘都瞧不上,那就在咱本户里给你挑一个。”巧英果断地摇了摇头说:“俺娘连亲侄子都不要,本户里挑人又能挑出什么样的呢?”管事的听了这话,面露难色:“丫头,你这么说,亲侄子不要,挑人又不合适,那你打算怎么办呀?”巧英却语出惊人:“俺打算雇一个打幡的。”

管事的听闻,顿时恼火起来,心想这丫头怎么想出如此不寻常的主意,雇人打幡?他暗自盘算一番,说道:“你要是雇打幡的,最少得一千五百两银子,少了根本没人肯干!”巧英毫不犹豫:“那俺就出二千两银子。”管事的见此,只得说:“行了,要这样那就给你雇一个。”巧英却又提出条件:“可是有一个条件,雇谁得由俺来挑选。\鸿-特¨晓`税′惘_ *醉′新?璋?结\庚_薪·筷-”管事的无奈点头:“行! 你说雇谁吧?”巧英胸有成竹:“村东头破庙里住着的那小子。”管事的疑惑问道:“你是说那个和他娘逃荒来到咱这儿的小旦?”巧英肯定地回答:“是。”管事的应道:“行了! 那你写个字据吧! 两千两银子,咱们可说好了。”巧英当场就立下了字据。管事的拿着字据便去找小旦。

到了破庙,只见小旦没在家,只有他娘在做饭。小旦娘见村里有头有脸的人来了,赶忙倒水招待。管事的便将事情说明:“老嫂子,有个事跟您商量一下,村西头巧英她爹没了,人家打算雇一个打幡的,想让你家小子去。”小旦娘听后说道:“要说出把子力气,俺小旦行,可打幡这事俺可不干。”管事的赶忙利诱:“人家给的钱多呀,你家小子给人家打幡,人家给两千两银子哩,你们娘儿俩往后日子不就好过了?”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小旦娘一听有这等好事,当下就说:“这事我算答应了,但还得等俺小旦回来商量商量。”

夜幕降临,小旦回到家中,他娘便把此事告知了他。小旦听后坚决摇头:“不行!”他娘语重心长地劝道:“孩子,当初你爹死的时候咱家穷得叮当响,别说棺材,就连块席片都没用上,这你是知道的。孩子,你就当是把你爹重新安葬一次,去打幡吧。”小旦听了娘的话,陷入沉思:都说以顺为孝,自己没本事让娘过上好日子,不如挣回这两千两银子,往后也好和娘过几天舒坦日子。想到这里,小旦便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管事的又来了,问小旦:“别人整天喊你‘小旦’,你大名叫什么?老家是哪里?咱得写到这字据上。”小旦如实答道:“俺大名叫王继财,是巨鹿人。俺老家那地方十年九荒,实在没法子,俺和娘才逃荒到这儿。”管事的写好字据交给小旦说:“你拿着这字据,到时候找她要银子。”

小旦收好字据,便跟着管事的走了。赵家早己选好了出殡的日子,按排七埋的习俗进行。′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小旦就此披麻戴孝,在灵前守灵。到了第六天,巧英找到管事的说:“大伯,明天俺爹就要入土了,俺花两千两银子雇的打幡的,明天他得在棺材前哭得像模像样,还得一口一个亲爹地叫,不然,这银子俺可不给。”管事的把这话传达给小旦,小旦顿时火冒三丈:“哪有这样的道理!雇俺打幡,还要叫亲爹!又不是埋俺爹,这活儿我不干了!”说着,把麻冠一摔,孝衣一脱,扭头就往家走。

管事的一看这情况,赶紧追到小旦家里,好言相劝道:“继财呀继财,这都坚持这么多天了,就差这最后一步了。你要是不干了,前面这些天的灵不就白守了?不管怎么说,明天出殡的时候,你就假装哭两声,这两千两银子不就到手了?”小旦娘也在一旁帮腔:“傻小子,我跟你说什么来着?就当是埋你爹了! 你叫亲爹又不是叫她亲爹,是叫你自己的爹,快去吧去吧!”小旦实在拗不过,便又跟着管事的去了。

第二天出殡,小旦走在前面打着幡,口中呼喊着“亲爹呀————亲爹呀————”,哭得像个泪人一般。乡亲们从未见过这般场景,都觉得新奇,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顺利安葬完老人,三天后圆坟。小旦拿着字据去找管事的要银子。管事的找到巧英说:“巧英,你爹己经入土为安了,也该给人家两千两银子了。”巧英却装作不知情,问:“什么银子?”管事的只好提醒道:“你看看你写的字据,人家给你爹打幡,你得给人家两千两银子。”巧英却耍赖道:“怎么?埋他爹还得我出钱?你没听见他一口一个亲爹地哭,那分明是在埋他亲爹。这银子我不出!”管事的一听,气愤地说道:“丫头! 你怎么能这样说话?白纸黑字都写着呢,你还想赖账?”巧英却不管不顾:“反正我就是不出钱。”说完,扭头就走。

管事的无奈,只好把情况告知小旦。小旦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对管事的说:“大伯,这事您别管了,我自己去找她。”说着,从案板上抄起一把菜刀,气势汹汹地朝赵家奔去。

到了赵家,小旦指着巧英怒道:“赵巧英,说实话,今天你要是把银子给我,咱俩这事就算了结;你要是不给,那就别怪我不客气!”巧英却不慌不忙,站在院子中间笑着说:“你看你这傻样!你都喊了那么多亲爹,不就跟埋了你亲爹一样嘛。如今这满府的家产都是你的了,你怎么还找我要钱?我还该找你要钱呢。从今往后,你就算是入赘到俺赵家了,俺也就是你的人啦。”

小旦听了这番话,原本满腔的怒火瞬间消散,心里暗喜:竟还有这等好事?这时又听到巧英说道:“你还愣在这儿干啥,还不快把咱娘从庙里接过来?”

原来,巧英早就留意到小旦,见他相貌堂堂,为人聪明又勤快,心中己然倾慕。父亲突然离世后,叔叔伯伯们都对她家的家业虎视眈眈。在这紧要关头,巧英想出了这么一个绝妙的主意。

当下,小旦便回家把母亲接到了赵家居住。第二天,小旦娘和巧英娘请来阴阳先生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准备为小旦和巧英举办婚事。

巧英的叔叔伯伯们听闻要招小旦入赘,气得暴跳如雷。自从巧英爹去世后,这两家人一首觊觎着那份家业,没想到最后竟被这个穷小子得了便宜,怎能咽下这口气?兄弟二人一合计,径首将此事告到了县里。

县官升堂后,问二人:“你们因何事前来告状?” 两人齐声答道:“为了家产。” 接着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详细地叙述了一遍。县官暗自思忖:我当了这么多年官,还从未听说过雇人打幡这种事儿。于是吩咐三班衙役,速速传巧英上堂。

巧英来到公堂之上,县官猛地一拍惊堂木,大声说道:“好你个丫头!竟想出如此奇特的主意!” 巧英跪在地上,神色坦然,毫无惧色,仰起头对县官说:“大老爷,在这清平盛世,朗朗乾坤之下,您可不能仗势欺人。还望大老爷能为我家的事主持公道啊!”

县官微微颔首,问道:“你且说来听听。” 巧英有条不紊地说道:“只因为我爹膝下无子,一辈子就我这么一个女儿。爹去世后,出殡成了难题,无奈之下我才雇人打幡。虽然名义上是雇人,但这实际上是我娘的主意。您仔细想想,女婿喊亲爹,这翁婿之间便有了如亲子般的情义。何况在葬礼上,我女婿真情实意地啼哭呼喊亲爹,说他是亲儿子也不为过。大老爷,您不妨到村里打听打听,如果我女婿当时不是真心实意哭得那般伤心,喊得那般真切,我甘愿将这份家产让给叔叔大伯。还请大老爷为我做主啊!”

县官听了巧英的这番陈词,觉得颇有道理,便宣布退堂。次日,县官坐着八抬大轿来到村里,经过一番打听,乡亲们都证实确有其事,小旦当时确实哭得情真意切,声声亲爹喊得人心都跟着揪起来了。

县官了解情况后,赶忙打轿回衙,重新升堂。他严肃地对巧英的叔叔伯伯说:“你二人所告之状,老爷我不予受理。人家这里采用招亲葬父之举,有理有据。而你们二人到公堂之上,胡言乱语,肆意刁难,毫无道理可言。老爷我就此断案。你们要是不服,休怪我动用大板。”

巧英的叔叔伯伯吓得脸色苍白如纸,连忙向县官求饶。县官怒喝一声,命令三班衙役将兄弟二人轰出大堂。之后,县官又满脸赞许地夸赞了巧英一番:“等到婚期那天,老爷我亲自来为你主婚。”

终于,到了举行婚礼的那一天,县官果然坐着轿子准时抵达。周围三里五乡的百姓听闻县太爷亲自来为新人主婚,都纷纷赶来围观。大家簇拥在婚礼现场,对巧英的聪慧机智赞不绝口,夸她有主意、有心眼、有本事。

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小旦和巧英完成了拜天地的仪式,携手进入洞房。从这一天起,二人正式结为夫妻。

婚后,夫妻俩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小旦勤劳肯干,在田间辛勤劳作;巧英心灵手巧,操持着家中的大小事务 。二人相互扶持,日子过得越发红火。没过几年,巧英便生下了可爱的孩子,孩子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懂事孝顺。此后,这个家庭代代都出孝子,一家人的生活美满而幸福。他们的故事,也被乡亲们当作美好佳话,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